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在商城|商城县论坛——河南省商城县人的网络家园(商城县门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4108|回复: 5

[史海钩沉]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中的领导力 (宫玉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1-12-19 15:07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3-8-14 10: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曾国藩与中国文化中的领导力  (讲座  节选)
    发布日期:2013-4-24 17:10:00  来源 北大国际
    时间:2013年4月9日
    地点:SK中环世贸大厦D座26层
    内容:BiMBA校友读书会之《大道至拙》
          





        这个书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拿到了,我就简单的介绍这个书。我这里边有12个字,但是今天我们时间有限,我准备就讲四个字。  

        曾国藩这个人我相信他们都很熟悉,有句话“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其实在中国的环境下做领导,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政府官员,只要研究曾国藩。曾国藩他是在中国文化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中国人讲一个领导最高的境界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造成少有的一个可以达到三不朽的一个人物。
        那首先是立德。立德就是品德的自我修养。慈禧太后曾经有一个评价,说这有“古今第一完人”,是古往今来最完美的一个人,他德修养达到的境界是最高的。他一生事业的基础就建立在修德的基础上。中国人讲什么呢?“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修”是“齐、治”的前提。用我们今天的话,做管理就是组织管理的一个前提。中国人看一个领导,一是看他的修为和品格。
        那曾国藩的成功,其实很大的程度上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之上的。他一生以什么为追求呢?就是所谓的做圣贤。什么叫圣贤?圣贤就是道德完美的人。这个人一生就是在品德修养方面,在自己的境界的提升方面从来没有满足过。他一直在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们今天来看,这就是他一生最强大的一个驱动力。他之所以事业能够得到提升,把这个事做成,靠的就是这个。就是说他立德的方面很突出。有人品德修养很好,人的境界很高,但是做不了事儿。我们知道读书人道德高,但是是书呆子,这样的人特别的多。曾国藩不光是品格修养好,他还是能做成事。这个人,就是立功。立功就是建功立业,把事给成。
        曾国藩做成最大一件事就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其实曾国藩做成这件事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曾国藩是一个文人,没有学过军事,手无缚鸡之力。他依靠的军队叫湘军。湘军是什么?当年叫团练。团练就是民兵,民兵就是地方武装,是体制外的部队。他得不到国家的资源的支持,得不到国家的承认,就是一支乌合之众。一个没有学过军事的文人,带着一支体制外乌合之众,完全了正规军作不了的事情,那就把湘军。这里面一定有他的道理。
        我们讲他那么短的时间就把湘军从一支草根起家的乌合之众,打造成了那个时代最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部队。包括曾国藩这个人本身打仗的本事不高明。但是他有一手很高明,他很会用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他手下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几乎是影响了当个时代的政局,让别人心甘情愿为你所用这本身就是一个本事。他的事业是靠人才来投奔他,最后结果把他推到了一个顶峰,到了这样的一个境界。
        所以他怎么去看人?怎么去留人?怎么去用人?怎么去激励人?是很关键的。我们在中国的环境下,对人的识别和激励是不一样的。他很多得成功的因素。包括这个人他是一个官员,他最大的作到大学士,两江总督。他必须处理好官场的关系。官场的关系我们知道向来是很复杂的,充满了风险。你想做成事情,可能别人会拆台,可能会现陷入在杀身灭族的灾难之中。他怎么能够游刃有余的来保全自己?而且把事情做成?中国是讲智慧的。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并把事情做成,这是把事情做成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所以我们看他把事情做成这背后有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立功。除了立功之外,还有一条是立言。有人能把事做成,但是不会讲。曾国藩还要立言。立言就是能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理论出来。这是一个悟透了中国文化的一个人。他的总结的能力很强。经常把自己对人生的一些道理总结出一句话、一个字、一副对联,跟自己的朋友、家人、同事分享。非常的通俗但是非常的深刻,但经常是一个字,就让你受用终身。
        李鸿章曾经说过古人有“一字之师”这个说法,他说我不相信。他说一个字怎么能当别人的老师呢?但是读个曾大帅的东西我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一字之师”。你把他悟透了以后,确确实实受用终身。
        这个是他的总体的价值。“立德、立功、立言”,确实代表了中国领导力最高的境界。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很佩服他的一个原因。毛泽东曾经说过我对近代最佩服的一个人就是曾文正,就是曾国藩。蒋介石也说这个人是足以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一个晚清的一个人物,影响了中国近代史上两个伟大的领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尤其我们今天,因为我们是北大国际MBA,其实咱们学的一些理论也好,包括领导力的课程,涉及到西方的一些东西,是有他的道理。
        但是到中国来是涉及到一个问题,是文化、社会环境,是就在我们文化环境。你在这个环境展开你的管理和领导,到底应该把握住哪些东西?我们应该在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同时也关注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中国五千年前的中国文化生生不息,有些东西是根深蒂固的。曾国藩可以说是帮助我们打开中国文化下的领导力和管理智慧的东西。
        我们选择一个案例来写这本书的一个原因。我这几年关注几个问题,一个是竞争战略,再一个竟是领导力,是从中国文化,尤其是以曾国藩作一个案例,来解释一些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还有一个是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给也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关注大国之间的一些兴衰。这是发展战略。所以都是以历史为基础,希望能够在我们的传统的MBA课程之外,可以提供一些新的东西供大家参考。
        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主要是介绍四个字,其他的几个字大家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再沟通交流。
        “重、耐、浑、明”。这四个字,我们来一个个看。李鸿章所讲的“一字之师”就是这个道理。把这个对一生的体悟就总结出一个字出来。
        “重”是什么?什么叫“重”就是稳重、厚重、负重、庄重,就是这些内容。它反应了一个在中国这种文化背景下,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内在的素养和外在的形象。
        《论语》里面有句话讲“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就是管理者就是领导,一个领导如果不够稳重的话,你就不会有权威,就不会有威严。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往往把这个人的威严、他的权威跟他的稳重相结合。曾国藩也讲“稳重从容,可当大事”。一个人稳稳当当、从容不迫,他就可以负担大的责任,完成大的世界事情。
        这就是中国人领导者的形象,理想中的领导的形象。我看过一个材料现在公务员的面试,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都希望进入公务员队伍。公务员面试有很多的因素,但是抽出其他的因素,决定一个年轻人是否合适进入公务员,就是看在这个人的稳重的程度如何。
        我们从2500年前的孔子和200年前的曾国藩,一直到我们今天,其实中国人领导人的形象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是和西方的文化学士不太一样的地方,西方的文化讲的是个性、平等、自由和活力,中国社会是一个等级的社会,在这个等级的社会里面,一个组织一定需要核心,一定需要一个核心的人物。让大家所倚重这个人。所以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环境当中产生的领导是不一样的。看我们的国家主席和美国总统完全是不一样的。2006年奥巴马来中国访问的时候,飞机一抵达北京,我们的工作人员还没有上去,奥巴马已经连蹦带跳的下来了啊。那中国一个领导人要是连蹦带跳下来,那他第二天就下台了。
        胡耀邦被选为总书记以后,很多的老同志就说选的适合。几次就跟小平讲,选择的不适合。为什么?胡耀邦其实是很好的一个人,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但是,胡耀邦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不够稳重。你看开会的时候,胡耀邦坐在前台,他坐不住,他会不断的晃。他很容易激动,一激动就会跳起来,所以我们看还是最后出了问题。这么大一个政党,这个国家,你压不住,这就是缺少了稳重。不是说哪种领导的风格更好一些,而是你到底适合不适合大家的期望。
