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在商城|商城县论坛——河南省商城县人的网络家园(商城县门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楼主: 平子1954

[原创] 感谢商城朋友,贴出我新出版的长篇小说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11 09: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继续拜读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11 10: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俺这段时间一直是坐在床上捧着书看,呵呵。看了一大半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1: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安阳市
谢谢天蓝蓝,谢谢深蓝:)))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安阳市
尾 声
(公元前七0一年-公元前六八0年)





不知咋了,我最近老是颠三倒四地,有时是困惑,有时是郁闷,有时是迷茫。春秋前后我也人五人六地已经风光了一百多年了,时空、时序、时差还是倒不过来。
我算了算,我在郑国其实早于繻葛之战之前,也就是颍考叔死,子都死,寤生生了满头白发那年,我突然就有了生命的感悟,于是决定去遥远的西北寻找我小小的后,一点都不想再参与春秋诸侯间的事情了。那会儿我就想,也许我要历经千年的生死艰辛,但也要找到我小小的后,并把她带到我边远的信阳小城,过简单世俗的生活。小夫妻卿卿我我恩恩爱爱,生养他一大帮儿女,满地爬的都是,一定幸福极了。那么我就想,后来在郑国还参与了繻葛之战的那个平子,是不是另外一个我。进而我想,如果是我,是我的真身,还是我的替身。或者就是我把我自己和乱七八糟的历史史料混在一起了。
莫子曾和我说,一种是你阅读的历史,一种是你经历的历史,一种是你模拟的历史;我的问题是我一到具体的事件中就分不清它们的界限了。后来莫子又解释说,一种是原始的历史,一种是反思的历史,一种是哲学的历史。他说这不是他说的,而是黑格尔说的。并解释,所谓原始的历史,是历史的目睹者,记录的是他们看到的、当时他们生活当中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记录者所在时代的历史,一般被后世的人们看作是“历史素材”;所谓反思的历史,包括普遍的历史、实验的历史、批判的历史、生活和思想的历史,如艺术史、法律史以及宗教史等。是对过去的事情站在今人的角度上的总结和回顾;所谓哲学的历史,就是把历史看成是一种历史理性或者历史精神的时间呈现。莫子说他和黑格尔都是极力追求一种哲学的历史,历史在他们那里便是历史自身的某一种精神,及这一精神在不同阶段被事件表现出来的心灵实现过程。莫子从黑格尔对历史类型的划分认为,这三种类型恰恰代表了历史的过去、历史的现在和历史的未来。问题是中国古代史从不这样明晰地分类,而认为三者在内涵上是浑然一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就像是一棵纷繁大树的根、干、枝,共同组成了人类历史的伟大景观。
莫子是搞专业的,不管他怎样说得头头是道,但就是解决不了我的现实问题。因为在繻葛之战之前,我记的清清楚楚,我真是去找我小小的后了,而且一路历经苦难。但事实是我又的确没离开郑国,一直到繻葛之战之后的第六年公元前七0一年寤生去世,我都在郑国。我不仅参加了我老朋友寤生的葬礼,还参与了郑国国君继承人选的讨论。
按说这是不可能的。
困惑不能解,道理无处说,还是把问题先搁在这,来说祭足。
祭足这个人,我始终不能找到一个确切的词语来对他的品质作出界定。你也不能说他是阴险毒辣,你也不能说他是老奸巨滑,尤其在寤生活着的时候,他的那些孬点子嗖主意无赖相破烂事,大智大慧或者大奸大恶,都算不到他的头上,有寤生担着了。我们觉得祭足最多也就是寤生的一部份,外衣或者内裤,是寤生的组成和完善,并使寤生风云一世灿烂一生锦上添花或者臭名昭著。寤生一死,祭足从他身上剥离开来,独立出来,我们对他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在讨论郑国国君继承人选的问题上,表面的平淡无奇遮掩着私下里的勾心斗角。寤生活着的时候,大家都打哈哈;寤生这一死,矛盾突出出来,大家就不打哈哈了。
繻葛之战第二年,北戎进犯齐国,求助于郑国,寤生就派了太子忽率军援救。齐僖公先喜欢上了忽,继而想让自己的美艳女儿也喜欢上忽,决定把女儿嫁给他。谁知忽那会儿很有思想,婉言谢绝了。齐僖公的这个美艳女儿,就是那年莫子告诉我的那个桃儿文姜。
在回国的路上,祭足黑了脸问他,为何谢绝!
忽说,齐是大国,郑是小国;大国女,小国婿,我一个大丈夫,在老婆面前腰杆子立不起来,这门婚姻不匹配。
祭足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懂得蚂虾从哪头放屁!你以为你将来就是郑国的国君了,你以为你是太子,一切都理所当然了;没有大国做后盾,三公子谁个都有可能继立!
祭足的话千真万确,深刻有理。这老家伙经营忽由来已久,且想得远呢。

