缘在商城|商城县论坛——河南省商城县人的网络家园(商城县门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5641|回复: 24

培养圆满身、心,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十善业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6-25 22: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雍正皇帝上諭


  上諭。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跡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顏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諭。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佛说十善业道经
唐于阗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岂不目眩。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常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諠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复次龙王。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无碍心,观者无厌。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贞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说十善业道经 经文摘自《乾隆大藏经》第六十七册、七九五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 (1)    
净空法师讲述   讲记小组恭敬整理

  《佛说十善业道经》,前面有「雍正皇帝上諭」。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门弟子,而且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是前清鼎盛时期,皆以佛陀的理论教诲来治国平天下。他们常请法师在宫廷裡讲经,如此可使君臣、庶民建立共识,这是智慧之举。

  上諭: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上諭」,就是皇帝的训辞。「朕」是上古时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称,如现在称「我」。「朕」变成皇帝的专称,始於秦始皇。「朕惟」,就是我认为、我以为的意思。「三教」是「儒、释、道」三家的教学,不是宗教。宗教这个名词来自於日本,在中国没有「宗教」这个名词,也没有宗教的概念。

  中国讲「教」是教化、教育的意思。「教」是行为,「化」是结果。我们接受圣贤人的教导,於是就產生变化,所谓变化气质,化恶为善,化迷为悟,化凡为圣,这就是教学的效果。所以,「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的完美。因此,儒、释、道是三种教育。

  「觉民於海内」,『海内』是指中国,在中国推行觉民的教育,教眾生觉悟,而非迷信。「理同出於一原」,儒、释、道三家,其理论根据是相同的,形式上皆以孝亲尊师为基础。虽然说法不一,方法有别,但方向目标是相同的,所以「道并行而不悖」。

  从前国家没有设立这麼多的学校,谁去教化眾生?儒、释、道三家,他们担负起教化眾生的责任,帮助国家、社会教化民眾,使社会大眾真正得到安和乐利的幸福生活。此段一语道破三教的宗旨与纲领。

  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然而,人有分别执著,有烦恼习气,於是不免互不相容。因此,雍正皇帝说「人惟不能豁然贯通」。『豁然』是大悟,就是悟入圣贤人的境界,贯通事理。人类不能和睦相处,互相嫉妒排斥,就是没有豁然贯通。

  「於是人各异心」,『异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各不一样;「心各异见」,每个人的看法、想法不一样,於是烦恼习气现前了。

  「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慕道者』就是羡慕道教、学习道教的人,他们认为佛不如道,於是尊道贬佛。「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学佛向佛者,又认为佛是伟大的,是无所不能的。「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儒』就是孔孟之学说;『异端』就是不是正统之道。学习孔孟者,又兼闢佛、道二教非正统。於是三教互相排斥,「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各怀私心,彼此争胜而不相下。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则外略形跡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

  「朕以持三教之论」,雍正皇帝对於三教的看法,与别人不一样,是因为他能「豁然贯通」。所以「亦惟得其平而已矣」,『平』是平等,三教平等。

  在新加坡,过去九大宗教彼此不相往来,也是各个以为自己第一,「自赞毁他」。「自赞毁他」在《菩萨戒本》里是重戒,罪过很重。「自赞」是傲慢,是属於贪瞋痴的一分。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法法平等,绝不自赞毁他。《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世出世间一切法,包括所有宗教,乃至邪法,皆平等。

  邪法与正法也平等,此理很深。因理同出於一原,故平等。正法是心现识变,邪法也是心现识变,离开心识,世出世间无有一法可得。邪正从哪裡分?与法性相应的是正,与法性相违背的是邪。相应不相应暂且不论,一切法同出於一原,同一个根。然后观察自己,自己一念善心是正,一念贪瞋痴是邪,邪正就在於自己本身。一念恶,是妄想、分别所变现的;一念善,是正知正见所变现的。妄想与正知是一不是二,迷了叫妄,觉了就叫正。正法、邪法就是觉迷而已,觉悟了,邪法就变成正法;迷了,正法也变成邪法。

  儒、释、道三教都是教人转迷为觉,觉就是正法。迷的相是六道三途,觉悟的相是四圣、一真,现相不一样,果报不一样;迷的果报苦,觉悟的果报乐。所以,你要能「得其平」,以清净平等心来看,「则外略形跡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所以,真正通达了,不在乎形式,而著重其内涵与实质。

  我与新加坡纳丹总统第一次见面时,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在所有宗教裡,最尊敬的是佛教,因佛教重实质而不重视形式。这话说得很内行。能透过这一关,不但世出世间的宗教平等,一切诸法都平等,这时我们的平等性智才能现前,分别、执著才能放下。

  大乘经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又说:「哪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明瞭、觉悟了,这个法就是佛法;不明瞭、不觉悟,迷在其中,经典也不是佛法。法是一切诸法;解释宇宙人生一切的道理,一切演变的过程、现象,用一个「法」字作总代名词。佛是觉的意思,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通达明瞭,这个人就称为「佛」。

  因此,与「觉正净」相应的,就是佛法;与「觉正净」相违背的,就是邪法。法无邪正,邪正在迷悟;悟了就是「觉正净」,迷了就是「迷邪染」。觉的对面是迷,正的对面是邪,净的对面是染。若这个法教我们「迷邪染」,那就不是正法,就是邪教、邪法;教我们「觉正净」,这是正法。我们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在十法界要学正法,远离邪法;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邪正没有了,一真法界是圆满大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2)    
净空法师讲述  

  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夫」没有意义,是语助词。「五戒十善」,这是修学佛法的基础,也是根本之所在,其目的在「导人於善也」。『导』是引导,诱导人向善。学佛就要从这些基础的地方学起。

  「戒」与「善」在形相上虽同,但在果德上不同,所以「受戒」与「行善」不一样。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前四项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两者看起来似乎相同,但是果报不一样。五戒是你自己发愿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诲,如世间人所讲的发誓,所求的是得清净心,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十善,没有发这种心,所祈求的是福报。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萨面前受,十善不用。两者之间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个是希求定慧,一个是希求福报,这就是「戒」与「善」的差别。所以,同样修学这几个科目,用意及目的要清楚。戒能断「贪瞋痴慢疑」,善没有这种能力,其用意也不在此。

  「吾儒之五常百行」,雍正皇帝称『吾儒』,就是我们儒家。『五常』,是中国人教导子弟处事待人接物的常规,「常」就是不可间断。五常包含「仁、义、礼、智、信」,与佛教讲的五戒非常接近;仁是不杀生,义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智是不饮酒,信是不妄语。人能够持五戒,来生一定得人身。

  我们能得人身,就是过去生中持五戒,这在大乘法裡称为「引业」,引导你到人道来受生。虽然都是同一个引业而得人身,但是每个人的面貌、生活环境、富贵贫贱却不相同,这是另一个力量,称为「满业」。满业就是过去生中所修的善、恶业,善业多则得富贵,善业少就比较贫困。这两种力量,你都明瞭了,纵然生活在逆境当中,也不会怨天尤人。因为晓得这是过去生中所造的不善因,今生所得的不善果,自己当然能够乐於接受,这样也才能够修道、行道。若有怨天尤人的念头,就是造罪业。

  五常第一个是「仁」,仁是仁慈,所谓「仁者无敌」,若有敌对,就不仁慈。圣贤人教导我们,不可以与人作对,他轻视我,我不可轻视他;他毁谤我,我不可毁谤他;他侮辱我、陷害我,我也绝不能有报復的心理,这是学圣学贤。圣贤人与凡夫差别就在此地,圣贤人积德修功,凡夫造业。我们读圣贤书、学圣贤教,要牢牢记住这几个科目,一时一刻都不能违背,这叫修行。

  五戒五常,这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善恶的标準,符合这个标準才叫善,不符合就不善了。如果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五戒五常,就要赶紧修正过来。眾生为何造作不善?《无量寿经》上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的父母、老师、长辈没有教导他,这不能怪他。他不善,我们不可以跟著他做不善,我们要行善去感化他。

  『百行』,百是形容多,绝对不是说一百条;行是行为。百行是指儒家的「三千威仪」,这都是「诱掖奖劝,引人为善」。

  儒、释、道三教之宗旨,理同出於一源;若以佛家讲的契机契理而言,理虽相同,机却不一,所以才有这三种教学的方法,接引三类不同的根性。这与大乘佛法教学的原理原则完全相应,方法、形式虽然不同,但其方向目标一致,皆是同归於善。

  善的标準是与心性相应,这是不变的原则,但是与心性相应的程度,却有浅深广狭之不同。法身大士随顺性德,小乘圣人则等而次之,天道、人道就离得更远,三恶道则完全违背性德。佛教的戒律,也是本著这个原则而制定的,由此才能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善巧方便、真实智慧,与无尽的慈悲。

  真正有智慧之人,重实质而轻形跡。「形跡」是契机的,实质是契理的。眾生的根性无量无边,我们无法了解。譬如《华严经》上,用贪瞋痴接引一类眾生,在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与性德相违背,其实不违背。那是诸佛如来示现和光同尘,他心地清净,毫不染著。倘若是我们去做就违背了,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接触境界会起妄想、分别、执著;而法身大士接触境界,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与法性相应;染妄想、分别、执著,就与法性相违背,那是造业。

  於是我们明瞭,佛教的戒行,最初级的是十善业道,这是佛教的幼稚园。我们要是不能做到,连幼稚园的资格都没有,这是应该要反省的。自己学佛究竟在哪个阶段、等级,自己要清楚。晚近太虚法师讲的「五乘佛法」,五戒十善属於人乘,天乘还要修四无量心,有一点定慧,才能向上提升。

  下面,雍正皇帝举了宋朝的一段公案。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六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是儒家的重要典籍,其教学的宗旨是「济俗」。换言之,目的在端正社会风气。

  「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讲到心性之学,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经讲得最透彻。佛经的内容,用现在学术界的科目来说,无所不包,真正是大圆满。

  「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率土之民』,就是举国的人民;『淳』是真诚心;『此』是指佛教。举国人民都能够以淳朴、真诚之心,学习佛法,接受佛陀的教诲。宋文帝说,那我就『坐致太平』,什麼心都不必操,天下无事了。

  这是雍正皇帝举宋文帝的一段话,他能举出,当然他有这个认知,并且赞同、欣赏这个说法,也会学习这种作法。至於他做到多少,与他的领悟有关係;他做不到的部分,与他的习染有关係,习染是烦恼习气。功夫愈深,烦恼习气就愈淡薄。如果真正契入境界,连皇帝都不想做了,像清朝的顺治皇帝出家了。释迦牟尼佛通达了,王位也不要了,一心一意从事於教学工作,这比做皇帝更快乐,比做皇帝还要富贵。

  雍正皇帝为他的儿子奠定了根基,所以乾隆是清朝最昌盛的一代。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宫廷裡面天天念《无量寿经》,讲《无量寿经》,以《无量寿经》来治国,这是他们的理念。

  下面是何尚之的对话。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3)    
净空法师讲述   
  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这是雍正皇帝引用宋文帝与何尚之的一段对话,他们都明瞭儒释道三家的教学,对於社会安定和平与人民安乐,有积极的贡献。

  「何尚之对曰」,此段是何尚之的对话,给我们很大的信心。「百家之乡」,假如一家有四口人,百家就是四百人。在这个乡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只要有十个人持五戒,就有十个人纯厚、朴素、谨慎,他们就能感化全乡之人。因此,一百个人有一、两个人,真正接受儒、佛的教育,真正能够理解,依教奉行,对於社会风俗就能產生重大的效果。「千室之邑」,『邑』是城市,千室之邑就是有一千户人家的城市。在这个城市裡,「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有一百个人真正能依十善业道修学,就有一百个人和睦,因此,也就能感化这个都市。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世界乱了,人心坏了,就感觉到失望无救,只要自己有耐心,认真努力修学,行善积德,时间久了,必定能感化周遭的人。在中国歷史上,舜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舜王的父母、弟弟对他很恶劣,时时刻刻要置他於死地。但是舜王做到了「不见世间过」,他只看人的好处,不看人的缺点。父母对他不好,他总是反省「我做得不好,才让他们生气」,天天反省改过,这样经过三、五年,全家都被感动了。全家和睦之后,感动了邻里乡党,最后感动了尧王。尧王听到这件事,特别来探访他,并将两个女儿嫁给他,王位也禪让给他,真是孝感天地!因此,一个人以真诚心积集一切善行,能感动一家,感动一乡,感动一国,这在佛法称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以,我们不要看到社会风气不好,自己就灰心、退转,更应积极捨己为人,为社会大眾做好榜样。

  佛家教学的基本,与儒家完全相同,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这三句落实在十善业道。如果没有十善,这三句就是空洞的口号。佛家将孝讲得更深更广,《菩萨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是要孝顺一切眾生。谁做到了?在中国歷史上,舜王做到了,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在新加坡,许哲居士做到了,她不仅影响整个新加坡,讯息传播出去之后,更影响整个东南亚地区。一个人就能產生这麼大的效果,所以我们相信何尚之的话。因此,我们要发心学习,捨己为人,为整个社会,为一切眾生。

  我们持五戒、学十善是为一切眾生,如果只为自己,心量就太小;希望来生得福报,或这一生能改善自己生活环境,这个意义也太小。佛菩萨心量大,是为虚空法界一切眾生。我们今天要把心量放大到整个地球,我们修行是为全世界的眾生而修,是为他们做一个好样子,希望他们从自私自利回过头来,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一切眾生造福。

  我们这个身体是为一切眾生服务的「工具」,不是「我」,一切为「我」就错了,这个世界就没有前途,一片黑暗。一切为眾生,决定没有自己,念头转过来,一切眾生是主人,我是伺候主人的僕人。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为一切眾生服务,这就是救度一切眾生。

  「持此风教」,『风』是风气,『教』是教化。「以周寰区」,『寰区』是指国家。「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仁人』是能持五戒、十善的人。这样良好的风气、教化,周遍整个国家,则全国有亿千万户人家,就有百万仁人,整个国家的风气就能改善。

  下面举例说,「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人能行一善,就去一恶。譬如,能持不杀生,就不造杀生之恶;能持不偷盗,就能断偷盗的念头、行为。「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国家的刑法是制裁那些违法之人,人人都守法,刑法也就息了,没用处了。

  因此,佛的学生一定要做社会最好的榜样,帮助一切眾生断恶修善,要从本身先做起。佛经分为四大类:「教、理、行、果」,本经是属於行经,就是要切实去落实我们的行为。佛菩萨是九法界一切眾生的榜样,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表率,行为是一切眾生的模范。於是我们要常想到,我们的起心动念能否给社会大眾做好样子,如果不能,这个念头不能起。我们的言语对社会大眾有无正面利益,假如没有,这个话就不能说。我们的一切行为造作都要利益社会大眾,不利於社会大眾的,不但不能做,念头都不能起,这才是佛弟子。

  在过去,中国社会是儒、释、道三家的教育,虽然三家的手段、方法不尽相同,但根本是相同的。我们把这个意思展开来,各个宗教虽然在教化眾生的方式上有差别,但是理念是相同的,因此所有宗教可以团结合作。这两年我们致力於推动宗教和睦相处,新加坡九大宗教就像兄弟姊妹一样,往来亲切,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永远化解种族衝突、宗教战争,功德无量。

  「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洵』是深信的意思。这是国王大臣在讨论,宋文帝相信,何尚之也深信不疑,只要好好推广儒、释、道三种教学,就可以垂拱坐致太平。在中国帝王时代,学校不普及,如何教化眾生,这是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大事。譬如,一个家庭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儿女每天在想什麼、说什麼、做什麼,懂得了才能好好的教导他们,去恶为善,破迷开悟,这个家庭岂会不兴旺?国家也是如此,国家的领导人,要懂得人民在想什麼、说什麼、做什麼,才有办法去疏导、诱导、教化他们,这个国家社会一定安定和平。

  用什麼方法教导?道德教育,现代人讲人文教育,就是教导大眾明瞭人与人的关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係,这是生活教育;明瞭人与天地鬼神的关係,就是要懂得与世间许多宗教相处。只要这三种关係处好,就能达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教育哲学。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全国人民最重要的是教学,用现在话讲,就是建立共识,这是属於思想教育,教你要想善,不要想恶。