        曾国藩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他走路非常的厚重,说话比较慢。他曾经给他的儿子曾纪泽讲,说我曾经仔细观察我祖父,他的祖父叫曾玉屏。他的祖父一辈子没有做过官,但是在他们的村子里有绝对的权威。他们村子里发生什么纠纷都愿意找他来调解。而曾玉屏是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人人都对他心服口服。他的祖父一生从来没有作过如何官,没有任何外在的权利,但是绝对的权威。曾国藩讲就是这个“重”字,就有一种天然的领导力。曾国藩对自己的祖父非常的崇拜。他对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两个人都做了总督、做了巡抚,但是两个人都“威严、稳重、智慧、方略”不如他们的祖父。只是因为他的祖父,最后没有机会,而老死在山林之中。他的祖父的特点就是一个“重”字。曾国藩给他的儿子写信说,我曾经仔细观察,“我的祖父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这就是我的祖父。如果你轻,你的举止在中国文化环境下,很多人会认为这个人不可靠、不能服众,你要时时留心,无论行坐都需要“重、厚”。
        我们今天看曾国藩的家书几乎每年都会有几封信给曾纪泽讲“重”。你语言太快,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张口就来。你举止太轻。一举一动太轻浮。最近能坚持用“迟”、“重”二字来补救吗?“你的短处在于语言欠钝讷,举止欠端重。你要从“厚”“重”两个字上痛下一番功夫。这是关系到你德修养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曾纪泽的回忆,在曾国藩晚年的时候,曾纪泽去看他,曾国藩当面交待的依然是这个“重”字。由此可见曾国藩对“重”字的重视程度。他这个“重”字不是装样子,不是装出来,其实反应出这种深刻的内涵,包括一种管理的风格。他曾经从不同德角度对“重”的进行反复的讲。
        “好轻易谈论用兵之道的,他的阅历一定很浅,好轻易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修养一定很差。”
        这是用兵和修养的方面。我们说打仗是非常复杂的事情,那么久经沙场的老将把不会轻易开口。但是一旦他开口,一定是最准确的。那么只有这些没有真正的战争经验,上来就指手划脚,反而反映出他是没有阅历的。这种浮躁之气,就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这跟管理一样,刚刚入职的是一个新人,往往是这个也看不惯,那个也看不惯,其实是因为他没有经验,没有真正对一个组织和社会的真正的理解,缺乏的是“重”。“好轻易攻击别人短处的,他的修养一定很差”。这个好理解。一个人天天把别人的短处、隐私挂在嘴边,加以讥笑,反而反映出他的修养是很差。真的有修养的人不会这样做。
        用人也是这样的。“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你不能轻易草率的提拔一个人,就是奠定了你日后不会轻易草率地辞退他的基础。你不是轻易地亲近一个人,就奠定了你日后不会轻率地疏远他的基础。就是讲我们如果你不能花4个小时去好好考虑一个人位置的安排,就要花几百个小时替他去收拾残局。其实管理最忌讳就是朝令夕改,你改来改去最后的结果无下属不再把你的话当回事儿。反正你明天要改。所以反复无常,轻易改变自己,这是对领导者伤害你的权威最好的办法。这是一个大忌。所以对用人来讲,那么“不轻进人”才能保证你“不轻退人”。一个人你还不了解他,“交浅言深”,交往的很浅,说的都是掏心窝子,你早晚会被他背叛。你如果真正了解他才能力信任他,你才不会去疏远他。
        所以曾国藩曾说“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厉害而变”。今天所说的话,明天一定不要因为一点环境的变化你马上就改变了自己的话。这样的话对你会有很大的伤害。所以作为领导,其实说的要做,否则的话就不要说。那么做的话要落地,这样一步步来最后下属从能真正把你的话当一回事儿。这样才真正有权威。
        曾国藩曾经讲“带兵之人,一定要是智深勇沉,文经武纬之才”。真正优秀的将领,一定意是“厚重”之人。
        曾国藩本人的特点是讲一个稳定之人,这是曾国藩的画像(PPT)。《清史稿》对他有这样的记载是,“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国藩为人威重”,他是把“威”和“重”放在一起;“美须髯”,长得很漂亮;“目三角有棱”,他是有一点三角眼;这是他的一个形象;“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什么意思呢?每次客人来拜见他的时候,盯着人家半天不说一句话,被盯的那个人毛骨悚然。你可以想象一下见一个大领导,领导见者你就是不说话,就是盯着你看,那是什么感觉?那是后背都发凉。“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随后呢他喜欢记日记。在日记里面记下这个人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差错。
        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场景,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主导着整个场面。他的气场是非常强大。所以有时候作为一个领导,特别是在中国的环境下,你看很多的情况下,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不说。这种无形的力量是无尽的,才是内涵。
        我们今天跟曾国藩时代也不一样了。我们今天是一个改革开放的一个时代,曾国藩是封建的时代,那是老夫子的时代。而我们在座的这样人都是在企业里面,不是在官场。肯定是不能完全按这个来要求。“重”的内涵还是需要我们去体会。这是第一个字,他比较简单一些,就不展开去讲了。
       
       

        第二个字是“耐”。“耐”是什么呢,耐烦。就是耐得住烦燥,控制住情绪,调整好心态。
        曾国藩曾经说“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务”。作为一个管理者,耐得住烦燥,控制好情绪,这是第一条原则。管理的一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你经常要说一些你不想说的话,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见一些你不想见的人,但是你必须说,必须做,必须见。心态时常处于烦燥的状况。曾国藩讲,这时作为领导者来讲,这个时候必须控制好自己的心态。他说“若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工夫”。尤其遇到事情不顺的时候,遇到阻力的时候,让你觉得很焦虑的时候,必须从“烦恼”这两个字痛下一番功夫。
        他给别人写信说“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功夫”。“吾服官多年”,我当了这么多年官,我也要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功夫。我也必须耐得住劳累、忍住别人对我的侮辱。那曾国藩认为一个领导者,最忌讳的是怨天尤人。轻易的发泄负面情绪,牢骚太多,一个人牢骚太多,未来的前途肯定不会顺的。因为无缘无故的抱怨老天,老天必然不会允许,无缘无故而抱怨别人,别人也一定不会心服。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的话,这样的人前途一定会不会太好的,最后一定是伤害了他自己。
        我们在书里讲了一个案例,是英国的管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发现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自己很幸运,一种人认为自己很不幸。他想搞清楚这两种人之中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于是这个管理学家选了两批人,做了一个试验,试验的内容非常简单,他给这些人发了同样的一份报纸,就是请试验者数一下这个报纸有多少张照片?但是就是在报纸很显眼的地方,他用4平方英寸的篇幅写了这样的一段话,“看到这段话的人请同时告诉我,你可以得到250美元”。试验的结果呢?凡是那些认为自己幸运的人,大部分都看到了这段话,得到了这笔钱;凡是认为自己很不幸的人,大部分都没有看到这段话,没有得到这笔钱。这位管理学家由此得出了结论:幸运和不幸的区别在于,那些认为自己很不幸的人心态始终处于一种焦躁的状态,到手的机会都发现不了。
        曾国藩写的一副对联,“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他总结的道理很通俗,都是大白话,但是很深刻。“天下断无益处之境遇”,天底下哪有那么顺利的境遇。管理者,一个组织为什么需要观管理者?是因为需要你去解决问题。如果一个组织一切都很顺的话,管理者还是什么价值呢?所以管理者天然就应该在一种很顺利的状况下展开工作。这是一种常态。你必须要接受这种现实,必须调整好心态。如果你不这样做的话,就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他总结在中国这样环境下,到底什么的人能成功?他要做事给做成。他讲了一段话,他说“观古今来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盖一世。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若径情一往,则所向动成荆棘,何能有济于事?”
        “观古今来”这是对历史的一个总结,他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一个人。“成大功”成就大的功业,“享全名者”享受完整的美名的人,“非必才盖一世。”并不一定是才华最出众的这些人。到底什么样的人能成功呢?他说“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你不姿态能够摆的比别人低,你的成就就比别人高;你能够耐受别人不能够能手的东西,最后你就会干成所有的事。“若径情一往,则所向动成荆棘,何能有济于事?”如果你率性二维,不管不顾,有着自己的性性子来,动辄与人正面冲突,那么你要去的那个地方到处都是荆棘,所有人都跟你作对,对于你做成事情又有什么帮助呢?