三公子,即寤生的三个公子:大公子姬忽、二公子姬突、三公子子亹。
忽为邓国的美女所生,邓女当年嫁过来时,我回信阳正参加单位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寤生指派祭足前去迎娶。这么重要而喜气洋洋的事情交由他办,祭足觉得寤生十分信任宠幸他,给足了面子,就是他人生无形价值资产的广告,让他比迎娶自己的新娘还幸福。所以从开始到现在,他是力保太子姬忽的,这是上上下下都知道的。
突为宋国雍氏之女所生,雍氏女与宋国君主宋庄公冯,有说不清的关系,这我们就不知道了。雍氏女如何在冯那里做工作,立突继位,我们就更不知道了。
至于子亹,好像与高渠弥不错,走得热,贴得近,俩人是否也在一起私下策划篡谋权位,不得而知。
三足鼎立,问题接二连三地就出来了。就像寤生临死时的断言,郑国自此多事矣!
果然,寤生死后,祭足非常强硬地拥立姬忽即郑国君位,是为郑昭公。而宋国君主冯马上就不愿意了,设计把祭足骗到宋国,逮捕了他。同时逮捕了公子姬突。
逮捕祭足很明显,就是逼祭足废忽立突。看那样子,如果祭足稍有迟疑,吞吞吐吐,冯立决就要他的老命。而逮捕姬突,后来我们才知道是乘机索要财物。这个当年全是靠了郑国保全了性命的宋国君主冯,原是一个好生无赖!他觉得这时索要财物,是他掌控着郑国的局势和突的命运,我要,你当然得给;再就是要一点财物,也算是助突大选上台必须的经费和报偿,要不我冒这个风险干什么。有那闲工夫,我找我的媳妇们,解闷儿去。
废忽立突,祭足答应了。这就是祭足。郑国也不是他的郑国,立谁都是一样。他可不想用自己晚年的鲜血,为一个毛蛋孩子写下什么狗屁人生的忠诚和气节。
忽听说后,迅速逃亡,到了卫国。祭足携公子突回,立为郑君,是为郑厉公。大难不死的祭足觉得自己反正已经丢了晚节,你愧疚也是挨骂,你装孙子也受指责,索性不要脸了,把个郑国的大权全部攥在了自己的手里,独断专行,恣意霸道。突就警醒了,觉得这样下去,不仅郑国大权攥在他手里,怕是连我的小命也攥在他手里了。然而对待祭足这样的恶人,你只能心狠手辣,以恶制恶。那么如此说来,那就除了坚决地灭掉他,好像没有别的办法。
这时,洛阳传来消息,周天王姬林死了,封谥号桓王。姬林的这个谥号,凭良心说,有点过奖他了。这一年是公元前六九七年。洛阳的消息说,周桓王临死时,终还是私下交代了周公黑肩,让暂立长子佗;待有机会,十分把握,再废,由次子克继任。这姬林偏心不说,如他生前那般表现,证明他果然也太过偏执。
突找来祭足,要他代表郑国和他去洛阳吊丧。祭足不去,说不能去。理由是周、郑有仇,历来不和。祝聃又曾射王肩,去了自取其辱。
突一听,气都不打一处来,想天子驾崩这么大的事,我都不能派人去看望吊丧,百年新郑还是什么诸侯国家,我他妈的还是什么东西。都是这些老家伙们办的好事,他们不全部死光,郑国在外的恶劣影响怎么都挽不回来。然而一个个都老了都退了都走了都死了,就这个如看门的老狗祭足,赖在朝中不去赖在世上不死。我要让他死,现在就死!
突心里狠狠的,握拳在手上连击三下,断然决定,杀他!