  佛法教学的总纲领,就是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个善法就是以十善为标準,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念善,观察善法是行善,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如此修行,怎麼会不成佛、不作圣!六祖惠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见」是绝对不把世间一切过失、不善放在心上,让你心善、念善、行善,生活自在安乐,前途一片光明。即使过最贫穷的物质生活,也是快乐无比。就如孔老夫子讚叹顏回:「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顏回的物质生活贫乏不堪,但他天天快乐无比。他乐什麼?他明瞭道,就是心善、念善、行善,不在乎物质生活。因此,人不会去争名逐利,社会才能永久安定和平。

  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

  这一段是总结,是雍正皇帝说的。「斯言」,是指宋文帝跟何尚之的对话,这段话目的在「劝善」。能够劝全国人民行善,这是「治天下之要道」。清朝初期的君王都很有智慧,他们推行宗教教育,目的就在此。那时佛教还是教育,佛教变成宗教,是嘉庆皇帝以后才发生的,两百多年而已。我们学佛是学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才能得到真实利益,搞迷信绝对得不到佛法真实利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4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4)    
净空法师讲述   

  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顏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諭。

  中国自古以来,儒、释、道三家肩负起社会教育的使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每个朝代执政的帝王,没有一个不推崇三教的教学,帮助社会长治久安,帮助帝王垂拱坐致太平。所以,佛法的兴衰决定社会的治乱。佛法兴旺,学佛人多,善人多,社会安定,天下大治;佛法衰,学佛人少,善人少,社会就动乱。因此,三教的教学是因,治乱是果。

  《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领导人民,教育最重要;只要把教育搞好,人民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修善断恶,就天下太平。同理,家庭要兴旺,一定要教育子女。公司行号能发达,事业能成功,是对员工的教育。如果疏忽了教育,疏忽了培植接班人,疏忽了对全体员工的教导,制度再好,亦是弊病丛生,必将失败。

  「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君、亲、师这三字是一贯的,并不单指国家各级政府领导人,而是对於每个眾生讲的。任何一个人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德行,成就事业,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作之君」,是处於领导的地位,属於无畏布施。「领导」,领是率先,导是导引。领导者要有智慧、德行、善巧方便,率先引导下属走一条正路,不使之误入歧途。「作之亲」,亲是布施恩德,属於内财布施。要以父母爱护儿女一样的心情,爱护别人。做一个公司的老闆,对待员工,就像自己的子弟一样,以亲情爱护照顾,员工哪有不尽忠之理?「作之师」,是教导他,属於法布施。如果能做到君、亲、师这三个字,你做任何事都会成功。

  雍正皇帝举宋文帝与何尚之的一段对话,其结论是:劝善才是治天下之要道。佛家对於劝善的理论方法,说得非常透彻、周详。

  「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吝』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帮助人。『贪吝』是一切眾生的病根,三途地狱的根本,人能够离贪瞋痴,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所以贪吝要连根拔除。佛教讲善,不是一般的善,而是究竟圆满的大善。佛的教导,不但使我们成为一个安分守己的良民,一位贤人而已,其最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我们转凡成圣。

  「茍信而从之」,『茍』是假设、如果;『从』是依教奉行。「洵可以型方训俗」,『洵』是确实,『型方』是模范,『俗』是一般平民、俗人,『训』是训导。若能深信依教奉行,确实可以做社会大眾的好榜样,训导黎民百姓,并转移社会风俗。

  「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君』是国家的领导人,『泽』是恩泽,『民』是人民,『助』是帮助。不仅可以转移社会风俗,而且能帮助国家领导人布施恩泽於人民。推行三教的教学,是对国家最有利益的,所以歷代帝王无一不是以身作则,全心全力推行。

  中国歷代帝王多数都是佛门的皈依弟子,都礼请当代高僧大德,在宫廷裡教学,称之为「国师」。清末的慈禧太后也是皈依章嘉大师,可惜迷於权力,对於佛陀教诲阳奉阴违,导致亡国。她要是果能深信,依教奉行,我们相信今天还是大清帝国。这才明瞭真正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多麼重要!

  「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顏色,失平之瞽说也。」『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儒家讲佛、道是异端。『未见顏色』,没有见到真实;『失平』,失去公平;『瞽说』,就是瞎说。社会一般对於三教教义不了解,互相毁谤,这是绝大的错误。

  雍正皇帝在《十善业道经》前面加上这篇文章,等於是序言,可见他对《十善业道经》的重视。也显示了《十善业道经》,是普遍推行佛陀教育,教化眾生,利益国家社会的一部重要经典。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4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5)    
净空法师讲述   
◎ 经题

佛说十善业道经

  「佛说十善业道」是别题,「经」是通题。所谓别题,与其他经名不相同,专指这一部经。通题者,通一切经,凡是佛所说的都称之为「经」。「佛说十善业道」,在七种立题中,属於人法立题,「佛」是人,「说十善业道」是法。

  此地的「佛说」,与净土三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经题上都冠有「佛说」,意思相同。这不仅是释迦牟尼佛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都说。其他经典,十方一切诸佛未必都说,唯独净土三经与本经,是十方一切诸佛都说。由此可知,本经的重要性。

  「佛」,印度梵文音译为「佛陀耶」,中国人喜好简单,故省尾音而称「佛」。中国古字裡有「弗」字,没有「佛」字,「佛」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翻译经文新造的字。因为佛是人,所以取「弗」的音,再加上「人」字边,就是「佛」。

  「佛」的意思,与中国人讲的「圣」、「神」,意思非常接近,神、圣、佛都是指对於宇宙人生真相通达明瞭,但明瞭的程度上有些不同。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彻底通达明瞭,没有丝毫的错误,这个人就称作「佛」。所以,佛不是神、不是仙,他是人。中国人称「圣」,虽有此意,但是并没有彻底通达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通达程度不一样。

  「佛陀」,在佛的教学当中是学位的名称。《华严经》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个层次都称之为佛。他们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都通达,但是通达的层次不同,所以有四十一个阶级。此地的「佛」,是最高的一个阶级,即究竟圆满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

  「说」,悦所怀也,就是为眾生说法生欢喜心。因为佛看到一切眾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机缘成熟,可以接受这个法门,所以佛非常欢喜的教导、劝化大眾,帮助一切眾生当生成就。净宗法门是一切诸佛说法的终极目标,而十善业道是一切诸佛说法帮助眾生一生成就的重要手段。

  「十」,不是数字,是代表大圆满,与《华严经》表法的义趣完全相同。大圆满的善法归纳为十个纲领,每一纲领的境界深广无有边际。

  「善」,善与恶的标準,本经有明确的指示。修学如果没有十善业的基础,念佛也不能往生。何以见得?《观无量寿佛经》告诉我们,未修净业之前要先修三福,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所以它是共同的基础,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修行成佛有无量法门,但是不管是哪一个法门,都以三福做基础。如同盖房子建大楼,不管你盖多高、什麼样式,地基决定是相同的,地基打得牢,建筑才坚固。

  「净业三福」,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前三句是愿,最后一句是行,如果没有行,这三愿就落空了。你用什麼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就是十善业。十善真正做到,前面的愿也就圆满了。经典有四大类:教、理、行、果,《十善业道经》属於行经,偏重在行门。

  「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等一切作为,正在做时称之为「事」,做完之后,其结果称之为「业」。做的是好事叫善业,不好的事叫恶业。譬如念书,功课叫作业,课程念完叫结业,将学校规定的所有课程都学习完毕叫毕业。业在哪裡?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著。佛告诉我们,业在阿赖耶识裡;用现在话来说,业在你的印象当中。你过去做的一切善恶业,现在一回想就能记起来,是因为有一个地方替你保存这些档案,这个地方就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是印度话,中国意思是「藏识」,像仓库、资料库一样,所有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储藏在资料库裡。

  人死了什麼都带不去,唯有业能带去,因为有形的东西带不去,而业是无形的,会跟著你;世间没有什麼值得畏惧,而这桩事情真正值得我们畏惧。我们的思想、言语、行为不善,都存在阿赖耶识裡,永远不会磨灭。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我们决定不造恶业,要把恶断乾净,善行修圆满。不管别人用什麼方式对我,对我好,我感激他;对我不好,决定不可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佛教导我们,昼夜常念善法,这是心善;思惟善法,这是念善;观察善法,这是行善。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恶才能去除乾净,善才会修圆满。别人得罪我们,毁谤、侮辱、陷害我们,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把它存在资料库裡。我们要学佛菩萨与法身大士,资料库一打开,没有一点不善的东西,你就成佛了。十善业道修圆满,就是无上菩提,就是圆满的佛果。

  我们常看到佛像圆光顶上,有「唵、阿、吽」三字,有梵文写的,有汉文写的,也有藏文写的,这三个字就是「十善圆满」。「唵」是身善圆满,「阿」是语善圆满,「吽」是意善圆满。所以,十善业道学圆满,就成佛了,比五戒还要深广。五戒是佛为弟子们传授的,十善是佛对一切眾生的宣化,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都要遵守这个原则。

  佛将我们所有一切造作分为三大类: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就是无所谓善与恶,如拿毛巾擦脸、喝杯茶,凡是这类的,称之为「无记业」。

  善恶有标準,层次很多,通常讲的「五乘佛法」,就是五个标準: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每个阶层的标準都不一样,但是有一个不变的原理原则,就是利益眾生的事业就是善业,利益自己的事业就是恶业。这个说法,初学的人不能接受,因为哪个人不为自己?佛法与世法的目的不同,佛法的目的是要作佛,而作佛一定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我们之所以会生活在六道轮迴,就是因为自私自利的心太重,执著有个「我」,有「我」就脱离不了六道轮迴。因此,佛法教我们要破我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要为自己想,「我」才能淡化、才能断除。若起心动念还想著「我」,「我」的念头天天增长,你无论修学哪个法门,修得好也不过是享天福而已,仍脱离不了六道轮迴。因此,要想超越六道轮迴,「我」非断不可。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无我相能超越三界,虽超越三界,但还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内有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虽然破了我执,但尚有法执存在。也就是说,「我相」没有了,尚有「人相、眾生相、寿者相」,所以依旧出不了十法界。除非四相、四见断尽,方可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萨。《金刚经》裡,菩萨的标準是法身菩萨,不是十法界内的权小菩萨。所以,《金刚经》的要求,是要破四相四见。因此,佛的教学是真实的,我们要认真努力学习,念念为眾生著想,不要为「我」著想;处处为别人服务,不要求别人为「我」服务。「我」没有忘掉,决定在六道轮迴。

  轮迴太苦了,如果我们真想离苦得乐,就要一心一意奉献给一切眾生。这种奉献决定有好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我们看到有些人在这一生当中得大富贵,但好像没有行什麼善,甚至还做很多恶事,这是什麼原因?善是他前生修的因,今生得果报。他这一生中没有遇到善知识,於是迷惑造业,由於造不善业,过去生中修的福报享尽,来生福报没有了,恶报就现前。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无非是一个因缘果报的循环、转变、相续。

  本经虽然是教初学的,但是直通如来果地;换言之,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始终都是在奉行本经的教训,没有一刻远离,这是佛法的基本法,也是佛法的圆满大法。本经虽然只讲了十条,但是每一条,理甚深,事甚广,无有边际,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学不完,所以千万不能疏忽了,以为是老生常谈。

  我们常常犯过失,对自己修行造成重大的障碍,就连佛法修学的易行道:念佛求生净土,都被恶业障碍了。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其善的标準就是本经所说的。因此,念佛决定要修善,实在讲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得要修善。

  「道」是双关语,从理上讲是宇宙人生的大道,从事上讲,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依你十善所修的标準。修十善也分高下,上上品的十善,一真法界作佛;上中品的十善,十法界内作菩萨;这样一直往下降,降到下下品十善是饿鬼道;如果十善统统没有,就是地狱道。若能参透本经,自己起心动念落在哪一道就很清楚,不必问人。不但是来生到哪一道,自己清楚,现在这个身体住在哪一道也清楚。我们现在不都是在人道吗?不尽然。天台大师讲:「百界千如」,人道裡有人中之佛道、人中菩萨、人中声闻缘觉、人中天道、人中畜生、人中饿鬼、人中地狱。我们现在在人道裡,属於十法界的哪一道,也要清楚、明瞭,一定要做个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

  处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记住古人教训:「难得糊涂」,这个糊涂是假糊涂,不是真的;「吃亏是福」,决定不可以存有佔便宜的念头,佔便宜就吃大亏了。有佔便宜的念头,就犯偷盗戒,这是我们特别要小心谨慎的。我们还有体力、智慧,多为一切眾生服务,多为社会、世界服务,服务的面愈广,福就愈大。决不是为了希求福报而服务,我们希求的是无上菩提。

  「经」,中国人称书本为「经」,这是非常尊重的称呼。古代讲经的法师常用「贯、摄、常、法」四个字来解释「经」。

  「贯」是讲它的语言文字有层次、有条理,从头到尾贯穿一致。从经的科判中就能看出,文章真的做到加一字则太多,少一字则太少。

  「摄」是摄受人心,让你接触之后欲罢不能,就像磁石吸铁,有这样的能力。一般报纸文章,看一遍决定不想再看第二遍,可是佛经看一辈子看不厌,愈看愈欢喜。

  「常」是所讲的道理、方法永远不会变,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是正确的,对眾生都有利益。

  「法」是法则,无论在何时何处,任何眾生修行,依照这个法则决定能成就。具足以上四个意思,就称之为「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说,说这十种善法的业道,帮助我们。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在这基础上用功夫,决定成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6)    
净空法师讲述   
◎人题

  佛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佛灭度之后,佛的弟子将之集结写成文字,成为经典。佛法传到中国,必须译成中文,所以佛经一定有翻译人的名字。在中国最著名的译场,有鳩摩罗什大师的译场,共四百多人,玄奘大师的译场有六百多人,这是很大规模的译经院。经中所列的翻译人,即是译经院的负责人。

  唐于闐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唐」代表年代,本经是在唐朝武则天时代翻译的。「于闐」是法师的籍贯,位於新疆和闐,在当时是西域的一个小国,也是中国通往欧洲的主要商埠,是商业文化的中心。「三藏法师」,是法师的学歷,主持翻译经典的人必须通达三藏,所以译经的大德皆是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是法师的名字,是用梵文译名的,意思是「喜学」,欢喜学习。无论是世法、佛法,能好学的人决定有成就;如果不好学、懒散,学业、道业当然不能成就。这是法师名号的含义,我们要认真向他学习。「译」是翻译,将梵文翻译成华文。

  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经典,最著名的、为中国人喜爱读诵的,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另外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是《八十华严》。由此可知,法师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很大,他的影响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不亚於罗什大师、玄奘大师,他是译经史上的重要人物。


◎正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眾,三万二千菩萨摩訶萨俱。

  这一段文是集结经典时,阿难尊者附加上去的,不是佛说的。佛临终嘱咐阿难,一切经典皆以「如是我闻」开头。『如是』就是指这一部经;『我』是阿难尊者自称;『闻』是亲闻,不是传说,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如是我闻」,这一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这是浅讲;如果往深处讲,《大智度论》有四卷解释这四个字。由此可知,佛经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

  「如」是说真如、自性,唯有真如自性才是「是」;换言之,真如自性以外的都叫「非」,这也就是佛法讲的真与妄。何以说真性之外的都是非?真性之外是幻相。《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有没有?有!虽有,它不是真的,能变的真如是真的,所变的现象是虚幻的、不实在的;不但虚幻不实在,佛还告诉我们它不存在。所以,《金刚经》末后云:「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能看到宇宙的真相。

  凡夫被这些虚幻的境界蒙蔽了,这些虚幻的境界,如同电影画面一样,我们以为那是真实的,其实是假的。电影画面是假的,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但是说现实一切境界是假的,很多人无法体会,都以为这是真实的。其实,所有现象都是剎那不住,剎那生灭,所以不是真实的存在,真实的存在是能变的法性,法性也叫真如。

  世尊所说一切法,都是从自性裡流露出来的,所以称「如是」,绝对不是意识心的流露。一般人讲的念头、思想、观念,在佛法裡是讲心、意、识;心是阿赖耶,意是末那,识就是第六意识。十法界之内的眾生,其思想、知见不离心意识。能离心意识就脱离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如来,《华严经》称为法身大士,这是究竟解脱,真正得大圆满,方能找到禪宗所谓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就是真正的回归自性。回归自性就找到了自己,自己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虚空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你就能掌握。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受用的境界,这时就称为佛菩萨。在没有回归自性以前,我们生活在自性变现的虚幻境界裡,生活不自由,被境界所转,在境界裡做不了主,由业力作主。明心见性之后,自己作主,就不是业力作主。