        这段话曾国藩不是轻易的说出来的,这其实是对他自己人生的一个总结。曾国藩的一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北京做京官非常顺,36周岁、37虚岁做到了二品官,是非常快是式的干部。后来出来带兵镇压太平天国输的是一塌糊涂。兵败长沙,在江西干不下去了。最后在他父亲去世的时候,干脆扔下部队,回家去了。最后跟皇帝要官,想要一个巡抚干干,皇帝不给他。不但没有给他,反而把他的兵权给剥夺了。这个时候他失败到了机极致。但是这个失败也时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他就意识到在中国做事,光想做事不行,你还得会做人这不是说你一厢情愿、你一腔热血,我就是要打败太平天国,我就是要完成你给的任务,就能把事做成。你要想做事,就先得会做人。如果你做不好人的话,一定做不好事。所以他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家里面反思,最后彻底想明白了。他过去都是看自己对的地方,看别人不对的地方,这是他道德的一种优越性。那觉得自己很厉害,我的志向很高,我的追求也很高,我无愧于天下、无愧于皇帝。最后彻底改变的一了个人。再出来带兵的时候,他就发生了变化,会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是第一位的。这是他的一个过程。所以到第三阶段的时候,才真正达到了他事业的辉煌。你就是讲他自己的一个过程。当年他就是在第二阶段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率性而为,不管不顾,由着性子来,他就出问题。
        所以当李鸿章带淮军的时候,曾国藩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要代好淮军有两条,“第一贵在忍辱耐烦,第二条是贵得人和”。第一条是要忍得住别人对你的挑衅和侮辱,耐得住烦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第二条要处理好各方面的人迹关系。两条缺一不可。你怎么能处理好人迹关系?一定要忍辱耐烦,你处置不好自己的心态的话,你一定会出问题。
        我们看下面这个图(PPT)。这个书里面也讲了同时是处理跟官文的关系,胡林翼和曾国荃两个人一个耐住了,一个没有耐住,最后的结局是完全不一样的。
        官文是湖广总督,他的衙门在武汉。他管两个省湖南和湖北。官文是八旗,八旗子弟到晚清的时候是很腐败的。这个人能力不强。最大的爱好是喜欢玩儿,能玩出各种花样来。玩的话就需要钱,所以到处去搞钱。搞一些手下帮助他弄钱去。但是朝廷为什么把官文放在湖北作总督?因为湖北号称是天下之中,战略位置是非常的重要。所以朝廷一定要放自己人。这个人的能力品德如何不是关键的,关键是自己人。
        胡林翼是湘军第二号人物,人称“曾胡”。“胡”就是胡林翼。胡林翼就是在湘军里面非常出色、非常优秀的一个人。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传奇的一生,他很聪明,他是豪杰式的人,心胸很开阔。他很会打仗,所以一步步做到了湖北的巡抚。
        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他们都在武汉,无非就是一个在江北一个在江南,同城为官员。当时的总督和巡抚权利的划分没那么清楚,很容易发生矛盾。而胡林翼很清楚他到湖北的任务是什么。他的任务就是把湖北变成湘军的后勤基地,湘军在前面打仗是需要粮食、需要钱、需要人。他要把湖北变成湘军的后勤基地,以便要钱出钱,要粮出粮,要人出人,来支持湘军的作战。但是他做了巡抚后却发现,这个湖北官场在官文的把持下搞得是一塌糊涂。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下决心把官文赶走,于是他就给皇帝写了一个褶子,列了官文一大堆的毛病、缺点、问题,准备弹劾官文。就是这个石头挡住他,他根本就没法把事做成。
        正好在湖北管粮台的一个人叫阎敬铭,他跟胡林翼聊天,胡林翼无意识中透露了他的想法,阎敬铭马上对他讲一段话说,你千万不能这样做。说你想朝廷为什么把官文放在这儿?因为湖北是天下之中,朝廷一定要放一个自己人在这样地方。他说官文这个人毛病很多,但是他有一条好处,就是心无成见,这个耳根子比较软,比较容易听别人的意见。说你要是不跟他作对,你跟他处好关系,他反而会帮你。你是汉人,他是旗人,当今的朝廷是旗人的天下,有些话你不方便讲,他可以帮你去跟皇帝沟通。你为什么要跟他作对?他是可以帮助你的人。而且你可以把他赶走,但是你以能保证新来的人必须比官文强吗?一旦来的人自己还挺有主意,那么对你来讲,你怎么做事儿呢?
        这个胡林翼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他马上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非常的高兴,说你说的对,说的对。一下把折子撕掉了。然后就开始想办法处理好和官文的关系。官文这个认不是喜欢钱吗?胡林翼就下令,从巡抚衙门里面拔三千两白银,作为总督的办公经费,交给了官文,这笔钱就落到了官文的腰包里面去了。接着由下令把荆州这个地方的竹木税,主动转交给官文派人去征收,收完了以后不用经过巡抚,直接跟户部报销即可。这笔钱又落到官文的腰包里头去。官文就觉得这个胡林翼这个人还挺够意思啊,两个人的关系就开始缓和。
        这种缓和是怎么回事儿?就是说官文有一个小妾,就是他的如夫人,官文对这个小妾是非常的宠爱,非常的喜欢,一心想讨她的欢心。有一次这个如夫人要过生日,官文就特别希望湖北的文武百官都过来给这个小妾祝寿。可是在过去我们讲小妾的地位是很卑贱的,官员不可能给小拜寿。官文又特别想讨好这个小妾那怎么办呢?那就耍了一个心眼,想来想去,放出风去哪天哪天是我的夫人过生日。大家一听总督夫人祝寿哪有不来的道里阿?这天浩浩荡荡就都来,大小官员就都来了。
        但是来了以后很尴尬,说不是“夫人”是“如夫人”当时湖北的官员里面有一个藩台,藩台就是布政使,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省委副书记,他在省里管人事和财政。偏偏这个人又很正直,根本受不了这份侮辱。一气之下,要回了东西就往外走。大家一看,藩台往外走了,藩台官大啊,也跟着走吧。提着礼物纷纷都往外走了。这就搞得官文和这个小妾都下不来台,很没有面子。
        胡林翼来晚了一会而,他来的时候正好看到这个藩台和这些人气呼呼的往外走。他就问“怎么回事”?藩台就是说“如果是夫人过生日,我们作为同事、作为下属,过来拜寿是应有的礼节。现在竟然是如夫人,我们这些堂堂的朝廷命官,怎么会屈膝于一个贱妾之下呢?”