那么谁来杀他,反复权衡了一下,认定了一个最可能也是最惊险的人选,就是祭足的女婿雍纠!条件是事成之后,姬突任其为上卿,取祭足而代之。
雍纠想必从来没干过什么大事,或者说他就不是能干大事的人,你看他那出息!这么惊天黑幕的大阴谋,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得绝密而又绝对。雍纠倒好,从突那出来,左思右想,心上郁郁,回去还是忍不住,就和自己的老婆说了。果然是没见过这样的人,天下头号笨蛋,世间一大奇闻。你要暗杀人家的老爸,却去和他的女儿说!
女儿听说后,去和母亲说,且问得娇滴滴的可爱。
女儿问,父亲和丈夫谁亲?
母亲答,所有男人都可以成为丈夫,但父亲只有一个。
就这一个问答,女儿明白了,马上去找父亲,把丈夫要杀他的事全部告诉了他。
祭足可不是雍纠,在听了女儿说过,和颜悦色,不动风声,于当天夜里,就带人冲进雍纠的卧室,当着女儿的面把赤条条的雍纠从被窝里拽出来,一剑刺进了他的胸窝。雍纠满脸惶惑,临死前他那痛苦的姿势,让你感觉他好像是手足无措的样子。二日,祭足命人将雍纠暴尸街头。姬突得知后,一点惋惜都没有,反倒对死了的雍纠破口大骂,活活一团刺猬,那点出息,把密谋告诉长舌头的妇人,当死!
几乎还没骂完,祭足便带着疯狗一样的气势扑到他屋里来了。姬突抬眼看了看,宫殿内外已全部戒严,刀剑的光影,耀眼眩目。于是认输,索性摊牌,问祭足,说吧,你要我怎么办?
祭足说,我请你离开都城。
突说,离开都城,我到哪里?
祭足说,别都栎邑,就是禹州。
突就到了禹州。祭足迅速派人去卫把忽接回来,平反昭雪,重新即位。这当儿,爱管一点闲事的几家诸侯就愤愤不平了,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问罪祭足。由于观点分歧,仗几乎没打就散伙了。宋国君主冯最是实际,没去攻郑,倒是派了足够的兵力,去守卫禹州保护姬突。
第二年,波澜不惊的,高渠弥犯了神经。
其实没谁要找他的事,是他自己成天价惶惶不安了。原因是寤生活着的时候,一直想任命他为上卿,忽不喜欢他,极力阻挠。寤生没听,还是任命了高渠弥为上卿。到了这时忽重新即位,高渠弥便总是觉得忽早早晚晚要对他下毒手。想来想去,越发不安,长达七十八天睡不着觉。于是在那年冬天,与忽外出狩猎,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一箭射死了忽。祭足大惊,便也无奈,他是一个现实的人。你看高渠弥正在暴烈的势头上挡不住,红了眼,你敢说个不字,他就会不计后果立马杀了你的。但现在怎么办?接突回来,祭足不同意,高渠弥也不同意。那就只好立子亹为郑君了。
就在这年七月,齐君齐襄公诸儿兴致所至,在首止就是河南睢县东会合诸侯,邀子亹赴会,高渠弥是丞相,必然随行。
子亹对祭足说,你也去。
祭足对子亹说,我不去,我病了,当然是装病。你也不能去。
子亹说,道理?
祭足说,你知道。
子亹说,你还是说那年我和齐君诸儿斗殴结下的私仇?
祭足说,好记性。