  没有见性,决定没有「我」。佛法讲「常乐我净」,这是四净德,是真有,决定不假;没有见性,那就有名无实。「常」是永恆不变。在我们现实环境,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所以没有常。连「乐」也没有,我们现在的乐只是痛苦暂时停止而已。譬如我们每天要吃三餐,有一餐不吃,就会饿得很苦;吃饱了,饿的苦暂时停止,於是有乐的感觉;不吃的时候,苦马上就现前,因此六道凡夫只有苦没有乐。「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凡夫自己做不了主。「净」是身心清净;我们心地有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身更不乾净,一天不洗澡,臭汗薰天。所以,「常乐我净」,不但六道凡夫没有,十法界内的四圣法界也没有,入一真法界才有。《无量寿经》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与一切万物常住不变,所以他们具足「常乐我净」。

  一切诸佛如来,为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所说的经教,「如是」二字而已。「如」是事实真相,佛所说的与事实真相完全相应,佛没有加一点,也没有减一点,这称为「如是」,此义较深。所以,佛没有自己的意思,没有自己的创造,佛所说的完全是就事论事,只是将宇宙人生的道理、事相、因果(因果的转变与相续)为我们说出而已。

  由此可知,诸佛如来所说的,句句都是我们现实的生活状况,这才晓得佛法与我们有非常密切的关係,学佛法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生活的真实环境。佛法的教学,是世间第一真实究竟圆满的教学,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学习,通过这个学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明瞭自己生活环境的真相。契入这个境界,就称作菩萨;若达到究竟圆满,就称作佛陀。修学有成果,第一阶段称作阿罗汉,第二阶段称作菩萨,最高阶段称作佛陀。所以,佛、菩萨、阿罗汉不是神仙,是佛教育修学阶段的名称。

  「如是我闻」,阿难尊者为我们说出,这部经不是他自己说的,是亲自听佛说的;佛也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宇宙人生事实真相。说出这四个字,使我们生起恭敬心、尊敬心、信仰心。「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7)    
净空法师讲述    

  「一时」是时间,指佛说经的时间。时间不用「年、月、日」,而用「一时」,意思很深。尤其中国人对歷史非常重视,时间、地点都一定要考证得非常精确,不可有误。而佛告诉我们,时间与空间都是抽象的概念,并非事实。所以,「一时」的意义,不但深而且真切,比记载年、月、日、时,还要正确。

  「一」,古德有多种讲法,通常的说法,就是眾生听闻这部经的机缘成熟了,此时称作「一时」。如果缘不成熟,说了也没用处,所以师资道合就是「一时」,这是对我们现前境界说的。从理上讲,禪宗所谓「识得一,万事毕」,又谓「万法归一」,这个「一」就是与自性相应,这个意思深。净土宗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所现的境界是一真法界;心乱了,一真法界就变成十法界、无量无边的法界。因此,心真正归一,一念不生,一心不乱,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都圆满现前,这是真正的「一时」,法身大士才能证得。

  中国史传记载智者大师诵《法华经》,到「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然入定,在定中见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鷲山讲《法华经》的法会。出定之后,告诉别人:「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这一会还没有散。」这是不是真的?真的。《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现在科学家也说,如果我们有能力超过光的速度,就可以回到过去。我们能回到过去,就能参加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讲经的法会,这说明时间、空间不是事实。如果你的机缘成熟,有智者大师这样的定功,你就能回到过去,也能契入未来。

  世间的预言有两大类,一类是从数理上推断的,属於比量境界,不见得準确;另一种是定功,定中境界是亲见的现量境界,现量境界就称作「一时」。由此可知,如果记载某年、某月、某日,我们永远没有机会参与一切诸佛如来的法会;而用「一时」,只要我们的功夫达到一心不乱,就有能力参加。佛的心是一心,我们的心也是一心,一心与一心交感,境界就现前。因此,这两个字是活的,不是死的。

  「佛在」,『佛』是主讲人,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与住的意思不同,「在」是随缘,「住」是攀缘。佛无所住,《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讲,佛住在哪裡?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的住处。而凡夫的观念:「我有个小房子,这是我的住处」,这个住是坚固的执著,这个境界很小,心量也小,迷失了自性。所以,经典上字字句句都含著很深的意思。

  「住」就是起了妄想、分别、执著;「在」,无处而不在,哪个地方有缘,哪个地方就现身。诸佛如来如是,我们虽然做不到那麼自在,可以做到相似的自在。哪裡有缘,我们就到哪裡讲经弘法,决定没有一个固定的住处,有固定住处就与「无住生心」完全相违背。「无住生心」是觉,违背是迷。

  「娑竭罗」是梵语,意思是「咸水海」,大海的水都是咸的。这个咸水海,佛当年可能指的是印度洋。

  「龙宫」,这是大龙菩萨的道场,这位菩萨也是法身大士,他的空间维次和我们不同。譬如电视萤幕,他与我们虽是同一个萤幕,却是不同频道。所以,大龙菩萨是真有,不是没有,只要换一个频道,就能见到。今天科学发达,潜水艇非常精密,但深入海底,却没有发现龙宫,这是因为空间维次不同。

  菩萨、鬼神,与我们皆是不同维次的空间。史传记载,唐朝法照禪师在五台山见到文殊菩萨化现的大圣竹林寺。他不是妄语,这是他有特殊的缘分,就是现在人所说的进入时光隧道。他能进入另一个不同维次的空间,见到大圣竹林寺,文殊菩萨在讲经说法。他还听了一会,并向文殊菩萨请教许多问题,其中问到末法时期眾生的根性逐渐迟钝,修学哪个法门较适当?文殊菩萨教他修念佛法门。他向文殊菩萨请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萨教他念阿弥陀佛,还念了几句给他听。他学起来,就是以后所传的「五会念佛」。法照禪师离开竹林寺之后,还一路做记号,下次还要再来。正在做记号时,回头一看,大圣竹林寺不见了,只看到一片荒山,这才知道是菩萨示现。离开大圣竹林寺,他又回到我们这个时空的频道,之前的频道就不见了,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慈悲三昧水懺》中,唐朝悟达国师遇迦诺迦尊者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悟达国师在年轻时,遇到一位穷苦生病的出家人,无人照顾,他诚心诚意的照顾他。待他身体康復后,告诉悟达国师,你将来遇大难时,到四川来找我。悟达国师后来得了人面疮,延请天下名医无法治癒,於是到四川找这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迦诺迦尊者,尊者用慈悲三昧水洗人面疮,替他释冤解结;冤结化解,人面疮就好了。这也是阿罗汉的道场,离开之后,回头再看,宫殿、楼阁都消失了,只是一片荒山。这都说明时间与空间不是真的。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此不要执著;不但不执著,也不可分别,一有分别、执著,就落在攀缘。所以,佛教我们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在一切境界裡就得大自在。所以,十法界肯定有,就是今天科学家所说的不同维次的空间,对此决定不能怀疑。每个维次空间都有眾生,诸佛菩萨心地平等清净,哪个地方有缘,他就在哪裡讲经说法。本经是在龙宫讲的,不是在我们人间这个空间讲的。

  「与八千大比丘眾,三万二千菩萨摩訶萨俱」,这些数字都是表圆满。『比丘』,前面加一个『大』,就不是指普通的比丘,是大乘菩萨以比丘身分示现。其实全是菩萨摩訶萨,合起来总共四万人,这是无比殊胜的法会。

  『眾』,是团体。「比丘眾」,以通俗话来讲,就是佛教团体。这个团体是和合团体,与一般团体不同。「三皈依」中,「皈依僧,眾中尊」,这个团体是世出世间所有团体裡最值得人尊敬的。人人都遵守「六和敬」,是六和敬的团体,因此这个团体可贵,值得人尊敬。比丘尚且如是,何况菩萨?所以,佛弟子的团体是「六和敬」的团体,我们一定要明瞭、要尊重、要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8)    
净空法师讲述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眾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这一小段,世尊明白的告诉我们,六道轮迴的由来,也正是大乘经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经》云:「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心想,由於心想不同,造业就不一样。业有三大类:身业、语业、意业,而以意业为主宰,意业就是念头。身、口之所造作都是随著念头而走,念善,造善业;念恶,造恶业。世出世法、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心想生,这是事实真相,也是真理。若能明白此理,对於社会安定、国家兴旺、世界和平就能清楚。从什麼地方看起?看一切眾生的心想。

  十法界眾生心想非常繁杂,无量无边的妄想、念头,我们要找到第一个妄念。佛将十法界的第一因素告诉我们:地狱的第一业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嫉妒心重,自私自利的念头坚固,决定破坏别人的善事,这种心想就造成地狱境界。所以,地狱是从自己心想生,与别人不相干。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晓得此理,才知道自己决定可以得救,只要自己不造恶业,不起恶念头,就可以得救。其实每一道中都具足十恶业,只是偏重不同,偏重十恶的哪一条,就以此为这一道的第一业因。

  饿鬼道的第一业因是贪心,贪而无厌。有人学佛了,世间法放下了,贪爱佛法,还是堕饿鬼道。《金刚经》云:「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所以佛法也不可以贪。佛法是教我们明理、觉悟,决不能对佛法起贪心。畜生道的第一业因是愚痴。何谓愚痴?没有智慧,颠倒黑白,没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利害、真假,听信谣言,心裡犹豫不决。以上是三恶道的业因。

  三恶道上面还有三善道,即阿修罗、人道、天道。《楞严经》讲,在六道之中,除地狱之外,其他四道(饿鬼、畜生、人道、天道)都有阿修罗。阿修罗在哪一道,就随这一道的名称,不再建立,於是经上常讲「五趣轮迴」,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阿修罗算一道,通常是指天阿修罗,这是在人道之上。

  人道的第一业因是五戒十善。佛常讲:「人身难得而易失」,我们现在得人身,下一生能否得人身,就要看五戒十善的修为,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来生就得不到人身。所以,我们自己想想,如果五戒十善超过贪瞋痴的念头,来生还能再得人身;假如五戒十善的修为很薄弱,贪瞋痴的意念很重,来生决定堕恶道。

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捨」。所以,自己生天有没有分,自己很清楚。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非常有自信的说:「老天爷会保佑我」。所以,她决定生天,前途一片光明,一丝毫的怀疑都没有。现在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也决定往生,因为她贪瞋痴断了,具足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念佛岂有不往生之理!这是我们的榜样、典型。她能做得到,而我们做不到,就是我们有障碍,只要将障碍消除,我们也能做到。

  修罗道也是修五戒十善、四无量心,但是好胜、好斗、傲慢。譬如到佛门上香,也要争上第一炷香,第二炷都不甘心,这个果报就在阿修罗。阿修罗争强好胜,在天上常跟天帝斗争,在人间也喜欢与别人斗争,不论在哪一道都喜欢斗争。阿修罗有福报是过去持戒、修善、积德,他若能谦虚、退让,决定生天道。

  声闻的因是四諦,辟支佛的因是十二因缘,菩萨的因是六度,诸佛如来是平等心。我们一天到晚想什麼?冷静思惟就知道自己将来往哪一道去。古大德劝导我们「自求多福」,这是任何人都帮不上忙的,诸佛菩萨再慈悲也帮不上忙,菩萨慈悲只能将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至於受什麼样的果报,都是自己去抉择。

  佛云:「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人事环境与物质环境,都是随著念头而转变。我们曾与许哲居士谈及生活行持,在她的心中,世界是美好的,眾生是善良的,所以她生活在美好、善良的世界裡;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是五浊恶世,原因是「心想异故」。她看一切人都是善人,她专看别人的好处,忆念别人的善处。她看到不善的人、不善的事,就像在街上看到来来往往的陌生人一样,从不落印象於心中。所落的印象全是好的印象,这不是「心想异故」吗?她的这种理念、见解、行为,就是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与物质实在没有好坏、善恶、是非,所有一切好坏、善恶、是非皆由自心而生。若是自心纯善,世界便是美好的;自心不善,极乐世界也是浊恶世界。所以,『一切眾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因此,存心不同,果报便不同。

  诸佛菩萨心地充满「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他的境界是美好的。美好的境界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不是别人给的。放眼看天下芸芸眾生,心想不善,专看别人的缺点,专记别人的过失。「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没有一桩好事」,堕落在这裡面,这就是人间的恶道。

  当今为何离婚率这麼高?就是因为夫妻不和,彼此看不顺眼,专看对方的缺点,这样的家很容易破碎。儒家的真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得到和平,然而世界和平寄託在国家的兴旺,国家兴旺寄託在家庭,家庭寄託在夫妇。家不齐,国便不能治,国不治天下就乱。所以,男女结婚不仅关乎两人的事,而是关乎社会整体。世界就好像我们的身体一样,家庭是我们身体上的一个细胞,一个细胞坏了,就会影响整个身体健康。若夫妻两人多看彼此的好处、优点,家就会和睦稳定。因此,我们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美满,就在自己一念之间!

  为什麼会有这种现象?就是没人教。《无量寿经》云:「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所以,世界的安定、和平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是四大支柱。如果教育崩溃,社会不安定,世界不和平,眾生决定要过痛苦的生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9)    
净空法师讲述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世尊在许多大乘经论裡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法,大至宇宙,小至毛端微尘,正是中国古圣先贤所谓「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这也是《般若经》上所说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万法的真相。

  「龙王」是大眾的代表。「龙」表千变万化,就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别、执著。『王』是「主」的意思,在帝王时代,唯帝王做得了主,发号施令,全国臣民要听命於他。

  「汝见此会」,今天啟建十善业道的大会,目的在讨论十善业道。参加这次法会的人,有八千大比丘眾、三万二千菩萨眾,虽然只说了比丘、菩萨两类,而实际上把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包括在其中。比丘代表出家眾,菩萨则在家、出家都有。如中国四大菩萨:地藏、观音、文殊、普贤,只有地藏菩萨现出家相,观音、文殊、普贤菩萨都是在家相,这说明在家菩萨比出家菩萨多。凡是依照佛所传授的理论、方法修学,并能落实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之中,这个人就是菩萨。

  「及大海中」,『大海中』是比喻社会。本经是佛在娑竭罗龙宫中讲的,娑竭罗龙王是佛的学生,是皈依三宝虔诚的佛弟子,也是菩萨摩訶萨,是诸佛菩萨示现。「娑竭罗」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咸水海」。佛说法都是意在言外,「咸水海」就是苦海,这正是形容苦海无边。在苦海裡好像过得很快乐、很自在,这是不觉悟。这个苦海是形容六道,特别是指三恶道。龙是属於畜生道,不是人道,所以代表三恶道的意思非常明显。

  「形色种类,各别不耶」,让我们观察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形状不一样。纵然同是人类,形状也不一样,有高的、矮的,有胖的、瘦的。肤色也不一样,有白种人、黄种人、红种人、黑种人。种类差别就更多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如果再扩大到一切生物,地上跑的、水裡游的、天上飞的,形色种类各个不同。为什麼会有这麼多差别?下面,佛为我们说明。

  「如是一切」,『一切』包括动物、植物、矿物,真的是各不相同。譬如矿產的蕴藏种类很多,有些被发现开採出来,这个地区就富裕。还有时节因缘也各别不同,譬如石油如果在两百年前被发现,则一文不值,因为当时没有汽车。今天科技发达,利用这个做动力,它就变成珍宝。这就晓得矿物蕴藏在地底,开採也有时节因缘。由此可知,宇宙之间一切事物的复杂性。

  宇宙之间的一切事物是怎麼產生的?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们都在研究,始终没有把真相讲清楚,唯有大乘佛法讲得透彻。佛法是真正的宝,现在却被蒙上一层迷信的阴影,说它是消极的,於是许多人不敢接近,致使宝摆在面前而不得受用。我们非常幸运,有机会接触到,有缘去学习,真的得到一些受用。

  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宇宙现象,包括科学家讲的不同维次的空间。现代西方科学家已经证实有十一度维次空间的存在,但从理论上说,不同维次空间是无限度的。在佛法裡不称空间,称法界,界是界限,不同维次就是不同界限。佛法讲十法界,加上一真法界,就是十一种法界,这十一种是大分。天台大师讲得更清楚、更具体,十法界的每一个法界又具足十法界,就是一百法界。这一百界中,每一界还有一百界,重重无尽,这才真正将事实真相说出。换句话说,法界不同维次的空间,是随著我们念头的转变而转变。修行人心地清净,在他入定时,定中的法界与不在定中的法界,是不同维次空间。所以,在定中能见到过去、未来,能见到远方,这是修定人都曾出现过的境界。