        胡林翼一听,竖起大拇指说“好藩台,好藩台!”话音刚落  ,自己去写了一个帖子,“书家眷晚生胡林翼顿首拜”扬手挺胸给小妾拜寿去了。
        这些官员本来都已经跟着藩台出来了,一看巡抚进去了,巡抚官比藩台官要大啊,那就回去吧。这样一来,就给了官文和这个小妾挽回了面子。
        那么这个官文和这个小妾就很感激胡林翼。回去之后,胡林翼知道官文对个小妾是言听计从,他就让自己的母亲请小妾吃饭,结果吃得非常高兴,胡林翼的母亲当场就收这个小妾做了干女儿,胡林翼成了她的干哥哥。从此以后,只要是胡林翼和官文生了矛盾,小妾就马上出来干涉,对官文说“你懂什么呀?你哪儿能比得上我胡哥哥?你还是听我胡哥哥的吧!”官文马上就让步。
        其实官文这时候早就有了想跟胡林翼搞好关系的想法。当时天下大乱,太平天国起来造反,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官文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胡林翼又是一个能做事、想做事的人。从内心里来讲,官文已经有了想依靠胡林翼的想法。正好胡林翼表达了那种善意,官文当然要给予回报。所以两个人的关系协调的非常的好。那么在这个湖北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是胡林翼的提议,官文就没有不支持的。胡林翼是如鱼似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想做就做,绝对没有人来牵扯。更主要的朝廷那边有什么事情,官文替他摆平去。所以最后我们知道,胡林翼确实是把湖北变成湘军的后勤基地。胡林翼当年做到什么地步呢?湖北一个省给湘军提供的军粮,一个月达到40万元,这个是将养湘军6有人,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后来又人说,湘军的功劳至少有一半要给胡林翼。但是胡林翼很可惜,49岁英年早逝。。
        他去世以后,到了同治年间,曾国荃做了湖北巡抚。到了同治年间被镇压下去了,取而代之的以是捻军。捻军起源是安徽,主要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很强,而且捻军从安徽到山东、陕西、河南等地流动作战。这个时候有从河南进入湖北的迹象。湖北很重要,不能丢。这样一来,朝廷就起用了曾国荃,就是曾国藩的九弟,做了湖北巡抚。
        曾国荃是能打仗的。当年的南京就是曾国荃打下来。曾国荃就要和官文两个人同城为官。到了湖北之后,曾国荃发现了一个问题,湖北省大大小小的权利都是官文的手中。我们可以想像,官文在这个地方经营了十几年,哪个官员不是他的人。曾国荃没有胡林翼这个涵养,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就以整顿秩序的名义,伸手要权。首先把手伸到营务处,也就是军权。接着伸到粮台,也就是财权。这是两个最核心的权利。
         官文怎么会把轻易把权利给出去呢?官文就指使手下的一个姓唐的署理藩台拼命的抵制。曾国荃一气之下,给朝廷这写了一个折子,弹劾这个姓唐的署理藩台,讲了这个人一大堆的劣迹,折子中把官文也牵连进去了,说是官文“大事任其挟持,小事听其蒙蔽”。
        当时正是用人之际,曾国荃又能打仗,于是朝廷便给了曾家一个面子,把姓唐免掉了。但是在给曾国荃的上谕里面专门讲了一句话,说你曾国荃跟官文两个人要和衷共济,搞好关系,以后有什么事情给朝廷汇报,要通过官文来进行,朝廷有什么重要的指示,也会通过官文来转达。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曾国荃必须尊重官文的地位,官文一看有朝廷替他撑腰,腰杆子马上就硬起来了。官场的特点,一方攻击另一方,另一方肯定会报复。官文一看曾国荃是个愣头青,无法合作,干脆赶走他算了。官文是很滑的一个人,他想了一个办法,他给皇帝写了一个折子,保奏曾国荃为“帮办军务”,这个相当于前线总司令。
        曾国荃一看还挺高兴,给曾国藩商量要不要写个折子跟朝廷谢恩。曾国藩说你谢什么恩啊?帮办军务谁都能做,这个东西没有什么价值。这个时间曾国荃明白过来了,原来官文想通过这个机会把自己赶走。你不是要前线指挥了吗,那就是离开了武汉。然后再想办法调另外一个人来。他很巧妙的想办法,表面上是推荐你一个位置,给你一个新位置,其实是把你赶走。
        这个时候曾国荃非常的冒火,我没有赶你走,你竟然要赶我走!一气之下,他就给皇帝写了折子,要弹劾官文。正好他身边没有文案,他的侄子,也就是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在他的大营里,曾纪泽当时很年轻,不了解这里面的厉害。于是叔叔和侄子两个人一商量,就由曾纪泽起草,起草了一个折子,主题就是弹劾官文七宗罪。
        曾国藩正好到湖北来,一听说曾国荃要参劾官文,吓了一跳。赶紧给曾国荃写了一封六页长的信。告诉他你千万不能这么做。他说官文这个人哪里是你能弹劾的掉的,你就是能够侥幸弹劾掉官文,官文也一定会报复。即使官文不能报复,他背后的人也一定会替他报复。官文做官到了那么多年,他不是一个人,他背后一定有势力,有这种关系网,这是毫无疑问的。我做官这么多年,我看得很清楚。你千万不能这样做。而且他讲我们曾家,我是总督,你是巡抚,已经是树大招风了,人人都等着我们,你还挑战官文这样的人,岂不是自找倒霉吗?
        他本来想让曾国荃一来见自己,一看这个情况,便说你别来了。免得给人感觉是我们兄弟两个商量好的。但是,曾国荃这个人非常强,他连他哥哥的都听不进去。折子发出去了。
        折子法出去之后,当时确实是用人之际。因为形势很紧急,曾国荃确实能打仗,离不了他,朝廷再次给了曾家一个面子,派人来调查,最后以官文动用了一笔捐款为名,把他给免掉了。免掉以后做了什么呢?调多了中央区管理刑部,做了中央政法委书记,而且是管理蒙古都统,也就是蒙古的事情归他来管。用曾国藩的话来说“处分很轻”,包括他的大学士,包括他的伯爵的爵位都保留了下来。
        那么曾国藩提议把曾国荃的折子调来看了一下,发现基本是事实。因为官文的问题确实是一抓一大堆。才稍微放宽了一点心。但是,就这样他也认为曾国荃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后来他在李鸿章的建议之下,专门写了一些折子,替官文说好话,希望能缓和双方的矛盾。
        但是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报复很快就来了。而且远远超出他的想法。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湘军原来控制的几个关键位置,包括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广东巡抚、直隶总督,先后莫名其妙被罢免。直隶总督原来是湘军名将刘长佑,刘长佑被免之后谁做了直隶总督呢?官文做了直隶总督。曾国藩说所有这些都是人家的报复。
        那么接着对曾国荃的打击也开始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过去了,形势缓和了,捻军投降了。朝廷连续下了三道圣谕斥责曾国荃,作战不利。曾国荃拼命的辩解,但是越辩解,斥责越厉害。这时候曾国荃才意识多,自己这个湖北巡抚已经做不下去了,最后只好称病辞职回家,湖北巡抚的官位也丢掉了。
        他们同样处理的是和一个人的关系,胡林翼和曾国荃两个人以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一个耐住了,本来是对立的关系变成了合作的关系。一个没有耐住,把本来是合作的关系,变成了对立冲突,最后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其实不看不惯是官场还是职场,遇到分歧很正常,有人的地方就要利益关系,有利益一定会有冲突。不管怎么说,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正确的办法应该是什么啊?尽量的寻找共同点,尽量的缩小分歧点,而不是贸然的对抗,轻易的就陷入对抗之中。我们说对抗最好的结果往往就是两败俱伤。而且一个人如果持续的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这种跟同事间冲突和对抗之中,这样的人他的能量会极大的消耗,很难做成一件事情。所以要想调整或自己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够做好,真正地看清楚应该怎么做。
        当年曾国藩劝曾国荃的时候,他说“胡润帅奉朱批不准专衔奏军事,其呕气百倍与弟今日也,幸稍耐焉”。
        “胡润帅”胡林翼字润之,胡润帅就是胡林翼,“奉朱批”“朱批就是皇帝亲手的批示,“不准专衔奏军事”不准他单独给皇帝写报告,但是朝廷为了袒护官文,硬生生的剥夺了胡林翼的权利。这个对胡林翼简直是一种侮辱。“其怄气百倍与弟今日也”,当年胡林翼受到的气比你今天受到的气不止多了一百倍“幸稍耐焉”老弟你还是先控制一下自己吧。曾国荃没有住,最后出了问题。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曾国藩讲,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务。作为一个领导者,耐得住烦燥,控制好情绪,这是第一的原则。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字“耐”。“耐”是很重要的一个修炼的功夫。
       
        这是第三个字是“浑”。“浑”是什么呢?混含,包容。就是水浑则不清,难得糊涂,这样的一个意思。
        曾国藩曾经讲过一段话说,