子亹说,那我也得去!
祭足说,道理?
子亹说,危险不是来自齐君,而是来自公子姬突。齐君诸儿是谁也惹不起的恶霸,我不去,会惹恼他,不定就率诸侯来攻打我,然后再去禹州接突复位,那我必死。不如我应邀前去,生死之间,倘有机缘,未必死。
子亹这话是对的,但他错就错在他到了首止后,没有及时向诸儿道歉。只这一点差错,诸儿就埋伏了军队杀了子亹。就像他那天宴请天下诸侯,于席间用小手指甲剔去塞在牙缝里的一根鱼刺一样,之后还朝地上唾了一口。
高渠弥算是走运,这个身经百战智慧老辣的人,竟逃脱了。回郑后与祭足商量,把在陈国的子亹的弟弟公子婴接回来,扶立为郑君,是为郑子。
十二年后,祭足去世。
十四年后,姬突劫持了郑国走红大夫甫瑕,问他是要活还是要死。要活,就帮助他复位;要死,那就很简单了。甫瑕说,要活。甫瑕回郑后,就杀了郑子和他的两个儿子。突复位。突这时一下想起了六年前他在都城南门看到两条蛇纠缠相斗,一条是城外的蛇,一条是城里的蛇,斗得难解难分,惨烈不忍睹。最后的结果是,城内的蛇终于败走,没爬多远,身体激烈地扭曲抽搐,向上一仰,僵死在了那里。
姬突想,现在我知道了,我就是那城外的蛇。于是,突对伯父原说,你老好啊,我被人撵走,在城外那么长时间,你都没想着迎我回来?
伯父说,没想。事君无二心,人臣之职也。说完拔剑自杀。
于是,突对甫瑕说,事君无二心,人臣之职也,你知道么?
甫瑕说,知道。对郑子的大德厚恩不去报答,这是我应得的下场。说完拔剑自杀。
对姬突,我说他一点好的是,他终于结束了郑国自寤生去世后长期以来的动乱局面。然而,这时气数将尽的郑国与寤生时气象万千的郑国,已是不能同日而语了。
寤生地下有知,一定叹息不止。
哦,一切仿佛都结束了,那么我这一次真地该去了,去继续我对我小小后的寻找。自从那天她悄然离开我之后,我的感觉里就觉得我小小的后,为我躲在一个小小的地方了。
那地方不远,却很隐秘,却很浪漫,充满无尽遐想。
我小小的后,调皮地像一朵小小的蓝色勿忘我花,略带忧伤在能看见我的地方,向我摇曳着她小小的爱情期待,并等着我,再来疼她。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2 13:2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2 20: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欣赏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3: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谢谢蓝蓝‘大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6 23: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真相——谁在历史中撒谎