  台北简丰文居士在没有遇到我之前是修禪的,打坐入定,在定中曾见过十殿阎罗王。他说:他们的身体很矮,大概只有两三尺高。我劝他:跟鬼道常往来没好处,跟佛菩萨往来有好处。以后他念阿弥陀佛,这个境界就没有了。所以,在定中会出现不同维次的空间。一般人都有作梦的经验,梦中也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所以,我们现在不是固定生活在一个空间,也是生活在多元空间之中,只要自己细心观察、体会就能发现。

  这些界限、不同维次空间是怎麼造成的?「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整个宇宙人生(人生是一个代名词,包括不同现象裡所有的生物)的现象,是由心想变现出来的。前一段讲:「心想异故,造业亦异」,「异」就变成不同的界限。我们每个人天天在造业,从未停止过,而所造的总不外乎妄想分别执著三大类。由於有妄想分别执著,才变成凡夫,凡夫与佛菩萨的差别就在於此。

  佛与大菩萨(大菩萨是《华严经》讲的法身菩萨),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进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将无量无边的法界,即各种不同维次的空间,全部突破。现在科学家虽然知道,但是还无法突破不同维次的空间。现今物理学发现了「加速度」,如果我们的速度能够超过光速,在理论上就能回到过去,也能进入未来。换句话说,时空的障碍突破了。这个突破是有限度的突破,不是无限度的,因为他的突破是有造作的。正如我们现在跟美国的距离是一万多公里,我们利用网路,立刻就能面对面讨论课程,这个时空好像也是突破。但这是用机械的方法来沟通,机械的能力有限,而且对方还要有设备,没有设备还是做不到,这个不自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自在,只要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得自在。

  所以,无量无边的法界是由一切眾生「心造善不善」。什麼在造?身体在造,言语在造,念头在造。造作有无量无边,但不出身业、语业、意业这三类。天天在造,就是说你天天在障碍自性裡本来具足的圆满智慧、圆满德能,把自己的智慧德能愈缩愈小,小到最后是无知无能。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0)    
净空法师讲述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前一段说出何以会有六道轮迴,这一段说明了事实真相的根源。而这个现象究竟是怎麼发生的?佛说:「从心想生」,皆由心造善不善业,变现出六道轮迴的境界,所以根源在心。「心」非常难懂,古大德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佛法讲悟道、证道、证果,无非就是要真正明白「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大彻大悟,证得无上菩提佛果。

  「心」,我们都会以为是这个肉团心,这是错误的。《楞严经》上,世尊问阿难:「你是什麼因缘发心出家学佛?」阿难说:「我看到世尊三十二相,殊胜妙好,就常自思惟:此相非是父母欲爱所生,一定是修行成就的。因此渴仰世尊,而发心出家。」佛又进一步问阿难:「你发心的心在哪裡」?阿难非常聪明,说了七个地方,结果都被佛否定了,於是向世尊请教心究竟在哪裡。

  《华严经》云:「虚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真心,「识」是妄心,真心与妄心是一个心。完全觉悟,没有迷叫真心;带有迷惑,就叫妄心。什麼是迷惑?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妄心;没有妄想分别执著,真心就现前。决不是说妄心外面还有个真心,真心与妄心是一个心,真妄不二。真心是能现,能现宇宙虚空,即十法界依正庄严,一真法界也是真心所现。《华严经》讲的华藏世界,西方净土讲的极乐世界,都是真心所现,所以没有变化。那裡的人各个无量寿,永远不衰、不老、不病。由此可知,我们会老、会病、会死,这是妄心造成的,妄心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假如我们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尽,我们与诸佛如来一样,也是不生不灭,不老、不衰、不病。因此,佛与眾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下。

  如果我们把执著放下,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就超越六道,这个人称为阿罗汉。阿罗汉、菩萨、佛,是佛陀教学的学位名称。拿到阿罗汉这个学位,永远不会再退转到六道去受苦,这是第一个学位。若进一步,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不分别,就称作菩萨。由此可知,阿罗汉虽然不执著,尚有分别。菩萨不执著也不分别,比阿罗汉高,但是还没有超越十法界的范围。必须把妄想(无明烦恼)断几分,《华严经》讲的四十一品,只要断一品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剩下的那些微细妄想,大乘经讲要三个阿僧祇劫,才能断乾净,这才拿到最高学位:「佛」。

  「妄想、分别、执著」,这是通俗的讲法,佛学名词是「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见思烦恼就是执著,尘沙烦恼就是分别,无明烦恼就是妄想。我们被妄想分别执著蒙蔽,连作人都不自在,天天生烦恼,到哪裡都分别身分、执著身分,要有我的地位、我的名誉,有这些东西就有生死,就有因缘果报。你有善念,在三善道受报;有恶念,三恶道受报;这个念头没有了,六道的因没有了,六道的果当然就没有了。

  罗汉、菩萨、佛到六道是「乘愿再来」,帮助眾生解脱的。虽然在六道裡现身,也很自在,如观世音菩萨应以什麼身得度,就现什麼身。如果他有一个身相,就不能现第二个身相。我们执著这个身是我,这个相是我,就不能现第二个身相。他们没有执著,所以能随类变化。变化也不是自己心裡想:「我想变什麼」,这又变成凡夫,又有分别执著。他的变化不是自己想,是随著眾生心想而变,自己决定没有想;想是执著。

中国古人造的字很有味道,「思」是心上画许多格子,格子就是分别;「想」是心上有相,想是执著。「心」是什麼?将「田」、「相」都拿掉,剩下的才是「心」。所以,中国字是智慧的符号,是提醒人们觉悟的符号。有思有想,决定是六道凡夫;阿罗汉有思没有想;菩萨是没思没想。因此,经上说,佛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佛要是说法,他就有思想。所以佛经不可以用思想去研究,佛没有思想,你用思想去研究,变成你的胡思乱想。「愿解如来真实义」,是离开思想,就能体会到佛的意思,这是真实智慧,圆满的智慧。

  「而心无色」,『心』不是物质,不是色法;『色』是色法。佛法讲的色,就是物质,心就是精神。心有真心、妄心,无论是真心、妄心,都不是物质,所以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身体也接触不到,连心想都想不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意」是念头,连念头也达不到。六根裡面能力最强的是意根,我们常常打妄想,想前想后,想过去无始劫,想未来无量劫,想这个世界,想外太空,想诸佛的剎土,但是这个「心」想不到,因为心不是色法。意识能缘一切色法,但缘不到真心。

  「不可见取」,是说六根决定达不到;『取』是执著、佔有。不但是心法「不可见」、「不可取」,色法也是如此。譬如身是色法,身虽然可见,但决定不可取。现在科学家证明,身体的细胞新陈代谢,剎那生灭,旧的细胞死了,新的细胞生了。如果可取,细胞应该永远不生不灭。连身体都不可取,何况身外之物?换言之,没有一样东西是属於自己的,连身体也不是,这才是真的觉悟、看破。

  佛法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因果,因果也在万法之内,因果何以不空?所谓「因果不空」是说因果转变不空、相续不空、循环不空。本经言简意賅,教人要断恶修善,能够断恶修善,因果的转变就会愈转愈好,因果的相续、循环是愈来愈自在。若不明此理,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转变就愈转愈恶劣,相续、循环是往下堕落。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人主宰,全是自作自受,佛也不能帮忙。一般宗教讲的上帝,就是佛法讲的心性。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为我们作简介,说阿拉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主宰,阿拉就是我们讲的心性,但是他还没有讲到真心,他讲的是妄心。为什麼?他要做主宰,主宰是妄心,真心不做主宰,真心裡没有主宰这个妄念。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我们要常常记住这句话。《般若心经》讲得具体、透彻,「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观就自在了。观是观照,何谓「观照」?菩萨用心叫观照,也就是说他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叫「观照」。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叫「思想」。佛菩萨用观照,能见一切现象的真实相;凡夫用思想,夹杂著妄想分别执著,把事物的真实相扭曲了,所以见不到真实相。如果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真相就见到了。扭曲不是外面的现象被扭曲,而是扭曲了自己六根的功能,与外境绝不相干,外境永远是中立的,是唯心所现。

  所以,佛菩萨跟我们在一起,境界却完全不相同,佛菩萨的境界是一真法界,我们是在六道轮迴。而六道轮迴与一真法界圆融在一起,决不是六道轮迴之外有个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以外有个六道轮迴。譬如夜晚很多人一起赏月,同样的月光,每个人的感触却不同。各人的境界不相同,外面景色是一个,绝不因为你的感受而起变化。从这个比喻去思惟、体会,但不可以研究,一研究就坏了,愈想愈离谱,这个道理要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1)    
净空法师讲述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若学习过相宗的《百法明门论》,这几句话就非常好懂。《百法明门论》是大乘初学的第一门功课,天亲菩萨将《瑜伽师地论》裡六百六十法归纳成百法,便利於大乘初学。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归纳成一百条,而每一条裡所包含的都是无量无边,无法计算。

  无论属於哪一个科目,心法能变,有时也说能生能变。但是,能生不是能现,这两者意思不同。能现是真心,妄心不能现,妄心能变,把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有这个功能。妄心从哪裡来的?「但是虚妄,诸法集起」,『虚妄』是说它不是真实的,怎麼有这种现象?集起的。《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是讲到宇宙人生诸法的根源,可以说一部《中观论》五百颂,就是说明这个事情。对这个现象清楚了,称为法身菩萨;完全模糊、不了解,就称为凡夫。凡夫跟佛菩萨没有差别,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认知上的不同。正如在学校读书一样,你拿到博士学位,他拿到硕士学位,另一个人没有文化,连小学都没有念过,但都是人,只是文化程度上差别不同。

  因此,十法界就是文化程度的差异,过的日子不相同。从此地我们应当恍然大悟,我们要过好日子,要把自己的生活品质向上提升,要靠教育。今天世界上许多贫困地区,生活得很苦,怎麼去救济?物质救济是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办学校,提升他们的文化水平,就能提升生活品质。在佛法讲,我们能从人道提升到天道,欲界天提升到色界天,色界天提升到无色界天,从六道提升到四圣法界,从四圣法界提升到一真法界,全靠教学。世出世法没有例外,我们要有这个认知。

  阿赖耶是从哪裡来的?阿赖耶是梵语,翻成中文是「藏识」,藏就是含藏。藏的是什麼?诸法的印象,佛经的术语称为「诸法落谢影子」,现在人讲印象。我们从早到晚,这一生生活当中,六根所接触的境界都有印象,永远不会磨灭,这就是阿赖耶识的功能。阿赖耶识就像档案室,你造的一切善、恶、无记,像档案一样储存在裡面,永远不会忘记。纵然经过百千万劫,阿赖耶所含藏的印象、种子,因缘遇会,果报就会现前。阿赖耶非常微细,往往极其微细的念头造的业,第六意识还没觉察到,阿赖耶裡已经有了档案。

  阿赖耶识的这些种子、印象,没有形相,如果印象是色法、是物质,佛说我们无量劫至今的造作,就是虚空也容纳不下,这就晓得我们造的业有多少!所以,我们在菩提道上,怎麼可能没有魔难、没有障碍?往昔今生造的恶业太多了,恶业障碍我们,善业也障碍我们。善业引起我们的贪爱,恶业引起我们的瞋恚,贪瞋痴全是障碍。所以,佛教我们修净业,修净业就没有障碍。

  真正修净业,纯净不杂是法身大士,净裡面还掺杂著少分不净是四圣法界,六道法界裡总是染多净少。在凡夫地,真正很好的修行人,染业掺杂的分量比较少,掺杂个百分之二十、三十,已经相当不错。我们现在这种程度,大概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染业,净业只有百分之二、三,甚至於百分之一、二而已!

  这些确实是虚妄的,虽是虚妄,你要是不知道它是虚妄,就受它的害;知道它是虚妄的,就不受害,就觉悟了。所以,关键还是迷悟,迷的时候永远被妄境束缚、支配。譬如:眼前这个世界是虚妄的,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是虚妄,起心动念、一切生活行为就受环境影响。如果真的知道它是虚妄,决定不受其干扰,在环境裡永远保持自己的清净心,得大自在。

  中国歷代祖师,有不少人证得这个境界,正如《楞严经》云:「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他不被环境所诱惑,不被环境所转,在环境裡能做得了主,能转境界。善人遇到他,善人会更善;恶人遇到他,恶人会改过迁善;人事环境能转,物质环境也能转。物质环境裡有风灾、水灾、旱灾、地震等许多的天灾,他到这个地方来,天灾减少了,这是事实,这个理太深了。所以,佛经讲密,不是「祕密」,是「深密」。再深的理,只要依照这个方法循序渐进,一定可以证得,所谓是「豁然大悟」。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百法》前面的九十四法,后面六法是「无为法」。无论是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都是诸法集起的。

  「毕竟无主」,『无主』是没有主宰。怎麼集起的?缘。佛法非常重视缘,佛法讲「缘生」,不讲「因生」,非常有道理。佛家讲一切万法的现象是「缘起」,但是缘起决定是性空,性空就是「毕竟无主」。

  「无我我所」,所有一切法的真相皆是如此,所以说「万法皆空」。现在科学家用分析的方法,将人身、物体,从细胞裡分析成分子,分子再分析成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这才晓得是空的。原来所有一切法都是基本粒子组合而成,只是组合的现象不一样,有的组成矿物,有的组成植物、动物,其实都是一个东西组成的,不过是组合方程式不相同。三千多年以前,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上讲,这个世界是「一合相」。「一合相」:同一个基本物质。小而微尘,大而世界(星球),都是同一个基本粒子组成的,「一合相」组合的。这个组合,缘聚它就形成,缘散它就散开,聚散无常,哪裡有主?聚合永远不散才叫有主。而事实真相是聚散无常,剎那变化。

  如果了解透彻,对於世出世间法决定没有贪恋之心。为什麼?它是假的。贪恋是迷惑,执著佔有是妄想。自己的身都不能佔有,细胞的新陈代谢剎那变化,确实是「无我」。世间人执著身是我,是第一个迷惑,从迷惑「我」產生自私自利,造无量无边罪业。造这些罪业,一般讲堕落在轮迴;其实不是堕落,是这些业力把境界变成轮迴的境界,变成地狱的境界。地狱从哪裡来的?自己变的,自作自受。十法界依正庄严不是佛造的,是你自己心裡变现的,前面讲的「一切眾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一切法从心想生」。

  有一些同修问我:「鬼有没有?龙有没有?」我都点头说:「有」。为什麼有?一切法从心想生。本来没有,你天天想鬼,鬼就一大堆。这才晓得,「净业三福」告诉我们「深信因果」,就是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也是心想生,我天天想佛,佛就现前;基本粒子组合是从心想来组合的,心想佛就组合佛的世界。天天想鬼,就组合鬼的世界;鬼是贪爱,天天念念不忘贪爱,变现的境界就是鬼的法界。念念瞋恚,恨别人,世间没有一个好人,都是讨厌的、可恶的,就变地狱法界。十法界都是虚幻不实,是「梦幻泡影」。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才劝导我们要想善,不要去想恶;要行善,不要造恶。彻底明瞭之后,佛的真实教诲,慈悲爱护到极处的教导,我们才会感恩。

  「我」尚且没有,哪来的「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这个房子是我所有的,财產是我所有的,地位是我所有的,权力是我所有的;「我」都没有,哪来的「我所」?所以佛家讲清净平等,是从这个地方来的。不懂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心怎麼会清净、平等?总是觉得我比别人高,人家不如我。而万法是平等的,佛跟饿鬼是平等的,跟畜生、地狱也是平等的。佛尚且如此,我们怎麼会不平等?我们上跟诸佛平等,下跟地狱平等。平等,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障碍都没有了。平等是佛法界。佛法界,《华严经》清凉註疏云:「理无碍(没有障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正大圆满、大自在。

  这部《十善业道经》很浅显,但这一段很深,这一段是讲理,理要是不透彻,十善不肯做。你也知道善是好,不善是不好,可是善偏偏做不到;贪瞋痴慢是烦恼,常常欺骗别人不是好事,还是天天作恶。什麼原因?道理没有透彻。真正透彻了,决定不再做恶事。别人骗我,我不骗他;别人毁谤、侮辱、陷害我,我受他的陷害,决定没有报復的念头,我还是诚心诚意一片善心对待他,这是真正觉悟。他很可怜,他糊涂,他不知道事实真相,他是「可怜悯者」。正是《无量寿经》云:「先人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我们要原谅他,决定没有一念报復的念头,依旧是诚心诚意对待他。纵然生命被他害死了,也很好,正好生天,感谢都来不及了,怎麼可以怪他?只有真正透彻明白的人才懂得。

  「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这是讲阿赖耶。「无我我所」,这个「无」字是贯下来的,「无我」、「无我所」,这是事实真相;不仅是六道,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佛是一语道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2)    
净空法师讲述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虽各随业,所现不同』,佛法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说大的差别现象,若是细说,法界无量无边,每个人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念头不一样,所现的境界当然就不相同。佛说:「心想异故,造业亦异」;而世间谚语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如果两个人心相同,面貌就会相同。

  我们仔细深入的观察,若两个人面貌相同,他们很多动作也相同,而且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证明佛经所讲的话是正确的。一切眾生心想不同,所以感得的身相、容貌、肤色、健康状况都不一样,这些全是从心想生。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再仔细观察,多病的人一定是妄想、忧虑、烦恼很多;身体健康、活泼、快乐的人,妄念少,烦恼少。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这些原理原则,经上讲得都很透彻。

  所有一切现象,总的来说,虚空、宇宙、星球、动物、植物,都是从自己心想变现出来的。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世间,不可能两个人世间完全相同。同样一桩事情,我们感受也不相同。以现前而论,我们展开《佛说十善业道经》,经本相同,而每个人读经的感受、理解不一样。这是什麼原因?「心想异故」。《开经偈》云:「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能做得到吗?做不到!为什麼?我们有心想,佛没有心想;心想是八识,佛是「转八识成四智」,所以佛没有心意识。我们离开了妄想、分别、执著,再看经典,如来真实义就现前,岂不是「虽各随业,所现不同」?