        “好锋芒毕露而不能混含,这不是智的行为,连上天都会厌”。一个人头上长角,你的角自己不磨断的话,别人要给你拔掉,你的损失更大。有才能的人我们都知道有一个特点,你往往是辩材无碍,口才很好,讲道理的话人人都争不过你。但是无形之中,你就会树敌。这样的一来无意之中,你就会导致的处境是越来越恶化。所以这是一个锋芒毕露、过于张扬的人往往会有一个问题。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PPT)
        曾国藩讲精明,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精明。精明也要十分精明,不能傻。“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但是你的精明一定要藏在浑厚里面。“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浑厚而得祸者”。你看历史上的古人,九成是精明之人。你从来没有听说过浑厚之人,遇到什么大的祸事。“今之人唯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近代人唯恐自己精明还不够,这就是真正的愚蠢。
        所以他给别人说,作为一个真正的精明之人,“自家的优点,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的缺点,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你自己有优点,你唯恐别人不知道,到处去张扬,别人一定会很反感,真正的优点我们知道是藏不住的。你去掩藏几份,别人反而会觉得这个人以非常有涵养,很深沉。别人的缺点要掩藏几分,就是“浑厚以养大”。别人有缺点,你到处给别人张扬去,人家一定是恨之入骨。你替别人掩藏几分,给别人顾几分面子,别人一定会感觉到你这个人很厚道。这样的人才会成就大事。
        所以他讲“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一个人才华很出众,才思很敏捷,一定要再加上一个学问,就是“浑厚”。
        我们看精明是领导的第一层面的话,浑厚才是第二层面。精明是聪明,浑厚是智慧。在中国的环境下,有大智慧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这个人是很聪明很英明,但是你没有浑厚的话,不管你权威多大,地位有多高,都会出现问题的。
        书里面还讲过一个例子,就是恭亲王奕蓨譶偏。他是老六。咸丰皇帝的六弟。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这个人很聪明,据说当年道光皇帝非常喜欢奕,一度想把皇位传给奕。后来阴差阳错,给里咸丰皇帝。
        当时是怎么回事呢?奕滨鹸衛機明,这个人学东西学的很快。书法也好,文字也好,他的射箭的功夫都很厉害。旗人讲究骑射,咸丰皇帝跟他根本比不了。道光皇帝是想从这两个儿子中选一个做未来的接班人。他就考察了一下。这次考察的题目就是打猎。我们看咸丰皇帝根本就比不过奕,在这种情况下,咸丰皇帝的师傅归他说,说你到了真正打猎的时候,一箭都不要射。最后的结果是整个打猎完了之后,奕滨鹸是箭无虚发,打到很多的猎物出来了,很得意。道光皇帝一看咸丰皇帝手里空空就很奇怪说,你的猎物哪去了?咸丰皇帝就按照他老师的说法,就说现在真好是春天,这是野兽哺乳的时刻,我不忍心杀生。道光皇帝当时就说这是仁义之君。当时决定要把皇位给咸丰。奕是很聪明的一个人,但是为什么这个皇位没有给他。
        后来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城。咸丰皇帝带着慈禧、慈安两宫太后跑到承德热河避暑山庄。之后再也没有回来。当时留下恭亲王奕跟英法联军谈判,咸丰皇帝后来就死在了热河,临死前就让他的儿子六岁的同治皇帝即位。同治皇帝当时还小啊,所以咸丰临死的时候就遗命运当时八个大臣,肃顺为首作为顾命大臣,来辅佐小皇帝。权利都落在了肃顺他们的手里面。
        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利欲很强的人。他绝对不能允许权利落在肃顺等人之手,于是便联合同样被排斥在外的小叔子恭亲王奕发动了政变,就是“祺祥政变”,干掉了肃顺。
        但当时的慈禧太后很年轻,他不知道国家大事该什么处理,而且慈禧太后这个人文化程度也不高,当时批的折子错别字很多,没法看。只能依靠他的小叔子恭亲王奕,给了他一个封号“议政王”,所有的国家大使全都由奕旨拍板。
        当时国家有八个大项目,全部由奕旨婧。权利很大。曾国藩在此之前是没有见过奕蓨。但是当时上还有洋人的报纸,登过奕蓨杶片,包括北京有一些朋友业介绍过奕蓨情况,曾国藩很快就做出判断,这个人长不了。他就给他的弟弟曾国荃一封很私秘的家书里面写到
        “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恐日久亦难惬人意”。“举止轻浮”就是我们之前讲的。“聪明太露”,这个人很聪明,但是他的聪明是外露的。“多谋多改”,因为他经常会有很多好的想法,今天刚刚有一个好的想法布置下去,明天又有一个更好的想法,马上改变了自己今天的想,第三天又有一个更好的想法又改变了明天的想法。“恐日久亦难惬人意”时间长了恐怕不行。曾国藩认为奕这个人很聪明,这个人不是一般的聪明,他的思维很敏锐,他对西方的文化很敏感。他意识到中国的事不能再保守下去。所以他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主要的推动者。大家知道,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开始。地方主要是曾国藩、李鸿章他们做的,中央是奕旨主持。奕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是今天的外交部。过去大清王朝是天朝,天朝是不需要外交的。四野来朝就可以了。奕瓨知道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所以一定要有外交部,平等的外交才行。这个人很明白,但是大清王朝很多人思想其实很保守,不能理解。奕就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怎么就想不明白呢?对他们从来就不客气,不加以颜色,还要斥责他们。那么这些人因为奕ヨ位很高,权威很大,对他是敢怒不敢言,但是一度对他不满的力量却在暗暗地集聚着。
        慈禧太后我们知道是一个权利欲很强的一个人,她不可能允许权利始终落在奕之手,他只是一个过度。等到她认为自己有能力来解决问题的话,他就把奕给踢开。本来很多人就对奕布满了,慈禧太后一个眼色下去,这些人纷纷跳出来弹劾奕,攻击奕,说这个人多么狂妄,过么傲慢,甚至连皇帝和皇太后都不放在眼里,完全失去了做臣子应有的礼仪。慈禧太后顺水推舟,免去了奕“议政王”的封号。负责的工程全部取消,包括军机、包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全部取消。那么当时朝廷里面有一些大臣对奕还是比较认可的,这样就保他。慈禧太后一看,奕有用的人,就做了让步。让奕重新回到军机处,但是“议政王”没有给他恢复。负责的大项目没有给他恢复。所以经过这反打击以后,奕从此心灰意冷,再也没有大的作为。
        曾国藩曾经讲过一段话,“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一个人才能是好事,但是你满足于自己的才能,当初夸耀自己的才能,小人他嫉妒你,君子也会瞧不起你,这样的人,这个人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曾国藩手下有很多聪明至人,曾国藩经常教给他们一个“浑”字。
        丁日昌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是广东人,是广东才子,20岁就中了秀才,被世人称为“不世之才”。曾国藩经常给他们写信说:“阁下志迈识正,不难力追古人。但愿于众醉独醒之际,仍以“浑”字出之;于效验迟缓之时,更已“耐”字贞之。”
       “阁下志迈识正,不难力追古人”。你的志向很高远,你对现实很专注。你一定会成就像古人一样的事业。丁日昌这个人见识是很利害的,他提了很多的见解,包括海防建设,到今天都不过时。但是这个人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对他的争议非常的大。很多人对他不是认为他道理上说的不对,而是因为他的风格我不喜欢。当你把别人放在眼里面的时候,别人一定会把你也放在眼里面。当你瞧不起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瞧不起你。所以曾国藩就对他讲,你这个人你的见识,你的眼光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你要学会“耐”。“但愿于众醉独醒之际,仍以“浑”字出之;于效验迟缓之时,更已“耐”字贞之。”这两个字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我们很多读MBA的都是最聪明的一批人,但是你一定要明白,当别人都喝醉的时候,就你一个人清醒。别人都看不明白,就你一个人明白。一定要学会一个“浑”字。什么叫以“浑”字出之呢?通过浑厚的方式,委婉的表达出你的见解来。你的见解是很对的,但是如果你这时候恐怕存有一丝的扬扬得意,甚至压人一头的心,别人一定会感觉到。别人一定会很反感。你的简介别人就很难接受。有时候认不是因为你的见解对不对而反对你,