那个柔肠百结、天生情种的平子,义无反顾踏上了他浪迹天涯的千古浪漫之旅,去在遥远的历史中,寻找他花朵一样的爱情和他花朵一样小小的后去了。而我在二千年前混来混去,已是心灰意冷一身疲惫,终于于公元二00八年八月,回到了我的信阳小城,继续我一个小小三流作家的低贱生活。
我发现,历史并没有给我精神和心理造成太大的影响,而我在社会上丢失了这么久,竟也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反正操我们这个职业的人,死了活了,都是无声无息的。不如一枚小石子儿,投到水里,还漾出几圈波光闪烁的涟漪。仅仅是其间有几个小弟兄找我喝酒没找到,胡乱估摸瞎猜一阵,最后一致断言说我准是躲在什么地方,制造文字垃圾或写作世界名著去了,也就不再找。原以为突然走了这么久,起码老婆孩子会担心,谁知他们也和我的那些小弟兄的胡乱估摸一样,并因为我的离去带来的家庭清静祥和而快乐无比。
这事儿不想也就长天白日地过去了,一细想,还是心中郁闷,耿耿不爽。于是极力想找人倾诉,怕憋在心里憋出毛病来。第一个想到莫子,拨他的手机,空号。才明白他人已经去了北京,洛阳的号,肯定注销了。
人常常很奇怪,越是无望,越是不肯放弃。接下来你都不知道我想了多少种可能的途径和方式,全中国地打听莫子的下落,终于无果。连我老婆这回不知怎么,也肯向我扭过她那张永远无动于衷的脸来,看着我整天悲情绝望心神不宁的样子,满脸的狐疑。我能猜出来她是在研究我这次丢失,是不是真的有了情况和艳遇。
我老婆是个极其理性化的女人,一般情况下她对我的态度原则是,只要我不是被她当场光屁股摁在床上,想干嘛干嘛。还说,就他,一身的穷酸样,还敢何不潇洒走一回?累死他!事实证明,这回她可是和平时不一样了,她竟偷偷翻看我的手机。
她一定是发现了什么问题。当她根据她的判断来处理这个问题时,态度理性而坚决,根本不和你绕圈子费口舌。把我叫去,让我拿出手机,翻到一个未接电话,让我当场打过去。我当然不知道她想干什么,就摁了那个号,里面响了几下。就在这个当儿,我一下就明白了她的罪恶目的。把拨的那个号又看了看,是外地的一个手机号,不熟悉,也不知道是哪一天的未接电话。正琢磨呢,对方接了。一听那声音,我就立即大喊,莫子——喊过之后我们就在电话里爹呀妈呀地亲热地乱叫。
我老婆听了听,一定是证实我的爹呀妈呀的不是男人惯用的那种伎俩,就一脸无动于衷地离开了。
莫子在电话里说是有好几个人拐弯抹角地告诉了他我在找他,以及我回信阳后的手机号。说他不知我已经回信阳了。说他回京后,还是经不起一帮老同学的劝说,回到了母校,从事老本行,受聘在历史学系带研究生。待遇自然很好,只是北京风沙大,受不了。冬天的时候你走在街上,那风就像有人在你后面,推着你的屁股走。说这几天,我不找他他也会想办法找我,以终结我在二千年前的历史错误。说我既然回来了,那就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别再自我感觉良好地,到处混来混去。说他回京后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来研究我,发现我把春秋前后那一百多年的历史,弄错得一塌糊涂。从一开始就错了。错得幼稚而又可笑。接着,他在电话里一下就指出了我的,好几个涉及到重大历史的错误和无数个常识性错误,按他说是“无知者的硬伤”。
无知,当然才无畏嘛。莫子说,在电话那头笑,能听出来是那种坏笑,转而又说,其实呢,这也并不好笑,很多时候,究竟是谁在历史中无意犯错,又究竟是谁在历史中故意说谎,换言之,什么才是历史的真相,这才是我们全部的无知、茫然和烦恼。这样说,有人肯定又要问了,所谓历史,有真相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8 14: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本帖最后由 平子1954 于 2009-11-8 14:32 编辑