  由此我们也能体会到,佛在大乘了义经上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万法,皆是「不可得,无所有」。《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大般若经》的「不可得,无所有」。能得的心不可得,经上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得的是外面境界,境界是缘生之法,缘起性空,所以外面境界也不可得。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十法界裡的一切现象不可得,一真法界裡的现象也不可得。现象有没有?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说有、说没有都是错误的。既然非有也非无,把它合起来,说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行不行?都不行,因为只要有这个念头,就落在情识裡。这是佛法究竟处,佛法高明处。

  佛教给我们在一切境缘之中,即实际生活中,用什麼样的心态来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一念不生,随缘而不攀缘。普贤菩萨说:「恆顺眾生,随喜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做人的态度,真实智慧究竟圆满,我们应当要学习。学到一分就有一分受用,学到十分就有十分受用。不可以说学不到就不学,不学你就随顺烦恼;随顺烦恼,你永远生活在六道轮迴。

  「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这两句话是讲宇宙人生的现象。下面是讲它的真实,『而实於中,无有作者』。有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念,这个观念很难突破,他会追问:「这个现象是从哪裡来的?」「这个现象是怎麼產生的?」要晓得,你起这种念头,都落在妄想、分别、执著裡,虚空法界所有一切现象是妄想、执著变现出来的,再用妄想、执著去理解它是不可能的。如何才能明瞭通达事实真相?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佛家讲「禪定」,《楞严经》云:「净极光通达」,统统放下了,心净到极处,自性般若光明就现前,这个世间所有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全都通达明瞭了,这是真实智慧。所有一切诸佛如来都是通过这个途径,彻底觉悟的。

  因此,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如来讲经说法,总纲领都是「戒定慧」三个字;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的。戒是守法,决定遵守前人的道路。释迦牟尼佛走的是哪一条路?十方一切诸佛走的是哪一条路?我们要跟紧,不能捨弃。你想另外找一条路,找不到。正道决定能开智慧,邪道决定不能开智慧,这是邪正的分法。依禪宗讲,正道一定会达到明心见性,邪道就不可能。诸佛菩萨走的是正道,正道裡的纯正,对我们的根机来讲,纯正之道是简单、稳当、方便、快速,无过於净土法门。

  修学净土法门,佛菩萨教导我们一句话:「老实念佛」。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就是不老实。果然老实,效果很快。对真正老实人,《十善业道经》就不需要讲了,他全做到了。譬如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是一百零一岁才皈依,从前没有学过佛,但是《十善业道经》裡的每一条,她都做到。不学就能做到,什麼原因?她是老实人,规规矩矩的做人。我们天天在学,头脑裡还想新花样,没有依教奉行,就是不老实。

  我们见一切法还要不要去追究?世间人常讲:「打破砂锅问到底」,佛法是许可的。为什麼?疑惑一定要断除,问到底是帮助你断疑生信,所有疑惑都没有了,人就老实了。老实人有两种:一种是善根福德深厚,像许哲这样的人,她没有疑惑。另一种,就是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没有怀疑,就老实了。中间这一阶层佔大多数,所谓既不是上智,又不是下愚,妄想、分别、执著多,这种人难度。

  所以,虚空法界一切现象,佛跟我们讲『无有作者』,这是真的。不是佛造的,不是神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无有作者」,是心现识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能现,识能变,确实没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上告诉我们,「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决不是自己生的,也不是他生的,也不是自他共同生的,也不是没有原因生的,是故说无生。你要真正懂得这四句话,你就证得「无生忍」的地位。《仁王经》上告诉我们,下品无生忍是七地菩萨,中品是八地,上品是九地。到这个地位,《中观论》上这四句话,才透彻了解。

  他用什麼方法了解?不是天天想,天天想永远不会了解。他是用甚深禪定的功夫,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看破、放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修禪定。禪定就是六根接触一切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在裡面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接触外面境界,真正做到没有分别、执著,没有起心、动念,这是定;样样应付得圆圆满满是慧。定慧等学,定慧等运,这是佛菩萨的生活。所以一切法确实没有作者。

  『故一切法,皆不思议』,佛经上常讲「法尔如是」,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此地所说的这几句,《华严经》上世尊全部将之落实在菩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跟《华严》合起来看,非常有趣味,我们能够体会到更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3)    
净空法师讲述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自性如幻」是说起用,起作用时,如佛在《金刚经》所说的「梦幻泡影」。世尊常用「不可思议」这句话来说明事实真相,他为何不将真相说出,只说「不可思议」?其实佛说的是真话,只有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下,事实真相才大白,你才完全明瞭。「思」是意识,「议」是言语,这个事实真相决不是言语能说得出的,也不是思惟想像能达到的,因此「不可思议」是一句真实语,绝对不含糊。只要你不思不议,事实真相就现前。因为一切法是由心想生,你把心想止住了,然后你才见到一切法的真相,原来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即《中观论》所讲的「八不」,这时你真正体会得。

  凡夫始终离不开思议,所以永远不能见道。「道」就是自性,宗门讲「明心见性」。什麼人能见性?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思不议,就见性。为什麼要用这个方法?「言语道断」是不可思,「心行处灭」是不可议,所以「不可思议」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相就现前。可是世尊在不思议当中教我们思议,不可说之中他跟我们常说,这裡头有个奥祕,我们要明瞭。佛的说法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会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他就契入了,这是根熟的眾生,上上根的眾生。佛说得没错,是我们听错了,为什麼听错?我们有思有议,不解如来真实义。所以,「愿解如来真实义」这句话,谈何容易!

  自性起用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仅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也是自性起用,十法界如幻,一真法界也不真,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包括世出世间。所以,觉悟的人、法身大士,住一真法界、住华藏世界、住极乐世界,一丝毫沾染都没有,因为他们知道那都是「梦幻泡影」。

  「智者知已」,『智者』是诸佛菩萨,菩萨中特别是指法身大士,他们知道诸法实相。知道之后,他们怎麼生活?「应修善业」。『应』是劝告的话,佛对我们讲的。不但是行善、言善,心裡面连一丝毫的恶念都没有。我们今天办不到,因为我们对於事实真相不了解。

  为什麼要修善业?修善业是没有理由的,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这桩事情,中国圣人也说到了,只是没有佛经讲得这麼透彻。儒家讲:「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来是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是一样的,这跟佛法讲的无二无别。佛法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平等的;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无量寿经》云:「一切皆成佛」,他怎麼不善?我们每个人都是纯善。纯善现在为什麼变成不善,而去造恶?这就是佛家常讲的「迷」,迷失了自性。虽迷了自性,这个自性还起作用,起作用带了迷,於是就造恶业,这麼回事情。诸佛如来看一切眾生是看本性,所以他的心裡没有一个恶念。凡夫看一切眾生看习性,所以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因为这一念的差别,把外面的现象就转变了,如果是善念,外面的现象就变得很好。

  所以,一定要肯定世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一切法裡,跟我们最贴近的是我们的身体、容貌。心细的人很明显能觉察到,心地善良,容貌就慈悲,举止柔和、温雅;心行不善,容貌可畏,别人看到害怕,一般人讲这个人杀气很重。杀气是讲观气,外国人讲磁场,这磁场不好,叫人看到、接触到,感觉得恐惧,感觉不舒服。心地善良慈悲的人,他的磁场好,人家接触时都生欢喜心,觉得清凉自在,很愿意跟他相处,这是我们在生活经验当中体会到的。我过去接触的三位老师,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去亲近他们,纵然一句话不说,我坐在房间裡,都感觉到气氛很好,磁场好。这说明人心善,磁场就善,气氛就善,善的气氛能感动人,令人生欢喜心。

  「以是所生蕴处界等」,『蕴处界』是所生,自性是能生,能生、能现、能变。自性能现是属於它的本能,至於能变,能变是迷失了自性,自性所现的现象就会產生变化,将一真法界变成十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

  这三句,「知」是缘,「修善」是因,「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是果,「见者无厌」是善报,种善因得善果。

  「所生蕴处界等」是善果,你修善业善因,就感得善果。「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受想行识」是心,讲心理。《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把宇宙之间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尽了。「色」,世出世间所有一切现象,用这一个字代表。心法说得详细,说了四个:「受」是感受;「想」是思惟;「行」是剎那不住,这个生灭的念头永远不会停止,前念灭,后念就生,这叫行,念念不住;「识」是含藏,你所造作的,无论是善法、恶法、无记法,落谢影子含藏在阿赖耶识裡。阿赖耶识含藏的种子永远不会消失,遇缘它就起作用,就生起现相,一般讲受报。经上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了解事实真相,这个人决定不会作恶,为什麼?作毫髮之恶,也要自己受诸恶报。我们所造作的不是别人受,是自作自受,要懂这个道理。

  「处」是十二处,讲的六根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十二条裡,心法只有一种,意是心法;色法讲了十一种。佛为什麼要这个说法?眾生迷悟不同,有人对於色法迷得轻,对心法迷得重,佛跟他讲「五蕴」,心法讲四条。有人对於心法迷得轻,色法迷得重,佛讲「十二处」,色法讲十一条,心法讲一条。「界」是「十八界」,十二处加上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十二处裡的「意」,心法就有七条。十八界中,心法有七条,色法有十一条,这是佛对於色心迷得都很重的人讲的。总归纳起来就是色、心二法,心是能变,色法是所变。蕴、处、界是一桩事情,只是开合不同。用现代话来说,「所生蕴处界等」就是今天所讲的,虚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现象。

  「悉皆端正」,从自己的身相到生活环境,我们的身相端正,居住的环境端正,居住的社会端正,居住的国家端正,居住的世界端正;再扩大,居住的星系(银河系)端正,这岂不是依报随著正报转!今天我们说社会不好,世界不太平,原因从何而来?就是不知道修善法,不知道自性起用的真相。我们今天如果真的明白了,就会真干;还没有发心真干,说老实话,你还没有明白。

  早年我跟章嘉大师学习时,章嘉大师告诉我,佛法是「知难行易」。知太难了,行太容易了。真正知了,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间,念头转过来就成佛了。念头为什麼转不过来?不知。所以佛法解在先,行在后。《华严经》上,清凉大师将全经分做四分:信、解、行、证。信解难,真信真解,行证就不难,真是轻而易举。我们今天感觉到行证这麼难,是没有奠定信解的基础。然后我们就想到,世尊何以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九年,目的何在?就是帮助我们信解。只要信解了,行证是自己的事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4)    
净空法师讲述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眾。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復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龙王」是六道眾生的代表,为何用「龙王」来做代表?『龙』是变幻多端,变化莫测;就自身来说,我们起心动念千变万化;就生活环境来说,一切人事物也是变化莫测,所以用「龙」来表法。『王』是自在的意思,无丝毫勉强,表习性已经成了自然,就像天性一样,自自然然起心动念,剎那不住,所以用「王」来代表。由此可知,我们业力之深,自己无法体会;业障深重之所以然,自己完全不能觉察。此地以龙王来表法,意思很深,这是六道眾生。

  「汝观佛身」,佛教导我们,观察佛身。佛是现身说法,为大眾做好榜样。佛身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是果报,果必有因。我们常说「相随心转」,不但我们自身相貌、体质是随心所转,生活环境又何尝不是?除自身外,都是生活环境;换言之,全是依报。跟我们一起生活的这些人是人事环境,物质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是随心所变,随心所转。

  我们觉得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不好,而新加坡的许哲说,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非常美好,这是什麼原因?「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的是美好,一切人、事、环境都是美好的;你的念头不好,人事物没有一样是好的。蕅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人心好,起心动念都好。

  「百千亿福德所生」,佛每一个念头都是福德。『百千亿』不是真正的数字,是形容词。佛告诉我们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个念头,所以一秒鐘有两个十万八千念头。这种微细的念头,凡夫不能觉察。谁见到了?八地菩萨见到了。八地菩萨定功深,心地清净,能觉察到微细念头的生灭。六道凡夫的念头,佛将之归纳为「善、恶、无记」三类。善有福,但不是德;六道眾生有福,德谈不上。何谓德?所有一切念都是善念,念念无住,《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极微细的念头都堕在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根太深了,所以佛教导我们,我们学起来这麼困难是有道理的。一秒鐘两个十万八千生灭,每个生灭都具足妄想、分别、执著。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讲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是放下粗相,好像一棵树,放下几片叶子而已,放下这个树梢而已,枝干丝毫都没有动摇。我们怎麼能比得上佛?