    而是因为你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说一定要学会“浑”呢?用委婉的方式、用善意的方式、用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会让人更容易接受。这是“浑”字出之。“于效验迟缓之时”下属老是跟不上你的步伐,你很焦虑,很焦躁,你就会斥责他们。是有很大的问题。所以当下属老是跟不上你的步伐的时候,要知道你是聪明至人,你的下属不可能和你一样聪明。要学会我们前面讲的第二个字“耐”。要耐心的等待,别人跟不上不能焦急,不能情绪化。
        曾国藩给吴竹庄也写过一封信,吴竹庄是一个编修,是很聪敏的一个人。“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与于私室,庶几人服其明而感其宽”。什么叫“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与于私室”?别人有了好处,有了优点,有了成绩,你要在公开的场合去隆重的表扬他,别人有了缺点,有了问题,有了过失,你要在私下的场合去提醒他。中国人最重要的是面子。你在公开的表扬他给足了他面子。你在私下里场合提醒他,是保全了他的面子。其实我们看管理啊,无非就是对于“人心、人性”的东西。中国文化很多的东西告诉你在中国这样的欢迎下,“人心、人性”到底是什么。这样人家才会“服其明而感其宽”。人家很佩服。你这个人很明白,看得很清楚,更主要的是人家很感激你这个人很宽厚,很善良。你光有“明”功夫,没有“宽”的功夫,你这个“明”往往把人给陷入对抗之中。所以“明”还爱加上一个“宽”的功夫,再加上一个“浑”的功夫,就是这个道理。
        他给陈源兖写过一段话:“擦见远中鱼者不详,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擦见远中鱼者不详”,池塘里的鱼别人都看不到,就你能看到。因为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或者你是别人不想看到的东西。“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你要像璞那么浑含不要像水晶那么光明。璞玉我们都知道是玉石还没有开光之前,“浑含”是高深莫测的。那么水晶是光明剔透的,水晶是最容易看透的。中国的文化很有意思,你说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中国文化里面对水晶并没有特别的喜爱,这是一种人的想法。“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能够保全自己,同时又不失去自己做人的一种原则。
        他的日记里面写一段话说:“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否,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否,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
        “浑”这个字你如果悟透了、用好了,做什么事情都会非常的恰当。举一个例子,“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什么意思呢?你跟人家争论一件事情啊,不要把道理百分之百都争到你这来。你非要别人承受你是百分之百对的。人家百分之别是错的。你不要把人家逼到墙角上,人家一定会反弹,你为什么不给人家留点余地呢?你百分之七十是对的,你给他留三分的面子,三分的余地,他不是更容易有台阶下吗?能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吗?道理不要说尽,好处要自己占尽。“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说一个人做的是对还是错,是还是非,好还是坏,黑还是白,不能过于绝对,这个世界上哪有多么多绝对的黑和白的事情?很多东西是很复杂的。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我们做高尚的动机,但是你一定也有卑微的想法。这是人的特点。包括我们看这个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太极图是中国人对事物的一个理解。阴和阳一定是在一起的。无非是阳多一些,还是阴多一行而已。人性也是这样。世界也是这样。所以不能过于绝对,不能过于苛刻。
        曾国藩也曾经讲过“大抵天下完全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之隙之交情。大者得正,而小者得包荒,斯可耳”。
        你看这个天底下,哪有“无间之人才,亦无完全之隙之交情”。这个世界上哪有一个完全没有缺点的人才,哪有一点缝隙都没有的交情。再好的人才一定有毛病。再密切的感情也会有你我之分。你能做的就是什么呢?抓住大的方面,小的方面要学会包容。领导的格局其实就在于“海纳百川”。我们讲格局是决定结局的。你做事情,尤其要做大的事情,各色的人才你都要用,没有这种大的格局,没有包容的心态的话,达到这种境界的话是很难的。“海纳百川”靠的是什么?一定是什么样的水都可以融合。我们讲最高的境界是天地的境界,这是什么境界?“天覆地载”。天地之间任何事情都可以包容,这是最大的成就。这是我们讲的“浑”。
        “浑”我们知道很重要,“浑”一定要建立在“明”的基础上,是难得糊涂。我们现在来看“明”。我们来看这几个字,我个人理解是有一定的逻辑。其实曾国藩总结了很多的字,大概有几十个字,甚至几百个字。我是从中选了这12个字。这个书的逻辑是我自己的一个理解。我看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刚才有一位同学跟我做交流,他说我这本书的逻辑的体系是什么?曾国藩认为“重”是一个领导这应该具备的基本的内涵,我把它作为第一个字。那么“重”以后,那就要耐得住寂寞,控制或情绪,他不会浮躁。控制好情绪他才会做到“浑”。那“明”是建立在“浑”的基础之上,“明”完了以后还有“辣”,“辣”是一种强,是一种张扬。过于强,就会有问题,所以要有一种自控的能力,那就是“慎”。这就是前六个字,这是从修为的角度来讲。
        从做事的角度,第一个是“勤”就是勤奋,勤奋之后要做到实处,所以之后就是“实”。但是在“勤”和“实”的同时做什么呢?还要从容不迫,就是要“暇”,之后要“裕”是对做这个事的结果。人们要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过于计较得失,厉害,结果会带来心态的一种抑郁。要放开,要尽人事,听天命。那么接下来就是要“恕”。“恕”是什么呢?做事的同时,还要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要换位思考。在这里面作为你自己还需要一种“强”就是倔强。就是你在做事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麻烦,很多的挑战,这是一种意识。我是从这个角度来写这本书。
       
        那么,接下来看第四的字“明”。明白、清楚。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明白、清楚,非常的重要。
        曾国藩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信说,“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你一个人想把事到成,就得要明白、倔强。看得要明白,行得要倔强。首先就是要看明白,其次要坚持到底。这样才能成大事。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曾国藩讲“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这句话特别关键。一个人想作大事,见识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为什么这样说?其实你看我们这个位置,你能做的事儿一定是有限的,一个人子能力和智慧一定是有限的,有句话叫“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个时运来了以后,天地都给助力,大势一去,最伟大的英雄无可奈何。个人在大势面前是很渺小的。一个人做事一定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把握住大事,现金出,才能顺势而上,把事情做成。这个“识”就是看大势。“才”就是把事做成的能力。一个人首先要有“识”,然后才有“才”。首先看大势,然后再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的方向投进去。这是一方面。
        另外从官场的角度来讲,一件事情该不该你做,这是第一位的。然后你知道一件事该做,然后把它做好,这是第二位的。该不该这是看你的见识。那么怎么做成,这是你的才能。很多官场犯的事情你做了,如果你做了不该你做的事情,你可能做的越漂亮,你死的就越快。官场都是一样的。
       曾国藩经常说自己是很愚蠢的的人。他当年曾经用过一个人叫塔齐布。塔齐布是一个八旗子弟。但他跟一般的八旗子弟不一样,他出身八旗的下层,身上还保留了当年八旗入管据的那种朴实、彪悍、豪爽、能吃苦的性格,没有一般八旗子弟的恶习。他跟一般的八旗不一样,他是在绿营里面当兵,是“末弁”就是基层军官。