公元前一0四六年的那个血色的黎明,周武王姬发彻夜难眠,独自伫立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于牧野大战中被焚毁的鹿台一侧,深深思考着他刚刚取而代之的周家王朝新生的政权,思考已经属于他的一统天下。

一侧那曾经壮观高大而又富丽堂皇的商纣王的鹿台被焚毁了,王宫的玉石门、黄金柱也坍塌成一地废墟,昨日可以行船走马的盛大的酒池、肉林溅满了失败者的脑浆和鲜血,而那个风情万种惊艳绝世的美人妲己,也幻影般消逝在萧萧战马隆隆兵车腾起的漫天烟尘中了。

于万千感慨中,周武王抬起脸来,举目四望,在他的眼前,历经五百年殷商王朝辽阔的故土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的殷商遗民,像一望无际的庄稼一样,繁茂地生长在四野八荒。他们眼睛里燃烧着国破家亡的耻辱和仇恨,他们的内心压抑着高山流水一样的情感和渴望;而在王朝的更远的地方,有着不屈历史强悍不死的东夷部族,遍布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及其东北,及其南蛮,及其荆楚,及其犬戎,无处不风声鹤唳,潜藏了对这个新生政权的疑虑、敌视、威胁和随时都有可能的颠覆。

那么,一个伟大的王者该如何君临天下,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强大的王朝呢?这是一道严峻的命题,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次关乎现实和未来的生死抉择。于是经过无数次激烈的论争和痛苦的思考,周武王一方面开始着手准备大肆营建洛阳成周东都,作为统治东部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一方面坚定不移地在政治体制上,全面推行周初大封建。

现在已是大周天子的周武王,先一步订立了“以商制商”之策,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商朝旧地,建立诸侯国家,以暂时笼络统治商王朝的旧奴隶主贵族;并在其管辖的范围内保有商朝太庙,祭祀商族先祖,延续祠祀香火,以消除他们的敌对情绪。转而警醒的周武王对武庚的分封又不放心了,便把商朝旧地再划分出两块来,一块封给弟弟姬鲜领导,建立了管国;一块交给另一个弟弟姬度管理,建立了蔡国。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派了他们对武庚监视居住,防止发生意外的叛乱。史称“三监”。

警醒的周武王还是不放心,于是在回到周朝都城镐京后,又把镐京周围及其以东至洛邑一带的广大地区划归自己直接管辖,即王畿;将王畿以外的大部国土分封给自己的直系亲族、功勋卓著的臣子、以及以往历史上的老牌异姓贵族。再封神农的后代在焦地(今河南陕县南),黄帝的后代在祝地(今山东长清东北),尧帝的后代在蓟地(今北京附近),舜帝的后代在陈地(今河南淮阳),大禹的后代在杞地(今山东诸城);另把开国功勋太公望姜尚封于营丘(今山东临淄),建立了齐国;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建立了鲁国。等等。这样,天下便划分出来一系列个大小国家,“授民授疆土”,形成辖区,即所谓的诸侯国。这些诸侯代替天子管理他力所不及的大部分国土。

诸侯国的版图均成正方形,即所谓的“方国”;其边长大小由天子划定,其爵位根据地位的尊卑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除此另封有附庸国。国土的大小也因爵位的高低而不同,环列在王畿的四周,拱卫王室,以蕃屏周。一旦遭到外敌入侵,诸侯便拿起武器率军前来支援,担当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周武王的周初大封建,其肇始之初的起因、设想和目的并不复杂,无非是针对当时天下的局势而制订的一种权宜之计、暂行策略,尚不能形成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而到了后来,分封制就完全改变了它最初的意义,变成了土地的分割与占有,名分的尊贵与象征。故周武王在世时,当时也只分封了几个诸侯国家。周成王继任后,周公旦当政,先后一下子分封了七十一个,其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到了西周末年,越分越多,以致愈演愈烈,天下大大小小诸侯国已是一百多个了。

这些诸侯国独立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袭,世卿世禄。诸侯也有权对他们的属下实行分封,有卿、大夫、士等,同时分封土地,形成辖区,史称“采邑”。采邑也有军队,再对属下实行分封,史称“食地”或“禄田”。这样就形成了西周的宗法制,在全国,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同宗的族长是大宗,同姓诸侯是小宗。在封国,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依此类推。同时对大宗和小宗的财产、权力和义务做出严格规定,不一而足。这就形成了社会的等级制度,据此制定礼乐刑罚,对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进行规定,如祭祀所用的乐舞,规定天子用八佾,即乐舞的行列为八行八列,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这些规定,既是贵族的行动准则,也从思想上建立巩固的等级特权和名分地位,使天下各自有序,九九归一。