  我们供养佛像的用意就在此地,让我们看到佛像,想到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全是圆满的福德,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什麼心?生与一切眾生感应道交的心,眾生有感,佛立刻就有应。生心我们很难理解,因为凡夫讲到生心就会起心动念;而佛没有起心动念,所以这个生心的意思很深。佛与菩萨随类现身,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佛为一切眾生随机说法,也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

  学佛从哪裡学?从这些地方学。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因此入门也不一样,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根性。古德常讲:「人贵自知之明」,自己一定要了解自己,修学就方便了。世间迷惑颠倒的人,不认识自己,狂妄自大,这种人在世法、佛法都不能成就。我们仔细观察果然不错,凡是狂妄自大的人,在社会上一无所成;真正有成就的,谦虚恭敬,表现得处处不如人。《了凡四训》裡,袁了凡看人的标準也是如此,看到这些应试的举人,只要是谦虚恭敬,表现得样样不如人,他说这个人决定考中;而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人决定落第,都被他料中了,这裡头有大道理。

  福德的根是什麼?十善业道。诸佛如来百千亿福德的根本,就是「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讲的就是这一句,但是有轻重的差别,它是以「孝亲尊师」为重。《十善业道经》与《地藏菩萨本愿经》无二无别,偏重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部经合起来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就圆满了,诸佛菩萨从这裡修起,也在这个地方完成。发心起修,就是发心住的菩萨,功德圆满就是究竟的佛果。究竟的佛果,只不过将这一条十六个字圆圆满满做到而已。我们要懂这个道理,然后才晓得怎样修学。

  《地藏经》云:「阎浮提眾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想想我们,我们今天的身是从百千亿业障所生,从罪业所生。我们念念都是自私自利,这就是罪。佛是福德所生,佛起心动念决不为自己。怎麼知道?《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佛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眾生见,无寿者见」,所以他成就的是无量福德。我们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这是具足四相,所以无不是罪。这个事实真相明白,就知道应该怎麼做。

  「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这是因;「诸相庄严」,这是果报的总说。世间眾生福薄,佛陀示现在世间,总是与一切眾生现同类身,现同类身裡的好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比较能体会到。而经中讚叹佛的报身,「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凡夫无法理解。世间有志之士,如同阿难尊者,见到佛的相好光明,发心向佛学习。这是把果报展现出来,如果你觉得这个果报好,你也想要,就要像佛菩萨一样修因,因圆果就满了;不修因,果报决定得不到。

  「光明显曜」,这是显示果德。『光明』,就是中国人常讲的气氛,外国人说的磁场,佛法称作光。无论是说气氛,或是说磁场、光明,凡夫所感触到的,只是贴近这一个发光的物体,感觉到目眩。这个光明,实际上它的范围是遍虚空法界。物质的波动,愈远愈弱;从情识裡生的思想波,虽然不同於物质的波动,它也是愈远这个波动的力量愈微弱。可是自性的光明不同,大乘经常讲,「诸佛菩萨,光明遍照」,他那个光明是均匀的。但是凡夫依旧不能觉察,原因是被自己的烦恼障碍,如果把烦恼习气断除,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我们感受佛光明遍照都是圆满的。

  这就是性德与修德之异,修德是有浓淡之分,像我们感受这个气氛一样。我们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就感觉得这个气氛特别浓;虽不在他的房间裡,也能感受到。甚至於在他的庭院也能感受到,庭院之外就愈来愈薄,就感受不到。其实在理论上讲,他的磁场、气氛、光波,也是遍虚空法界的,但跟佛、法身菩萨不一样,他的气氛虽然好,烦恼没有断尽。他的烦恼比我们轻,我们感受他的气氛就好;如果他的烦恼比我们重,我们感受的气氛就非常不好,我们是混浊的气氛,他的混浊程度比我还严重,就是这个道理。

  不但理如是,事亦如是。最明显的感受,人没有修持,心地不清净,充满贪瞋痴慢,他身上的气味、口裡吐出的气味、呼吸的气味,都很难闻。如果年岁愈大,气氛就愈不好,因为这一生中累积的恶业多,恶的气氛、念头造成生理的变化,生理的不正常。有修行的人不一样,譬如虚云老和尚,不但身体气味清香,连衣服的气味都清香。虚云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衣服从来不换,但全是香味。由此可知,善恶的念头确实影响我们的生理,影响生理的组织,影响分泌。

  佛是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断尽了,这个境界我们无法想像,在佛法称作「光明显曜,蔽诸大眾」,『蔽』是隐蔽。

  「设无量亿自在梵王」,『设』是假设;『无量亿』是表多;『自在梵王』是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在三界裡富贵到极处!他们修四禪八定,也是福慧双修,烦恼习气完全伏住,但没有断,如果断了就证阿罗汉果,就不是凡夫。他的气氛、磁场,也无人能相比。

  我们修行要在这些地方勘验自己有没有进步,如果感觉得身体气味很难闻,就是没有功夫。真正有功夫的人,这种难闻的气味,一定是一年比一年淡,一月比一月淡,这是证明自己功夫有进步。一星期不洗澡,身上虽有污垢,但不难闻,真有功夫的人并不染著。这都是佛菩萨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要了解事实真相,认真努力修学。真正得自受用,才能够利益别人;自己都得不到受用,如何谈他受用?他受用必定是先自受用。

  诸佛菩萨教诲我们「要真干」!这些年来,我将佛法做了一个总归结,「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大家都熟知,都能记得很清楚,念念不忘,依教奉行。我们修真诚心,真就不假,诚就不虚偽;清净就不污染;平等就没有高下;正觉就不迷;慈悲就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这是佛心,这是菩提心,我们要如是存心。落实在生活,要看破、放下。看破是一切通达明瞭;放下是一尘不染,丝毫不染著。表现在外面,就是此地讲的「光明显曜,蔽诸大眾」,就是自在、随缘。末后结归到念佛,前面九句十八个字统统是念佛,以念佛作归结裡的总归结,这样我们一生当中就圆满成就。起心动念都要如是修、如是学,决定没有自私自利,念念都是为利益一切眾生,自自然然做社会大眾的榜样。

  「悉不復现」,大自在天王坐在佛的会下,他们的福德光明都不能现前。好比是在太阳底下,点燃无量亿的蜡烛,蜡烛的光都显不出来,这个比喻大家好懂。这是说明在佛面前只感受到佛的气氛,大自在天的气氛就没有了。

  「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这是劝勉、讚叹。我们今天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佛虽然离我们三千多年了,实际上佛的气氛是永恆的、是周遍法界。我们能不能感觉到?能。必须如教修行,果然能将妄想、分别、执著断除,就能感受到诸佛如来的气氛。诸佛如来的气氛,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气氛,不是外来的。真如本性的气氛,哪有不尽虚空遍法界之理?由此可知,眾生与佛确实是平等的。今天不平等,是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造成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确实是平等的。自性本具的德能、本具的相好,佛展现给我们看,那是我们的果德。我们今天不幸,染上无明、尘沙、见思烦恼,就好比吸毒的人染上毒癮。佛的教学就是帮助我们戒毒,我们要是肯接受,把病毒从根本拔除,恢復正常,正常就是诸佛如来。佛帮助我们,我们应当接受,认真努力学习,恢復自己的性德与智慧德相。

  这一段经文看似平常,实际含义很深,显示了观像念佛的要领。我们要懂得如何向佛学习,知道自己起心动念,即使是极其微弱的念头,跟依报、正报都有密切关係。所以,无论得的是什麼样的身相,无论生活在什麼环境之中,无一不是自心所变现的,这才真正懂得「心现识变」的事实真相。正因为如此,佛才说「智者知已,应修善业」,这个「应」在我们看来是劝导的意思,实际是「法尔如是」的意思,自然他就修善业,哪裡需要人劝?由此可知,我们今天不懂得修善业,就是对於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这也显示了教学的重要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5)    
净空法师讲述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前一段是观佛身,佛身是百千亿福德所生。佛身,表性德,性德是究竟圆满的。「百千亿」这是形容,实际上是无量无边的福德,不但我们说不尽,即使是诸佛如来异口同音来宣说,无量劫也说不尽;因为这是「称性」的,所以没有人能说。

  这一段是观菩萨的妙色身。菩萨没有成佛,菩萨的妙色庄严是属於修德。「妙色」是色相,「严净」是庄严清净。经中常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菩萨的修德;如来果地上的相好,大经常讲「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这是修德圆满,性德现前,才有如此殊胜庄严。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菩萨示现在世间的「劣应身」。佛在经上讲,菩萨示现成佛,如《普门品》云:「应以佛身而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决定是现同类身。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我们人间示现成佛,一定示现在人道。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果报,果必有因;譬如经上讚叹佛的「广长舌相」,这是生生世世不妄语的果报。佛说一个人若是三世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可以舔到自己的鼻尖。我们舌头伸出来舔不到,就说明我们常常打妄语。由此可知,虽然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基础不离十善业。果真将十善业道修好了,「妙色严净」自自然然现前。

  「庄严清净」这四个字,最重要的是『净』,净是清净心。我们将佛陀的教诲归纳为:「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是不真诚,决定不会清净;你不平等,也不会清净;你迷惑、没有智慧,也不会清净;心地不慈悲,也不会清净。因此,一条成就必定圆满具足其他五条,这样色相才庄严。

  色相称之为「妙」,妙在何处?《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眾生相、无寿者相」,这就妙了;换言之,著相就不妙。再说得清楚一点,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起心动念就不妙了。诸佛菩萨跟凡夫不同之处就在於此。我们见色闻声会起心动念,就是受外面境界的引诱。随顺自己喜爱的,就起贪心;随顺自己的厌恶,就起瞋恚心,这是凡夫,这就是造业,所感的果报当然不殊胜。诸佛菩萨的色相是随顺性德,性德是善的。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是自性、本性,本性是善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善,善恶相对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性相近,习相远」,这个「性」是真性、本性,一切眾生无二无别。可是习性有善、有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善恶,与「性本善」的意思不同。

  没有见性之前,全是修德。经上讲的四圣法界:声闻(阿罗汉)、缘觉(辟支佛)、菩萨、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这种佛就是经上讲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修德不是性德,因为没见性。必须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性德才现前,这时才是「千万亿福德所生」。这个「千万亿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性本具的,也就是说这时完全恢復了自性。

  我们今天是凡夫,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所谓「人贵自知」。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才谈得上修行;如果自己不认识自己,是谈不上修为的。修为最关键的是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若不知什麼是善恶、迷悟,从何修起?不但是修做不到,学都做不到。每天读诵、听经,是不是真的听懂,真的理解?没有。怎麼知道?若真听懂、真理解,念头就转过来了。

  因此,佛法不讲「教学」,讲「教化」。教了,你真懂得、真明白,立刻就產生变化,化迷为悟,化恶为善,化凡为圣。古人所谓「读书变化气质」,这个「化」,用现在的话讲,是从成绩上来观察;「教」是从事相上说的。到底有没有成效,效果如何,就看你有多大的变化。小变化,你得少分明瞭;多变化,你有多分明瞭;大变化,你是真明瞭。

  凡夫业障习气非常深重,障碍了佛菩萨圣贤的教诲,虽然天天学习、天天听讲,依然没有丝毫变化。那要用什麼方法消除业障?「长时薰习」,这是佛祖传下来的妙法。因为烦恼习气也是长时间薰修成的,如果我们能有长时间薰修圣贤教诲,总有一天会觉悟。古来宗门教下的大德,也不是短时间闻经听教就觉悟,少则三年五载,这是根性利的;晚则三、四十年才开悟。因此,眾生根性不同,努力不一样,成就的时间也不一定。十分认真努力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缩短时间,提前觉悟。

  不但在经论当中要努力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把经典的教学落实在生活当中,离开实际生活,悟门就堵塞了,这一点我们要明瞭。何以古人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开悟,就是能够把所学的落实。「信、解、行、证」,经本上的学习是信、解;解了之后,落实在生活当中是行;行是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你解的没有错,证就是转凡成圣、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你要是不能落实在生活裡,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怎麼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契入就是证。所以,没有行、证,虽学不能化。

  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诸佛菩萨的大慈大悲,长时间不捨弃眾生,有耐心一遍遍重复的教导,期待总有一天你会觉悟。但是「总有一天」时间长短,各人不一样,这是佛家所谓「上、中、下」三根。上根,时间短;中根,可能在这一生,二十年、三十年;下根,这一生不会开悟,要等来生。佛菩萨有耐心,来生后世,或者是多少劫以后,你的缘成熟了,这才明白开悟,佛也不捨弃,真正是「佛氏门中,不捨一人」。

  善导大师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遇缘最重要的是善友、善知识的提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增上缘。今天我们的善知识是什麼?是经书、录像带、光碟。可是也要懂得修学的方法,其祕诀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门容易得定,定就能开慧;若同时学很多,就把得定开慧的时间推迟了。

  「修集善业福德」,这一句偏重在十善业道,我们真正要觉悟,要有坚定的信心,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綺语、贪、瞋、痴,从内心中将十恶拔除。这是从修德上说。

  又诸天龙八部眾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这一小段,佛教我们观察世间「大威势者」,『威』是有威德,『势』是有势力,这些人是世间各个行业的领导人。「亦因善业福德所生」,如果不是多生多劫的善业福德,这个威势决定得不到。「大威势」是果报,果必有因,正是说「种善因得善果」。

  佛举例「诸天」,这是讲天王。无色界天没有身相,就不提了;从有色相的来说:色界天,四禪天顶摩醯首罗天王,初禪天顶大自在天王;下面是欲界六层天,这都是「诸天」。诸天往上去,一层比一层福报大,他们的大福报,不是我们能想像的。再往下是人间的人王,现在称之为国家的领导人,这些「大威势者」,有许多人拥护他,为他效命,决不是偶然的,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缘所生。

  我们办事觉得很辛苦,是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不能怪人,只怪自己过去生中,偏重在修慧,疏忽了修福。经上讲的「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证果了,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业因果报,丝毫不爽,理事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此清楚明白,我们要能体会,要知道现前怎样作法,知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有业因果报。

  世间「大威势者」都要修善业福德,善业福德就是捨己为人,牺牲自己,奉献别人。如果我们不能捨己为人,必定是贪瞋痴慢增长。贪瞋痴慢增长,虽然学佛,也要堕三恶道。譬如,安世高的同学-共亭湖的龙王,就是很好的例子。安世高在传记裡面,讚叹这个同学「明经好施」,对教理通达,喜欢讲经,又喜欢布施。他到外面托钵,托的菜饭不好,心裡就不欢喜,觉得「我对社会贡献这麼多,社会对我的回报竟是如此」,心裡感觉得难过,起这个恶念堕到畜生道,去作龙王。我们今天的德行、福德比不上他,我们造的恶业比他更重,他堕龙王,我们堕到哪裡去?我们看这些公案,要自己警惕,一念之差,万劫难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6)    
净空法师讲述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这是世尊首先让我们观察,世出世间善业福德的果报,然后再回头看看,六道有情眾生造作不善业,从果报上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显示出佛说的「智者知已,应修善业」。

  「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大海』是比喻有情眾生。「形色麤鄙」,『形』是体质,身体的形状;『色』是肤色、容色;『麤鄙』是粗恶鄙陋。「或大或小」,这是说形状,在大海裡有很大的动物,也有很小的鱼虾。这是让我们仔细观察,眾生福德差别太大了。谚语云:「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个人的面貌不一样,健康状况不相同,生活环境亦有差别,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皆由自心种种想念」,正是大乘经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想念』是不善的,思想不善,言行当然就不善。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德行,从言行当中看,言行就是思想的自然反应。

  「作身语意,诸不善业」,『身』造杀、盗、淫;『语』造妄语、两舌、綺语、恶口;『意』有贪、瞋、痴、慢,所以才感召不善的果报。「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就应当要知道自求多福,这才是真的觉悟。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感召的果报,自己决定避免不了。真正通达明白的人,晓得这个事情是自作自受,决定没有丝毫外力的干涉。世间人不懂,怨天尤人,好像都是别人、环境给他造成的,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佛法讲「四缘生法」,他只看到一缘,其他三种缘没有看到。外面干扰属於增上缘,自己本身具备的有亲因缘、所缘缘、无间缘,他都疏忽了。如果自身所具足的这三种缘好,增上缘是决定不受干扰。所以,诸佛菩萨不受干扰,修学禪定的人不受干扰。由此可知,干扰是你自己的三种恶缘与外界的增上缘相结合,真正因素在此。

  新加坡算得上是上善的地区,社会安定,人民守法,繁荣富裕,这在今天世界很难找得到。我们生活在这个地区,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知道利用这个环境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这就错了。苦、乐两种境界,乐最容易淘汰人,所以佛教人「以苦为师,以戒为师」。小乘的修学非常重视苦行,在苦行裡锻鍊自己的意志,磨鍊自己的身心,成就法器,以迦叶尊者为代表。大乘是在无障碍的法界裡面,成就自己圆满功德。大乘在顺境修行,以善财童子做代表,生在富贵的家庭,过荣华富裕的生活,在这裡面成就圆满功德,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综观歷史,中外都不例外,英雄豪杰都是从苦难当中磨鍊成就的,而富贵家庭少有好儿孙,这就说明富裕淘汰人。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大乘是圣人,他可以在极乐世界成就,因为他无论在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不动心,都没有分别、执著,他才有资格享受极乐、华藏圆满的世界。如果在顺境善缘还有贪爱,逆境恶缘还有瞋恚,就是凡夫。在顺境裡面必定被淘汰,最明显的是懈怠、懒散,不知上进,这是最普遍的。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冷静观察,人世间确实是一场梦,昨天过去了,不会再回来;眼前剎那剎那,都不会再回来,我们一步一步往坟墓走,往死亡线上走。一口气不来,什麼是你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佛陀提出的忠告,跟著你走的是业力。既然一切人事物都不会跟我们走,就要放下,决定不能在带不去的这一方面起心动念。我们要想著带得去的,带得去的是业,造善业福德能带去,造作恶业也会带去,那为什麼不断恶修善,与一切眾生广结善缘?