        曾国藩当年在长沙练兵的时候,从绿营里面请了三个教练。其中一个就是塔齐布。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曾国藩把其他两个人都辞退了,就留下了一个塔齐布。从此以后,曾国藩不断在朝廷面前保举塔齐布,说这个人作战是忠诚、勇敢、可靠。保举到什么程度呢?以后打仗,如果塔齐布临阵脱逃,臣与他同罪。您可以连我带他一起处理。
        在曾国藩不断的保举之下,三年时间内,塔齐布很快就由一个普通的基层军官升到了湖南提督,相当于今天湖南军区的司令员。提督是武官里面的一品。塔齐布打仗真的那么厉害吗?根本不是这样。曾国藩有一次跟骆秉章以当年的湖南巡抚写信,说了一段大实话。他说,“塔公实无方略”。塔齐布这个老先生打仗真的没有什么本事啊。举个例子说,你看第二天要打仗了,下属都到塔齐布大帐里面请示明天该怎么打。身为统帅,总要给下属有一番布置,比方说你主攻,你助攻,你埋伏,你追击,你迂回等等。塔齐布从来不会这样做,他永远就是一句话,明天打仗,大家一起往前冲吧。就这么一句话。可见这个人打仗的本事并不高明。
        但是曾国藩为什么一定要重用塔齐布呢?这里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塔齐布是一个旗人。大清王朝是旗人的天下,朝廷掌权的满族亲贵最忌讳的是什么?是汉人掌兵权。曾国藩是一位汉人,而且所练是以湖南,以汉人为主体的湘军,朝廷嘴上不说,内心里其实十分忌讳。在紧急的情况下我容忍你的存在,但是如果曾国藩不明白这一点,湘军的势力发展越大,在朝廷心理中的现在威胁也就越大。所以他一定要通过重用塔齐布,给皇帝一个明确的信息,这支部队不单纯是汉人的部队,相反,它是永远在皇帝的控制之下,对皇帝种种耿耿的部队。曾国藩用塔齐布,算的不是军事账,而是政治账。
        曾国藩曾经给彭玉麟写信说:“国藩久在兵间,饱更事变,心血之亏,亦何待言。然于人之情伪,颇能洞见症结”。
        “国藩久在兵间”,我带兵这么多年。“饱更事变”,我经历的要死要活的事情多了。“心血之亏,亦何待言”,在心血上亏不用说了。“然于人之情伪,颇能洞见症结”,但是我对人的真假、虚实,我眼就能看到本质。
        他的日记里面讲:“处人,处事,所至不当者,以其知之明也”。待人处事,你为什么好心做事,但是人家为什么不接受呢?你为什么好心做不了好事呢?其实是你知道的还不明白。如果你“巨细周知,表里洞彻,则处之自有方术矣”。如果你大的、小的方面全部了解了,表面的东西和深层次的东西都全部打通了。你做起来自然也就妥当了。所以你做事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是因为你没有真正的明白。一个人想把事给做好啊,确实明白是关键。
        李鸿章这个人为什么后来做了曾国藩的接班人?这个人是很明白的。当年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后期,李鸿章淮军的主力打苏州,曾国荃率领湘军的主力打南京。李鸿章的淮军的火炮非常的先进,苏州就打下来了。但是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打南京,打了一年多,也没有打下来。这个时候苏州已经解决了,最后一个城就是南京,南京是最后的任务。朝廷就给李鸿章下了一道上谕,要求李鸿章率领淮军,尤其是他的炮队迅速赶到南京城下,帮助曾国荃攻打南京。
        我们知道当时从镇压太平天国的大局来讲,李鸿章毫无疑问应该迅速挥师赶援。从朝廷的命令的角度来讲,李鸿章毫无疑问应应该迅速赶到南京。但是李鸿章非常明白一个道理,曾国荃率领他的湘军打南京打了一年多,这时候最忌讳的就是有人横插一杠子,分了自己的功劳。他一心想独得打下南京的头功。这个是他最主要的心愿。但是曾国荃这样的心理是没法说出来的。他还要做出一幅欢迎李鸿章来的姿态来。
        曾国藩也欢迎他啊。这个时候就是看李鸿章是不是真的会来。李鸿章这个人心里是非常的明白的。他知道这个老九到底在想什么东西。他就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他说的很清楚,我绝对不会“近禁脔而窥卧榻之侧”,他说我绝对不回来分一口的。讲的很清楚。因为他找了很多的接口,给皇帝打报告。苏州虽然拿下来了,但是苏州还有太平军,还没有清楚完毕。他最后到什么程度呢?因为正好是夏天,火炮本身就热,夏天一放炮就会炸裂,他是欺负军机不懂兵器。他找了很多的理由推托,干什么呢?就是有心在拖延。曾国荃也着急啊,因为李鸿章顶不了泰昌的时间的,他一下就急了,一下就打下来了。打下来之后,李鸿章率领淮军赶过来了,不早不晚。早来了要分他的功劳,晚来了是违抗上谕,非常恰当的时间来到了。
        所以曾国藩非常的感激,见了李鸿章以后握着他的手说了一句话说,我们兄弟两个的薄面,全靠老弟你给保全了。我们两个人的面子全靠你给保全了。曾国藩专门给曾国荃写信说,我看李鸿章是不会来的,如果他有这样的存心,这样的用心,他的以后是不可限量的。一件事他就看出来了,这个人是不可限量的。
        所以曾国藩讲办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一个人要把事做成,明白是第一选择。他说“明”分两种,一种叫高明,一种叫精明。同一个地方,只有登上高山的人才看得遥远,只有登上城墙的人才看得空旷。这就是叫高明。什么叫高明啊?站得过,看得远。就是一种战略的视野。我们讲一个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是这种品质。其实一个领军人物给你的组织提供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就是组织的方向的把握,对大局的把握。这就是为什么这比什么都重要。
        但是光有高明还不行,我们这个世界上以眼高手低的人多了去了,所以还要精明在。什么叫精明呢?同一件东西,凭主观推测不如用秤称得精确,用眼光打量不如用尺量得准备,这就是精明。精就是把握,精是计算。它是战术和操作层面的精准。
        所以高明是一种战略的顺序,精兵是战略的精确。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你光高明不精明,眼高手低做不了事。你光精明没有高明的意识,你成不了大事。所以两者是缺一不可。所以规模要远大,格局要大,眼光要长,但是还要有关键的细节的精细的把握,是缺一不可的。
        我们看很多的优秀的领导,他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我们看林彪这个人。我们不说建国以后的林彪,我们看战争年代的林彪,林彪在十大元帅里算是战功最为卓著,同时也是最年轻的一位。这个其实是跟他本人的素质有关系。这个人确实可以做到高明和精明。
        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国共之间谈判。当时对于国共和谈成功的可能性,中央和毛泽东是有一定妄想的。因为当时美国是苏联都不愿意中国发生内战,包括军队也不愿意打仗,老百姓也不愿意发生内战。我们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为什么我们自己还要内战呢?蒋介石受到很多的约束。当时对于和谈的可能性,大家都是很乐观的。你看解放战争到了1947年,才提出一个口号叫“打倒蒋介石”。在1947年以前,其实很多的仗不是为了为了组织全国政协,是为了讨价还价,为了在分蛋糕的时候分得更大的一块。说白了,打是为了和。当时中央甚至开始考虑,一旦和谈成功之后该怎么做?  当时毛泽东就讲中央不能老在延安,而毛泽东也不愿意到南京,南京这个地方政治空气太污浊。毛泽东想到淮阴去。淮阴有新四军,是新四军的基地。淮阴这个地方离南京近开会很方便,又足够远,可以保持距离。毛泽东想一旦组成了联合政府,国民党和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一旦成立了,他要做什么呢?他自己要做农业部长。他喜欢搞农业问题。所以当时的思想很混乱。
        林彪却从一开始看得很清楚。和谈根本不可能成功。他跟中央的报告里面讲的很清楚,他说中国人观念是“天无二日、地无二主”。蒋介石绝对不会允许你中共独立掌握一支军队的。而且公民当是有杀共产党的传统的。当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的“412”“715”杀了多少共产党?90%的共产党人都被杀害了。这个怎么能忘记呢?这个事情决定了不可能成功。如果和谈不可能成功,必须提前做准备后来事实证明,林彪这些话非常的对。
        而且林彪又非常的精明。当年的辽沈战役,我们东北的战场当时东北的野战军是四野。四野后来发展多105万,国民党的军队是55万。双方都是几十万大军来回的厮杀。林彪是战区的司令员,但是一个战场能放多少兵,军事叫“战场容量”,该是企业叫做市场容量的概念。林彪的计算能到什么程度呢?上下不差一个营的兵力。我们知道战争年代人比较多,但是再多多不过500人吧。几十万大军回来厮杀,500人的误差,机会是等于零。所以林彪确实是一个精算师。当年四野有一句话讲,追者林总打胜仗。只要林彪看明白了,做了决策,你就放心打,根本不会有问题。关键的细节非常的精细。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因素。
        所以我们学MBA,学了很多的理论,还要落地,还是高明。还要精明。但是同时不能陷入一些具体的事物之当中。还要跳出来,看清大的方向。所以一定要提高明和精明。二者缺一不可。
        高明也是靠天分,战略的眼光不是人人都有的。精明靠学问。具体来讲“明”是可以用方法来把你变出来的。