显而易见,分封制最大的焦点、冲突、矛盾就是土地,于是地方诸侯在渐日强大起来后,瞳孔放大,野心膨胀,欲望就失去了控制和束缚。他们一方面开始逐步蚕食侵吞王畿之地,一方面是他们之间弱肉强食相互吞并。再就是铁器的使用,奴隶主贵族欣喜异常地发现了没有归属的大片的荒地和森林,几近疯狂地驱使大批奴隶开发利用,成为自己的私田,并进行交易买卖。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仅仅是理论上的了,以致在西周末年,就形成了王室越来越衰微,诸侯越来越强横的局面。厉王以前,已是有目共睹;厉王之时,愈演愈烈。这对中央政府来说,带来的不仅是权力削弱以及财政困难,更要紧的是社会秩序的破坏和王室王权的危机。

井田是周朝延续夏、商实行的土地国有制,“井”这个字,是这样: 。而“田”这个字,那时不是指农田,也不是指耕种,是田猎。农田的“田”在当时写作: 。即井田。所谓“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即边长一里的正方形田为一井,每井九百亩,交由八户农户耕作,每户可得田一百亩,共八百亩,余一百亩就是公田。公田由八家农户共同耕种,公田上的农活干完了,农户才允许去干自己私田的活。公田所得当然上交政府,私田所得全归农户。这样一种耕种方式又称“藉田”。“藉”,即借民力耕种之意。

还有一些概念,如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即九块方田叫一“井”。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成一个“井”字形。一井的面积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纳九百个劳动力;一万井是方百里,叫一“同”,可容纳九万个劳动力。田、里、成、同间,大小不同的灌溉渠道,叫遂、沟、洫、浍,称为“阡陌”;与渠道平行,有纵横的通行道,叫径、畛、途、道,称为“封疆”。贵族把最近最好的井田留给自己,叫“公田”。面积很大,也叫“大田”。郊区井田,分给同族平民耕种。因他们住在都城“国”里,叫“国人”。不交租税,但纳军赋服兵役,有受教育的权利,主要是军事训练和学习礼仪,故又称“武夫”或“士”。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的井田,分给庶人耕种,因其在野,故称“野人”,地位卑下,愚昧无知,也叫“鄙”、“氓”。等等。

这一土地耕种分配制度看似合情合理,又严格规范。但在实际运行中时间长了,问题就出现了。应该说,分封制度在西周初年,对完善王朝统治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敝端也就逐渐显露了出来,到了厉王时期,已完全暴露出了它的腐朽和落后。加之在厉王之前,天下纷争,群雄逐鹿,一代代周王们亲自领兵挂帅,四方平叛和征讨。诸侯们借机在战争中大发横财,抢占地盘,扩大领地,扩充军备,壮大实力。而频繁的战争却让中央财政勉力支撑,而且无以为继。大周朝,历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九世,到了厉王姬胡时期,一个伟大的王朝几乎被逼上绝路,当然也面临新旧博弈生死抉择。

这一切既与分封有关,但又不完全是分封的原因。于是周厉王姬胡经过反复思考和与朝中亲信们深入辩论计议商讨,决定顺应历史,进行一次全面的政治体制改革,掀起一场革固鼎新、兴利除弊向未来开拓进发的历史风暴。