  真正明白这个道理,通达事实真相的人,就觉悟了。决定不造恶业,不但不造恶业,连一个恶念都不起。为什麼?对自己有害,他不会自己害自己。不但言善行善,起心动念都善,知道这是带得去的,这对自己有大利益,所以前途一片光明,成就大威德的福报。如果我们念头恶、行为恶,必堕恶道。

  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造作善恶业,自己不晓得。譬如旅行,团队七点鐘要上车出发,你要是耽误五分鐘,让那麼多人在车上等你,这就是恶业,亏欠那麼多人的债务。你不能守规矩,就是佔别人的便宜。我曾听说:弘一大师在日本时,跟朋友约定八点鐘见面,八点一分这个人还没有来,他就把门关起来。过一会儿这个人来了,他在窗口把他骂一顿,赶他回去,他不守时间。这是一个最普通的例子。一个人迷惑颠倒太久了,要觉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

  大家都会念「阿弥陀佛」,虽念但没有能真正落实在生活上,所以功夫不得力。「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加上「南无」是「皈依无量觉」。「无量觉」是对一切人事物,於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做到觉而不迷。佛法是生活教育,教我们怎麼生活,怎麼过日子,怎麼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古圣先贤的教诲无他,教导我们如何过真正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已,这是圣贤教育。

  我们学佛了,生活依旧过得非常苦,什麼原因?食而不化。天天在学,学了不能跟生活结成一体,不晓得怎麼过日子。这种学习,就是「所学非所用」。譬如我们一走进佛教道场,第一个看见的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笑脸,教你笑面迎人,大肚皮教你量大福大,要懂得包容,这是生活教育。四天王:持国天王教你负责尽职,增长天王教你求进步,广目天王教你多看,多闻天王教你多听。多看、多听、少说,「多说一句话,不如少说一句话;少说一句话,不如无话」,心地清净自在。觉明妙行菩萨忠告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因此,大威德、大福报,跟没有威德福报强烈对比之下,我们应当觉悟,懂得佛陀教诲的义趣,从这当中才能体认到佛陀的真实慈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7)    
淨空法师讲述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这是世尊劝勉我们,「当应」就是你现在应当要做的;「如是修学」,『如是』二字是彻前彻后。前面教导我们,要认知「一切法由心想所生」,以及《华严经》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相是心现的,决定没有善恶好丑,相是清淨平等的。清淨平等的妙相(或称妙色),何以变得如此複杂?由心想所生。后面说得更具体,一切「皆由自心种种想念」,想念有善、有恶,所以改变了清淨平等的相。其实,真相是永远不变的;改变的,是妄心在操纵,妄心显妄相,不是真相。

  真相是什麽?一真法界是真相。《华严经》的华藏世界是真相,淨土法门的极乐世界是真相,常住不变。极乐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古德说:「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此话非常难懂。现在科学讲的是不同维次的空间,我们将之比喻为电视萤幕的不同频道。佛家常说十法界,「一法界现,九法界隐」。就像电视萤幕一样,有十个频道,我按一个频道,这个频道的相现前,其他九个频道都隐没了;换一个频道,那个频道的相出现了,刚才的相又隐没了。其实都在一起,没有分开,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是一个法界。我们从这个比喻,才懂得「生者决定生,去者实不去」。这就是转换空间的维次,将人间的空间转变成华藏空间,转变成极乐世界的空间,就像换频道一样。按钮在哪裡?按钮在起心动念,从心想生。我们现在藉这些科学工具来理解,能逐渐体会到经上讲的宇宙人生真相,所谓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能通达明瞭。

  此地『如是』,特别指「修习善业」。不但自己应当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了』是明瞭,『达』是通达。佛教的基础是建立在因果的教学上,因果是事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绝对不是迷信。所以,世出世间法都不离因果,《法华经》的一乘因果,《华严经》的五周因果,哪一部经论不是讲因果!种善因一定得善果,人心善、念善、行善,必定得善报。你对别人好,人家也对你好。「敬人者,人恆敬之」,敬人是善因,别人尊敬我们是善果,这是因果。我们以恶意对人,这是恶因;人家以恶意回报我们,这是恶果,要懂得这个道理。

  《了凡四训》是很好的一本书,将「了达因果」说得很具体、很详细。印光大师一生不遗餘力的弘扬,体显了大师的真实智慧、大慈大悲。他知道挽救现前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崩溃了,佛法的教育也逐渐没落、变质了,学校教育着重在科技、工商经济,人文教育也疏忽了,因此这个世间虽富裕,但是必定灾难重重。科技发达到一定的饱和点,世界就会毁灭,这是有科学的证据。挽救之道还是伦理道德,如果伦理道德丧失,人就不像人,家不像家。现在全世界人生活纵然很富裕,物质条件不缺乏,但身心没有安全感,这就是古人讲的「不是人的生活」。这些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明瞭,不能不通达。

  印祖一生倡导三种书籍:第一是《了凡四训》,教我们「了达因果」;第二是《感应篇彙编》,教我们「善恶的标准」,以此标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第三用《安士全书》做为「修习善业」的总结。《安士全书》分为四篇:第一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讲的是善恶的标准;第二是「万善先资」,专门讲戒杀;第三是「欲海回狂」,专门讲戒淫;最后是「西归直指」,希望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一生就圆满了。这三部书,你能相信、理解、依教奉行,决定往生作佛。「了达因果,修习善业」,这两句话就是印祖一生的事业。

  世尊这一段开示,其实就是印祖一生救度苦难众生的总结,言语非常简单,意思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体会,认真努力学习,在这一生当中取得决定的成就,这一生就没有白来,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

  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这是世尊总结劝勉我们。「汝当于此」,龙王是我们大家的代表,我们对于这桩事情,要做到「正见不动」,『正见』是正确的见解,决定不可以为邪思邪见所动摇,尤其「勿复堕在断常见中」,『断常见』是古印度一种错误的看法。「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死了一切都没有了,不相信有来世,不相信有报应,这是决定错误的见解。「常见」,人死了,过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这也是错误的。

  这次接受香港亚视访问时,记者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个不为自己?我当时就跟他说明,这是错误的,不是正见,误导了许多众生。什麽是正见?人应当为社会,应当为众生,不要为自己,这是正知正见。

  新加坡过去有一位大财主陈嘉庚先生,白手起家,发了大财,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年老了去检查身体,发现营养不良。他的钱全部都做了社会慈善事业,新加坡南洋大学就是他创办的。在国内自己的家乡,到处兴办学校,提倡教育,帮助一些苦难的人。他有钱并不享受,坐飞机时,他的儿子坐头等舱,自己坐经济舱,下了飞机跟儿子讲:「我们同时到达,何必花那麽多冤枉钱?」有一次,他的儿子被绑票,强盗提出要赎金。他通知强盗:你把我儿子杀掉好了,我一分钱不会给他,我的钱全部拿来做公益慈善事业,绝不给后代。后来,那个强盗把他的儿子放了。真正做社会慈善福利事业,念念为人想,为社会想,没有为自己,这是正知正见。所以,今天在南洋,没有人不尊敬陈老先生。

  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出身,可以享受富裕的生活,为什麽不享受,还要天天出去托钵、树下一宿?就是告诉我们要万缘放下,生在这个世间是为众生、为社会,不是为自己,所以他没有业障。为自己就有业障,为众生哪来的业障?我们今天要消业障,这个念头转过来就消了。因此,「为己」是决定错误的观念。

  菩萨行裡面,释迦牟尼佛讲了六个要领,第一是布施,布施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持戒是守法,遵守佛菩萨的教法,遵守国家的宪法,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规章,除此之外,有不成文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应当遵守。佛菩萨每一句话裡,含义都无限深广。

  我们的心要住在正知正见,不会为社会种种不善的风气所动摇。凡是心行不定、容易被动摇的,都是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如果将这些念头放下,如何会被动摇?宇宙人生的真相是因缘果报的现象,世出世间法没有例外的,说穿了就是因果的转变,所以它不是常见,也不是断见。因果的循环与相续,这是世出世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真相,我们要明瞭。

  「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敬』是尊敬,『养』是供养。『田』是比喻,田地能够生长五穀杂粮;田能够生福,就称作福田。「福田」有三种:第一是「敬田」,所谓「敬人者,人恆敬之」,我们对别人尊敬,别人对我们就尊敬。敬田是以三宝为主要代表。恭敬三宝,要晓得必须把对三宝的恭敬,用在对一切众生,我对佛如何恭敬,我对一切众生同样恭敬,这种作法就是「普贤行」。普贤行与一般菩萨行不同之处,普贤行是用真诚心、清淨心、平等心,没有高下。看佛与众生是一律平等,一味恭敬,得的果报不可思议。

  第二是「恩田」,恩田是以父母为代表,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要知恩报恩,将报答父母之恩的心行,用于对一切众生。同修们天天念迴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有没有报恩心?心尚且没有,哪有报恩的行为!我们用什麽报恩?用善心、善念、善行。一生努力修善,以此行为报答亲恩,报答师恩,报答一切众生提供我们一切生活条件之恩。

  第三是「悲田」,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世间一切苦难的众生,脱离贫困,这裡面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重要的是教学的帮助。我们要知道,物质的帮助只是一时,解决他眼前的痛苦。古人说得好:「济难不济贫」,他眼前有灾难,我们要救济他,贫穷没有办法救。贫穷要如何帮忙?教育,教他技术能力,让他自己可以独立谋生。所以,办学校是济贫唯一的方法,帮助他破迷开悟,他觉悟了就能过圆满幸福的生活。

  古圣先贤,无论中外,无不重视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德行教育。孔老夫子教学四个科目:第一是「德行」,教你做人之道,明瞭人与人的关係,懂得怎样做人。在业因果报裡面,你会逐步向上提升,不会堕落。教你做好人、做善人、做贤人、做圣人,这是教育。其次是「言语」,正所谓「口为祸福之门」,教你知道说话的分寸。在家庭、在群众中,知道长幼辈分,对什麽人该说什麽话,这从小就开始教,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中国称为「礼仪之邦」,礼从何时学起?从小学开始,言语、行为一定要懂礼。第三是「政事」,就是技术、能力的训练,今天讲的职业教育、科技教育。你学会了,将来在社会上有谋生的技能,有发展的条件。最后才谈到「文学」,那是物质生活富裕后,再提高精神生活的享受。这是中国古老教学的四个层次,不能颠倒。

  现在的教育,没有前两条,只有后两条,所以社会发生问题。前两条是根本,根本没有了,社会看起来很好看,就像花瓶裡的花,外表虽然好看,但是没有根,所以整个社会动摇、混乱。这是捨弃古圣先贤的教学,不知道古圣先贤教学是真正的福田。将来的趋向还是要走老路,谁能走古圣先贤的老路,将来就是世界领导人,是世间真正的救护者。所以,我们首先要真正认识福田,才晓得如何种福,欢欢喜喜尊敬福田,广修供养。

  佛经关于这些事情说得很多,世尊在本经有一段最精彩的开示,把这些话具体落实了,就是教我们「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

  「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我们能够这样做,就能得到人天尊敬供养。

  在新加坡,一百零一岁的许哲修女,她一生就做这桩事情,她真正能够认识福田,特别是悲田。她一生专门照顾老人、病人,照顾贫穷苦难之人。因此,她得到人天尊敬供养,社会大众对她没有不尊敬的。人家供养她的钱,她一分钱也没有用在自己身上,全部拿去救济贫苦的人,帮助需要的人。佛在此地讲的,我们在现前社会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种善因得善果」,这是真理,丝毫不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5 22: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8)    
淨空法师讲述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

  这一段开示是本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本经的中心,也可说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教化众生的中心。释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亦复如是,所谓是「佛佛道同」。由此可知,这段经文的重要性。

  这段话将我们修行的内容,讲得非常清楚。我们修的是淨土,淨土从哪裡学?也要从十善业道学。《观无量寿佛经》上,韦提希夫人遭遇家庭和国家的变故,痛不欲生,向世尊求教,有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她想求生。世尊非常慈悲,将十方诸佛刹土变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自己去选择。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世尊对她的选择非常讚歎。

  她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是如何教她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留意。佛在没有教她方法之前,先教她「淨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又告诉她,这三条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不相同,无量无边的法门,都以淨业三福为根基,这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的总纲领。而总纲领实际上就是前两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佛法的修学从这裡开始,也在这裡圆满,向下都是方便。如何圆满这两句?就是后面的九句,从「慈心不杀」往后都是方便,方便当中最重要的是「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道经》就是讲解这两句话,所以不懂得十善业道,孝亲尊师是两句空洞的口号,不能落实。「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淨业正因」。

  特别是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淨土,淨土如何能往生?心淨则佛土淨,心清淨了,身业清淨、语业清淨,三业都清淨。《无量寿经》一开端提出的修行纲领,也是「淨业三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与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裡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完全相应。天天讲是非、意见多多、批评别人,这不是修行人,更不是佛弟子。《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三业,要做到纯善,从哪裡做起?就从这段经文做起。

  「龙王当知」,娑竭罗龙王是本经的当机者,也是我们大家的代表。「娑竭罗」是梵语,意思是咸海;咸海水表我们的心不清淨。陆地上所有山川河流的水都流往大海,各个不同河流的水,就代表一切众生不同的业,都汇集在大海,大海就是代表业海。『龙』代表变化,我们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念念不住,千变万化。佛叫龙王当知,也就是叫我们、叫六道众生当知。

  「菩萨有一法」,『菩萨』,玄奘大师译为「觉有情」。有情就是讲十法界的有情众生,有情众生觉悟了,就称作菩萨,所以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何谓觉悟?想离苦得乐,这个人就觉悟了。世间人哪一个不想离苦得乐?人人都想离苦得乐,但是他想错了,把苦当作乐,把乐当作苦,这叫愚痴、迷惑。世间人以为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乐,殊不知这是苦的根源,享受的结果在三途,所谓是「刀口舐蜜」。真正觉悟之人,一定过佛菩萨的生活,就是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为众生、为社会、为正法久住,断恶修善,转迷为悟,这是菩萨。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菩萨有一个方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诸恶道』不仅是指三途六道,也包括十法界在其中。三途之苦,《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得最多、最清楚,而经中讲得那些果报,我们要有警觉,如果不觉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它相应,果报决定不能避免。人间之苦,我们能亲身感受到;天上虽然乐,有坏苦、有行苦;四圣法界有不能够破无明、证法身之苦。只要是苦就是恶道,我们称四圣法界还是恶道,因为它跟一真法界比就是恶道,跟六道比是善道。

  「何等为一」,菩萨到底用哪一个法?「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善法』是一直贯到上面,「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何谓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这是我们修行的基础,若没有这个基础,念佛修行就不必谈了。『昼夜』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常念』是心裡真有,心善;『思惟』是起心动念,念头善;『观察』是言语造作,行为善;身语意无有不善,这才行。心裡还有自私自利是心不善,这是根本不善。人为什麽会造罪业?为什麽会造十恶?无非是为了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是根本的错误。由此可知,凡夫迷,念念自私自利。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云:「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见是见解,起心动念,若还有这个想法、看法,就不是菩萨。真正觉悟的人「无我」,无我就是没有自私自利;还有自私自利,这个人迷惑,没有觉悟。凡夫有的时候听经闻法,兴起一念光明,一下觉悟了,可是第二个念头又迷了,因此觉悟不能保持、延续。譬如我们在讲堂裡听经,好像是明白了,出去之后又迷惑了,禁不起外面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的诱惑,立刻就退转了。所以,昼夜不间断,才是菩萨。偶尔放个光,像闪电一样,不起作用。虽不起作用,但无始劫来从来没有放过光,这一放光虽然时间短暂,也相当可贵。

  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心善、念头善、行为善。从哪裡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决定不能有伤害众生的念头,不但不能杀,连令众生生烦恼也不可以,这也等于是杀生。人的生命,有物质的身体,有精神的法身慧命,所以诸佛菩萨令一切众生常生欢喜心,绝对不会令一切众生生烦恼。令一切众生生烦恼,这个人是魔,不是佛。有没有可能是佛菩萨来考验你的?有。佛菩萨考验你,你通过这个考验,你决定成就。像禅宗裡面的棒喝,这是禅宗教学的方法。你真有本事、真有智慧,一棒打下去能开悟,那真的叫方便。而魔也学会这个本事,魔是真的折磨你,不是考验你。佛知道一声喝斥、一板子打下去,你会开悟,明心见性;如果喝斥、打你不会开悟,佛绝对不用这个方法。魔学佛菩萨这个方式,害一切众生,还美其名说「我成就你」。我们对佛与魔要有能力辨别,不能上当。这是提出修行的纲领,昼夜都要思惟善法,要心善、行善。

  淨宗学会成立时,我提出日常生活当中,修学的五个科目,第一是「淨业三福」,第二是「六和」,第三是「戒定慧三学」,第四是「六度」,第五是「普贤十愿」,这是善法,比此地讲的善法高。但是此地讲的善法是基础,再高的善法都要从基础上扎根。这五个科目,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要常常念。

