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在商城|商城县论坛——河南省商城县人的网络家园(商城县门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3279|回复: 2

给“齐治平”曝光啦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8-10-12 19: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老记见证》给“齐治平:曝光啦,文图加声音,请置顶吧。
http://live.hndt.com/2008-09/21/cms80577article.shtml







走进农民文化狂人——赵福群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直播报道










原来记者只是狭隘的认为,农民玩文化也不过只是图个乐;作为业余的消遣或是自认为肚里有些墨水而怀才不遇吐吐闷气罢了。真要的研究起文化来,还得让那些科班的行里名家去推敲。可是自从记者2007年末岁尾在网上看到了一篇署名“齐治平”网友的呼吁信,并知道了这位年轻后生的才华和志向之后,才使得记者对中国农民的草根文化印象改变了。随着,这位姓“齐”网友在网上帖子不断更新,内容不断精炼,个性的不断展示,学术的不断叫板,记者的焦点就“锁定“了他的目标。

因为,每周六、周日都是记者在河南电台旅游广播为时一小时的直播节目时间,所以,记者也就自然在周末按照约定见到了这位其貌不扬,但是他那“独有傲气唯有你”的刚性很是与记者投缘,额有“臭味相投”的味道。

别看这位“齐治平”一见到记者就唯唯诺诺的让烟,读者不知,那是他有过失之后的表现。因为采访的路线不熟,原来记者约定在郑开大道去往他家的岔道口会合,可是这位伙计却硬是让记者在郑开大道上,跑了两个来回才姗姗来迟。在记者窝了一肚子气的情况下,这位仁兄才有了理亏的故作谦让之态。

在这位狂人的“官邸”,他很是不自然的拉椅子、搬凳子的忙活着。等他用拿东西的时间把自己的紧张心态平和了下来后。记者,才和他聊了起来。

原来这位在网上署名“齐治平”的网友原名叫赵福群,今年33岁,家里除了大哥已经结婚成家搬出成家外,就剩下了身患“痨病”(据赵福群说是气管炎之类的病。)的二哥和83岁老娘了。一家三口的生计和数目不小的医药费都需要他这个小儿子去挣,家里的农活也只有在二哥的帮衬下才能勉强维持下来。况且,这两年种大蒜的收入越来越不好了,不算自己的工时,单是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就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一斤大蒜还卖不了两毛钱。所以,要是算上农民自己的工时费就赔大了。赵福群忙完了家里的活计后,还要到城里打工,挣钱养家,给亲人挣医药费。由于,赵福群的生活压力太大,再加上世俗的偏见,他今年到了而立之年,却依然是独身一人尽逍遥,他说,他的梦中佳丽,除了要和他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外,还要支持他继续他的文化狂人之旅,否则,“宁愿单雁哀中行,不闻雀巢情呢哝”。

赵福群,喜欢古文学也叫做文言文,是在上中学时看到的一本名为《中国古代短文小说选》后,感觉的这种文言文文体的小说,其文字中体现的故事内涵,远远比白话文讲述的要深厚的多。但是,由于,当时他的文化基础还很薄弱,有很多修辞语句不能理解,所以,他便逐步痴迷的开始了,只有初中水平的他,要从事古代汉语的研究谈何容易呀,他四处求教,见师就拜。后来他参加了成人自学高考,选报了汉语言文选专业,可是,由于家庭经济情况,只选学了古汉语部分后就又辍学下田务农了,但是,由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他一有时间就又开始了他的,由学习到琢磨的古代汉语的研究上面去了。他利用在外打工的空余时间接触、拜访古文学和历史界的专家,并得到了很多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于是,只要一有时间他就爬在网上选找资料和相关的信息,在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的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先后也有一些独自的见解和理论在媒体和网络上发表。赵福群对古代文言文的研究、追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原有的“就文研文”方面,他立志要把古代文言文普及传承下去,并且要改变古代文言文,抽象难懂的特性,要把古代文言文不但作为解密中国古代历史的文字信息密码,更要把古代文言文改良成,通俗易懂又不失原始规则和传统规律的本质。赵福群说,他要复兴、推广古代文言文的使用,要牢记:“一个民族的兴衰都是先从民族文字、语言上开始的”的伟人教导。华夏八千年的历史长卷上有近乎九成以上的历史都是古代汉语所抒写的。这样的文化精粹不该在国人的漠视下被消失。作为匹夫的他,虽为一介草根,但也要为国之文化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后来当他在无意中了解到当地的中牟县的县志中,对中牟的历史只有明清两代,而更多的只是散落在其他历史记载中的时候,作为一个中牟农民,他又开始了对家乡的官渡文化历史进行了专项潜心的研究,除此之外赵福群四处寻找资料和拜访高人,终于,在大量文献和佐证的印证下,得出了官渡文化不是在官渡之战后才出现的结论,是因为,在秦朝时期,朝廷把中牟这个地方叫“阳武县”并在这里设立了官府渡口,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里为“官渡”了,所以,也就印证了,东汉时期的官渡之战为什么把这里叫做“官渡”之说。赵福群的发现研究理论,把整个官渡文化整整提前了500年大胆学说一时间活动了整个历史界。这也是他被称为农民文化狂人的又一个理由。

最后,赵福群告诉记者:不管世间风云如何变幻,他依然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变困境为仙境,变压力为动力,把自己的伤痛和脆弱埋在心里,做一个当代农民文化军中的马前卒。他相信自己会成功的,也相信他的“古文”推广也会成功的。





初见到记者的赵福群有些拘谨羞涩。




就连再去地里干活的路上,赵福群还是忘不了在研究课题上的分歧焦点的依据。








虽然,在文化方面是个狂人,可是一上庄稼活,老赵的水平可就不咋地了。





瞅瞅这干活的劲,就知道,只能是一天挣6个工分的主儿。






哎!还是这活轻快多了。








看看这赤脚农民田间学历史的劲头,要是放在过去呀,

这幅认真学习的照片肯定的上人民日报。







谁看见过一路吟诗哼曲的庄稼人?








作为堂弟妹,又是中学同学的边女士对赵福群的评价可是不低并且很是佩服,

什么“要是家庭经济好的话肯定是个教授的料,”就是对老赵那不修边幅的做派不敢苟同,就连老赵去相亲也都不舍得穿皮鞋去,说什么,要的是女人的素质修养境界等等,

“生错了人家,投错了胎,很是可惜呀。”






一谈起他的研究成果,赵福群是自豪的,也是幸福的。






怎么改变现在的学术研究的尴尬和摆脱家庭贫瘠的困境是赵福群苦苦思索的难题。








这是一个赵福群随手在灰尘下拿出来的一个获奖证书,

就算是成绩的一个缩影吧。








只有在网上赵福群这个“齐治平”才能找到狂人的感觉。






谈起有人剽窃他的研究结论刊发在郑州某日报上,他很是气愤和无奈。










这是除了赔本的大蒜外,赵福群的有一份实实在在、金灿灿的收获。









83岁的老娘心疼这个“老疙瘩”儿子,只要有能干动的活计总是要不停地干些。

嘴里还不停的唠叨着“能干多久就干多久吧”。







回首往事不堪回首。



[ 本帖最后由 盲女 于 2008-10-12 19:54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2 19: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看过齐治平在这个版块发过不少诗词,所以把这个文章贴在这里~~~~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1-9 09:29
  • 签到天数: 678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08-10-13 16: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
    齐治平的文言诗词写得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商城县论坛 ( 豫ICP备1903966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2402000165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hwxwb@126.com 举报电话:037161530168

    GMT+8, 2024-6-3 12:33 , Processed in 0.348557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