        曾国藩曾经说“天下事,当局则迷,旁观则醒,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这是“明”的十六字诀。其实这是层从下棋里面悟来的道理。曾国藩这个人没有别的爱好,他就喜欢下围棋。围棋的棋瘾很大,每天一定要下。开始想戒,但是戒不掉,最后就不戒了,最后下了一辈子棋。但是他从下棋里面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你可以看这都是下棋的术语。“当局则迷,旁观则醒”是很清楚的。典型的是下棋。为什么下棋当局的人他会迷糊,而旁观者清醒呢?不是旁观人棋力有多高,不是他的智商有多高,因为他是旁观者。他可以跳出胜负得失的影响,他可意换位思考。他可以从他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从另一个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都不影响。这个是旁观者清醒。这是告诉一个什么道理呢?做事一定不要入局,一定要跳出来,要用旁观者的心情来看。刚才将这个话说,你要给别人出主意,一定要入局。入局是什么呢?一定要进入别人的内心。你知道别人的心里想什么,才能够替别人出主意。别人不才能接受你的见解。当然你要替自己出主意,想办法,一定要出局。考虑自己的问题,一定要跳出来。这就是入局和出局。
        柳传志受曾国藩的影响是很大,他是中国企业家最像是曾国藩的一个人。真正的企业家做到最后一定是一个政治家。柳传志是少有的几个可以做到这一步的一个人。我们今天讲他如果受曾国藩的影响。柳传志讲话里面很多是明译曾国藩,有的是暗译。他是把曾国藩的东西话成自己的东西。我们都知道柳传志一个著名的理论是“看油画”理论。你看油画你不能离得太近,离得太近,就是黑的和白的。再往后退,就有了人物、山水就出来了。再往后退,神韵就出来了。你离得太近你反而看不清楚。细节越清楚,大局越模糊。“跳出画看画”是什么特点呢?你要进入画,还要入局,这叫精明。你还必须要出来看,这叫出局,这叫做高明。所以一定是不断入局,不断进入画的过程,还要一个出来看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样才可以。这就是我们讲的“当局则迷,旁观则醒”。各自的道理都站在各自的局部看。出去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所有的问题是迎刃而解。所以随时要有旁观者的清醒。很多时间做决策当局者是很难下决心的。
        比如说英特尔总裁格鲁夫的决策。当年英特尔在存储器个这个市场受到日本企业的猛烈的攻击,他根本就顶不住。但是这又是自己开发出来的一个市场,想退出来很难,感情上非常的布设。后来格鲁夫提出这样个一个问题,假如说我们现在有一笔钱要投资,会不会进入这个行业?结果肯定是不会。既然我们不会进入这个行业,那不能就必须退出这个行业。于是格鲁夫决心退了出来,转战微处理器,最后变化CPU市场的老大。当年没有跳出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很难做出这样的决策。
        “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这个好理解。一件事你没做之前,你可以往往是不明白的,但是等到这个事做过一遍地之后,来龙去脉就会比较清楚了。到第二遍基本上就明白了,第三遍基本上就找到攻略了。曾国藩这个话题从哪来的?也是从围棋。
        为期有个术语叫“复盘”。一般的人下棋后,胜负已分,走人。真正的高手一定要复盘,就是要把棋重新摆一遍。复盘是长棋艺最好的方法。
        曾国藩我们讲过,他是一个文人,他没学过打仗。所以湘军早年的几场仗曾国藩指挥的一塌糊涂。但是他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打完仗以后,无论结果如何,把自己关起来,关在一个房间里,点上一柱香静坐。一定要把这个仗怎么打的,从头到尾想明白了。开始怎么部署的?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哪个地方的特点是怎么样?等等。想明白了再出来。每打完仗以后,每打完仗之后不管胜败,一定要复盘。最后的结果是指挥打仗的人,变成了那个时代最会打仗的人,由他一手把太平天国给打了下去。
        柳传志后来在联想里面专门推广这个复盘的功夫。联想也是这样,不管最后的事情如何,一定要坐在一起复盘。联想早年也是知识分子下海,根本不懂得市场是什么东西。中科院给了20万元,是作为资本,第一个生意就赔了个底儿掉。点是联想有一个极好的传统,就是每次市场行动结果之后,一定要复盘,就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复盘过程中,联想慢慢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并且做到了今天行业龙头的地位。
        毛泽东当年上井冈山的时候,秋收起义的时候,毛泽东也是个文人,没学过军事,不会打仗。秋收起义是9月份,上了井冈山很快到10月、11月、12月,井冈山海拔又高,要解决过冬的冬衣。就得下山打土豪。但是一个是不了解地形,不了解情况,另外也不会指挥。土豪没打着,反而让土豪打了埋伏。士兵比你还糊涂,最后都跑回来了,毛泽东也跑,最后跑到山脚下一看,身边就30几个人了,好在陆陆续续都跑回来了,可以重振旗鼓。但是毛泽东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这就是善于总结。用黄克诚的话说,毛泽东的伟大指出在于“不二过”。就是说同样的错误做过了不会犯第二遍。为人说了不犯错误,犯了错误要总结出教训和经验来,最后不会再犯了。所以你看毛泽东在井冈山期间就写了很多的东西,总结井冈山时期斗争的经验。尤其是红军长征到了陕北之后,他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写出了《中国革命战斗的战略问题》等一系列的著作。总结出了中国这样的情况下,红军以弱胜强到底到底该怎么去打仗?然后他在红军大学,包括后来在军政大学讲课,全党学习,全军学习。统一思想、统一打法、统一认识。我们看到在抗日战争结果的时候,共产党的部队分成几块。但是大家的打法是一样的、价值观念是一样的、思维模式是一样的。可以说是非常的了不起的。
        这个从战争的潜质来讲,很多方面都超出了大家的想象。这个就是我们看一个领导的他的成长的过程。他是通过这种总结,反思一步步找到规律,而且更主要的是,不光自己“明”,还要大家“明”。通过总结和学习最后所有的人都掌握这种规律。我们有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找到行动的规律出来,包括你的思维模式,形成统一的一个模式。跟你的核心成员进行分享,统一思想、统一打法、统一战略,这才是关键的。
        这是你继续取胜的关键的因素。所以我们看这个“明”,不光是自己“明”还要团队“明”。我们现在讲学习型组织,现在讲大兴学习之风,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就是说自己企业的案例是需要去总结的,你自己的经历你都不好好去体会,你光学别人的东西,是很难上升的。从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来了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这就是一个“明”字。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8-23 08:37
  • 签到天数: 5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3-8-14 15: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8-1-7 08:32
  • 签到天数: 416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8-14 16: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别看文章长,讲的道理很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3-8-21 09: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文正公,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很压抑、很累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8-21 09: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
    曾国藩第一完人!连毛主席也佩服万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9-24 01: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省金华市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讲成个万花筒一样这就是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商城县论坛 ( 豫ICP备1903966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2402000165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hwxwb@126.com 举报电话:037161530168

    GMT+8, 2024-4-30 19:38 , Processed in 0.388647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