  「淨业三福」第一是「孝养父母」,首先要「养父母之身」,在物质生活上关怀、照顾周到。然后「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常生欢喜心」,不要让父母忧虑,这是尽孝。再者「养父母之志」,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具足这三点才称为「孝养父母」。将孝养父母展开来,就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将孝养推广到一切众生。换言之,我们对于一切众生有供养的义务,尽心尽力去照顾、帮助,这是孝顺之道。与人相处,要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如果人家对我们不欢喜,我们就应当要检讨、反省,我们不能让一切众生对我失望。由此可知,佛家教育的博大精深。第二是「奉事师长」,师长与父母一样,我们也要照顾老师的物质生活,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与期望。佛法从这裡开始,也到这裡圆满。这两句是根本,其餘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是方便,以方便法落实这个根本,圆满这个根本,这称为佛道。

  从哪裡做起?「慈心不杀」,从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做起。能够孝养父母师长之心,孝养父母师长之志,才具足慈悲心。慈悲心就是大菩提心,落实在「修十善业」。父母师长希望我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人,全心全力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从这个教学的基本,向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向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深信因果不是普通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因果。这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淨业正因」,从十善业道落实。

  与人相处,范围最小的是夫妻。如何相处?修「六和敬」。六和敬不是要求别人做到,是要求自己做到,佛法高明之处,令人讚歎之处,就在此地。佛法从来不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我自己要做到六和敬,对方做不到没有关係,没有障碍,障碍永远在自己这一方,决定不在对方。现在人颠倒、错误,认为所有障碍都在对方。许哲居士一生修行能成功,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她一生总是责备自己、检讨自己,绝对没有说对方有过失,这是她成功之道。

  「六和敬」第一条:「见和同解」,不是跟别人同,是跟佛、菩萨、真如本性同,佛没有私心,菩萨没有私心,心现依正庄严没有私心,跟这个同。「戒和同修」,就是「恆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是事。「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这三条落实在十善业道。凡是不能与大众相处的,决定在造十恶业,不是修十善。修十善业的人,哪一个人不欢迎?哪一个人不尊敬?哪一个人不喜欢亲近?十善是行门的基础。最后,「利和同均」,真正觉悟的人,捨己为人,一切利养总是别人多一点,自己可以少一分,自己欢喜过最低的物质生活。释迦牟尼佛日中一食,三衣一钵,过最低的生活,利养都给别人。

  「三学」,就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这是戒定慧三学。戒学是清淨,淨而不染;定学是正知正见,正而不邪;慧学是觉而不迷。

  「六度」、「十愿」都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起心动念之处。如此修行,念佛求生淨土,决定得生。这五个科目,我们要常常放在心上,落实在行为上,就是断恶修善。

  「思惟善法」是念头善,起心动念就思惟这五个科目。「观察善法」是行为善,如果人有十个缺点,一个好处,我们看他一个好处,不看他十个缺点,这就是观察善法。这三千年当中,祖师大德注解、造论,发挥佛陀的教诲,给我们后人留下真实的宝藏,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珍宝,这样才「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毫分不善都不可以夹杂;如果是夹杂大量的不善,就不能成就。「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学佛的同修都想成就自己的圆满善法,为什麽成就不了?修善法裡夹杂不善。这个「不善」,在本经具体而言,是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夹杂于其中,于是将我们的善行全部毁坏,所以不能成功。这个不善的根就是「我执」,一切众生起心动念执着一个「我」,我是第一,一切都为我。这个念头是六道轮迴的第一因素,这个因素不拔除,决定脱离不了六道轮迴。因此,我们要出离六道,必须将这个病根拔除,念念想众生。

  从「昼夜常念思惟」到「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善因;「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是讲善果。『善法圆满』就是止于至善,这个果报殊胜。「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餘圣众」,这是善缘,也就是说你能这样修善,将来的果报一定是在华藏世界、极乐世界,能与诸佛菩萨在一起。

  这一段经文具足了因缘果报。从我们现前生活环境讲,有因必须有缘,缘是什麽?缘是亲近善知识,常听善知识教诲,善知识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六道凡夫非常健忘,特别是生活在现代环境裡,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都是在诱惑我们迈向歧途,不是正道,所以亲近善知识非常重要。善知识到哪裡去找?诸佛菩萨是善知识,诸佛菩萨不在我们面前,而我们供养诸佛菩萨的形像,天天瞻仰佛菩萨形像,恭敬礼拜佛菩萨形像,每天读诵经论,就是亲近诸佛菩萨。

  从「龙王当知」到「瞋恚、邪见」,这一段经文一定要背诵,起心动念都要想到佛陀慈悲的教诲。果然能做到,心地善良,念头善良,行为善良,将来决定能生至善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和华藏世界都是至善的世界,人人无量寿,人人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无量寿命。而往生的条件决定在善心、善念、善行。如果心行不善,「信愿」都具足,「行」不具足,念佛也不能往生。行不但是要念佛,还要修善,这一点非常重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09: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佛说十善业道经 (19)    
淨空法师讲述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何谓「善法」?在六道裡面,得「人天身」,人天是因善法而得的。「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这是圣人所修的。『声闻』是阿罗汉,因为听佛讲经而觉悟,故称为声闻。『菩提』就是正觉。人天是六道裡面的善道,而阿修罗不算善道,因为阿修罗虽然修善,但夹杂严重的贪瞋痴慢。阿修罗所享受的福报,是世间第一等殊胜,但是福报享完之后,没有不堕地狱的。什麽原因?福报大,造业就重。平常人没有福报,杀一个人就要去抵命,要判死刑。有大福报的人,杀几千人、几万人、几亿人,人家还恭维他、讚歎他伟大。虽然世间法律不能制裁他,但因果会制裁他,因为杀人、害人决定是恶业,将来的果报决定堕三途,这是迷而不觉。从声闻觉悟了,独觉觉悟了,菩萨觉悟了。声闻、独觉、菩萨的菩提法是觉悟的方法,都是从善法成就的;没有善法,他永远不会觉悟。

  我们学佛求什麽?求觉悟,求正觉,求正等正觉,求无上正等正觉。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觉悟是从善法做起的。谚语所谓「福至心灵」,福是福报,善的果报;善的果报现前,心就开窍、灵了,智慧就现前。因此,佛教我们「福慧双修」,把福放在前头,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行善修福。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从人天到佛果地,都依善法而成就。这个法是什麽?此法就是十善业道。哪十种?「永离杀生」,不但不可以杀生,杀生的念头都要永离。无论对什麽人,即使对极恶之人,对伤害自己之人,甚至于像《金刚经》所讲的,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的身体,忍辱仙人无缘无故被凌迟处死,没有丝毫瞋恚,也决定不会起「我对,你不对」的念头,这是真修道人,这才是「永离杀生」。这个意思的延伸:决定没有伤害众生的念头,要能生起护生的心,念念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爱护众生,这是「永离杀生」的真实义。

  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称之为「六波罗蜜」,第一是布施,布施的对象就是一切众生,布施财物、布施佛法、布施无畏。若令众生畏惧,也包含在杀生之内。虽然你没有杀害他,但是让他感觉得恐惧、害怕不安,这都属于杀生的范围。甚至于众生对于我们所作所为不满意、不高兴,我们都错了,这就是「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将这些微细的毛病修正过来。

  「永离」是贯下去的,一直贯穿到「邪见」。永离「偷盗」,偷盗就是不与取。这个物有主,主人没有答应,就把它拿来,或者是据为己有,或者是暂时使用,或者是移动位置,无论用什麽方法,都叫偷盗。也许诸位觉得这些树木花草是野生的,无主,那就错了。譬如出家人住在山上,自己要搭一个小茅篷,就地取材,砍几棵树,树也有主,谁是主?山神是主,树神是主,这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佛说这棵树只要有一个人的高度,你要砍它,三天之前要先去祭祀,为它诵经念咒,说明我要用这棵树搭个小茅篷修行,请树神搬家。如果不这麽做,也是属于偷盗。所以,对人、对事、对物,一定要小心谨慎。

  佛警告我们,偷三宝物罪最重,三宝物的主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佛法僧,这个偷盗是永远还不尽的。大乘经讲,你造五逆十恶,诸佛菩萨都有办法救你;盗三宝物,盗常住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无法救。因此,常住的一针、一线、一张纸,都不可以用盗心取。现在跟过去的时代不同,科技发达,照明用电灯,电灯要付电费,打电话要付电话费,如果浪费常住的能源,让常住去缴费,也是属于偷盗。有些明理的居士,他们用常住的电话,用完之后一定会放钱,这是对的。点点滴滴很小的事情,就是「毫分不善」夹杂在其中,都会毁掉善法,不能不知道。

  偷盗说到最贴切之处,就是佔别人便宜。佔别人的便宜,别人损失不大,自己的损失太大了。为什麽?障碍自己的道业,毁掉自己的清淨心,把这一生往生作佛的机会错过了,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别人佔我的便宜可以,不要去计较,不要放在心上,这是布施;如果要计较,又变成不善。决定不能有佔别人便宜的念头,佔一个人的便宜尚且不可以,怎麽可以佔公家的便宜?一定要记住永离,我们这一生肯定成就。因此,我们要念念帮助别人,一切时、一切处要尊重别人,决定不能佔别人便宜。

  「邪行」是淫欲,男女的情欲,要从念头上将之拔除,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才叫永离。如果能把这个念头伏住,不起现行,根虽然没断,将来能生色界天。这个念头没有断,纵然很轻微,偶而还会有这个念头,就出不了欲界,修行功夫再高,也在六欲天。「财色名食睡」是五欲,这些念头如果严重,就堕地狱。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能把这个放下,地狱的根就断了。贪恋五欲六尘的享受,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纵修善因,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决定出不了三界。

  所以,佛教学生不但要「以戒为师」,还要「以苦为师」,无论是物质生活,或是精神生活中的苦,都要能忍受。苦才能激发起出离心,对眼前的一切才不会留恋。生活太舒服、太富裕,就会产生留恋,捨不得离开,这就不能往生。所以,佛家讚歎苦行,苦行对我们修出世间法障碍少,道理在此地。

  男女的情欲氾滥,这些事情在现前社会已经太普遍了,所以社会动乱,世界不太平。这不是小事,也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佛法讲虚空法界就像一个身体,每个家庭就像身体中的每个细胞,夫妻就是细胞的细胞核。夫妻不和,男有外遇,女也有外遇,细胞核就坏了,细胞坏了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所以,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背的因果多大!而今天全世界离婚率这麽高,世界焉能不乱?有这麽严重的关係,所以佛才将之定为根本戒。

  古大德讲:「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兴亡都在家庭,所以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这一切的根是家,家的根本是夫妇。佛教与儒家对此事讲得很多,也很透彻。我们起心动念,就要想到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有什麽影响,一念恶,整个社会、世界,一切众生遭难;一念善,能令一切众生得福。社会的安危,众生的祸福,都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十善业道经》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法,从初发心到无上道都不能捨弃。

  这是讲身的三业:「杀、盗、淫」,一定要永断。下面是永断口的过失:

  「妄语」,妄是虚妄、不诚实,所谓说假话,有意无意欺骗别人,这是口恶裡最严重的,而且最容易犯的。何以会作恶、会毁犯佛陀的教诲?现在人说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其实无非是包庇自己的罪恶。罪恶不能积,罪恶愈积愈大,将来的果报愈堕愈苦。

  「两舌」,挑拨是非,斗乱两头,这个罪过尤其是重,其果报在拔舌地狱。两舌最严重的是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之一。《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出家人嫉妒、毁谤讲经说法的法师,破坏道场,让信徒对法师失去信心。这个嫉妒的人目的达到了,可是果报堕落在地狱,以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一万八千年。诸位要晓得,人间跟地狱有很大的时差,在地狱裡面所感受的是无量劫。时间不是实法,是从抽象概念上造成的,不是真实的。佛在大经上讲「念劫圆融」,一念展开是无量劫,无量劫可以缩短成一念。因此,我们看到别人有好事,应当随喜讚歎,帮助、成就他,我们所获得的功德跟他一样大。自利与自害,吉凶与祸福,存于一念之间耳。一念觉,得无量无边的福报;一念错,招来无穷的祸患。不学佛不知道,学了佛务必深明此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小心谨慎,不至于毁犯。

  「恶口」,就是言语粗鲁,没有礼貌,这显示一个人的修养、行为与受教育程度。此地所说的教育,是指圣贤教育,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志在圣贤。换言之,受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涵养、境界,以佛法的术语,就是超凡入圣。圣者,就是永远断除十恶业;大圣则是做到无「毫分不善间杂」其中。如今的学校教育,纯属知识教育、科技教育,不是圣贤教育;换言之,不是做人的教育。所以,纵然拿到博士学位,念念之中依然自尊自大、损人利己,这与圣贤教导完全相违背。不但儒佛的大圣大贤,甚至一个宗教的创教主,以及追随他们的这些信徒,无一不是捨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决定没有自私自利,这是圣贤教育。

  恶口之人,对人没有礼貌,对事粗鲁,对物无爱惜之心,显示其烦恼习气现前。这样,不但伤害自己,也伤害社会、伤害别人。所以,孔老夫子教学将言语看得很重,在教学四科当中,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说话一定要懂得分寸,懂得在什麽场合、对什麽人,该说什麽话,这从小就要训练。古时候,儿童六、七岁开始训练,让他们养成习惯,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我们这一代人不幸,生逢乱世,整个社会动乱,对圣贤的教育,纵然不否定,也是以冷漠的眼光待之。

  「绮语」是花言巧语,说得非常好听,目的在害人,诱导众生行不善业。现在的电视、电影、戏剧、舞蹈、音乐,乃至于美术,都是属于这一类,很能够讨大众的欢心,可是内容是不善的。今天这些美其名为艺术,做的是社会教育,是教人杀盗淫妄,教人贪瞋痴慢。圣贤的教诲是人天眼目,如夜暗之明灯,照眼前这样发展下去,圣贤教育没有了,人间就是一片苦海。

  以上讲的是口的四种过失。谚语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量寿经》讲「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把口业放在第一位,道理就在此地。

  意业三条,第一是「贪欲」。佛法讲贪瞋痴(邪见是痴),是三毒烦恼,世间所有一切恶业,都是从这裡生的,这是根本严重的大祸。西方人提倡贪欲,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人要是没有贪心,社会就没有进步,鼓励贪欲,诱导贪欲,让你贪欲念念增长。佛告诉我们: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这是三恶道的业因。今天却提倡贪瞋痴,消灭戒定慧,这是什麽世界?

  我们到底是相信科学,还是相信佛陀教诲,要做一个决断,这是真正的智慧、真实的福德。这个决断,将会有两种不同的果报:若随顺贪瞋痴,果报在三途;随顺佛陀的教诲,相信淨宗法门,如理如法的修学,必定生淨土。这两年来,新加坡念佛往生的同修很多,中国各地念佛往生的人也很多。去年「观音救苦会」会长林医生,往生的时候,有些同修帮他助念,他告诉大家,他眼前一片金光,金光愈来愈大,最后他说:「我看不到你们了。」佛来接引先是放光,接触佛光后,罪障消灭了,就跟佛走了。这都是大家亲眼所见的殊胜希有的瑞相。还有许多没有病自在往生的,站着、坐着往生的,这都为我们做证明。

  世出世间的事理,无量无边、无有穷尽。事繁杂,理深密,谁能够彻法底源?佛能。这决不是抬高佛教,藐视别人。像一棵大树一样,从根本到枝叶完全贯通,毫无障碍,就称作佛。你的智慧只能知道一个树梢、树枝、或树干,智慧不圆满,见解不普遍,你的想法作法依旧有错误。所以经上讲,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智慧德能就没有达到究竟圆满。佛法是平等法,于法界平等,于一切众生平等,这才是真正值得讚歎、尊敬的,我们学佛在这些地方必须要辨别清楚。

  『瞋恚』、『邪见』就不必多说了,邪见是愚痴,都要永断。这一段经文是世尊对一切众生无上的教诲,真实的开示,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例外的。

  从「龙王当知」到「瞋恚、邪见」这一段,一定要背诵,常常警觉自己。佛法讲修行,修什麽?就是修这一段,这一段是佛家的行经。向下经文是细说,告诉我们修十善业道得什麽果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商城县论坛 ( 豫ICP备1903966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2402000165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hwxwb@126.com 举报电话:037161530168

GMT+8, 2024-5-18 01:22 , Processed in 0.127581 second(s), 3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