周厉王知道,他是在预谋和策动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于是一上来就横刀立马,满脸决绝的表情,遂命荣夷公组织相关人员全面起草制定一部改革大典。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0 23:2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这是一个把握现实、瞩望未来的优秀的政治家断然的选择。周厉王和荣夷公们被一种激情所燃烧,被一种憧憬所鼓舞。他们每天都在一起热烈探讨改革的法典和大计,他们都认为这是周朝复兴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伟大机遇和变革,他们决定为此不惜付出热血和生命。
仿佛使命的催促,上天的呼唤,理想的感召,一部划时代的改革法典于西周末年横空出世,这就是那部《周官》,后人习惯称之为《周礼》。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周礼》开篇的这一段文字,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开宗明义。接下来的内容一共包括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仅《冬官》只存篇目,而无内文。莫子特别指出,有很多史家以为《冬官》一篇是在历史中佚失了,其实不然,而是厉王改革失败,当时就没来得及完成全书,故此缺失了最后一个篇章。
就完成的各章来看,这是一部详细记载周朝政府结构、官爵设置及其相应职能范围的典籍,内容丰富,体系完备。堪称管制礼法之荟萃,名物典章之全书。其中天官冢宰,称为治官,管理朝廷大政及宫中事项,有属官六十三;地官司徒,称为教官,管理土地方域及王畿内人民教养,有属官七十八;春官宗伯,称为礼官,管理宗教及文化,有属官七十;夏官司马,称为政官,管理军制、步骑、兵甲、交通及各方诸侯有关事项,有属官六十九;秋官司寇,称为刑官,管理刑狱、司法政务,兼掌礼宾等,有属官六十六;冬官司空,称为事官,管理工程建设兼及沟洫、土地、水利等,这一部分缺失,后人取《考工记》抵充,有属官三十。莫子特别指出,这部书原是先秦旧籍。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以为该书“乃周公致太平之迹”,遂被认为是周公的著作大行于世,实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周官》如此构制,以官制的职掌联系各种制度,其目的的彰显毋庸置疑,就是在于富国强兵,组织民户,广征贡赋,充实府库,为一个崛起的统一、富强、美好的大周王朝规划制度、秩序、理想、宗旨和蓝图。它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周代社会与传统教义对周朝奴隶制社会性质的框定有很大区别,它所构画的完全是一个早期的封建领主式的国家体系。因为它是一部改革大典,所以便显示出它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超前性。它不是已有的史实,而是为未来的构建;它不是现实,而是一个梦想。这也是后世的人们把它视为伪作的原因之一。再加之改革失败,使荣夷公和周厉王蒙羞受辱,历史就按照某些人的意志一错再错,乃至后来也无人敢于提及此书了。但不能忽略的是《国语》一书里,无意传达出遥远闪电一样的信息光芒,其中在记载周太子姬晋回忆周家历史时,称其为“厉始革典”。
仅仅四个字,但它包含了当时历史的广阔内容!
被历史蒙蔽的人们一律把厉王实行的“专利”政策改革说成是他贪利好财,真是无知到了愚蠢的程度。说一个贫穷的农人爱财,那是一种可能;说一个大周天子爱财,就是一种浅薄。不,应该是一种可耻。那么,所谓“专利”,不过是把原来传统公有的和后来被贵族开发占有的山川林泽收为国有,任何人若要使用此类公有国土、自然资源均需交纳税费。其目的完全是为了整顿国家秩序,加强中央财政。国富才能民安。“专利”其实在后来的许多朝代中简单到成为一项基本的国策。当然,“厉始革典”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它全面触及的首先是贵族们的利益,是那些心怀叵测的诸侯们的利益,所以一上来就受到了他们的强烈抵制,而“专利”仅仅是厉王改革的一个小小的动作。
因此,在周厉王三十七年,让他措手不及地就发生了第一次“国人暴动”。其实那不是一次“国人暴动”,而是以反对改革的诸侯公卿大夫以驱逐周王为目的的暴动。应该称为“诸侯暴动”更为准确。因为改革触及的首先是他们的利益。
《周礼》载,一个边长千里的强大诸侯国,将其土地分封公爵国,可一分为四;分封侯爵国,则可一分为六;分封伯爵国,则可一分十一;分封子爵国,则可一分二十五;分封男爵国,其土地将被分为一百个小国。然后天子在那里设立“牧”的官员,“牧”只对周王一人负责,——“牧”是夏代管理地方的行政长官,当时确有管理奴隶若牧放牲畜的寓意。由这些“牧”来管理四方诸侯,制定其职责,确定其贡赋。等等。这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向天下诸侯宣战!因为在诸侯看来,厉王的改革大典就是一部强权的政治、强盗的逻辑,每一条款都是一把磨得霍霍锋利的刀子,要从他们身上割取中央所需的精肉和肥膘来。而他忘了,这可是一个强龙压不倒地头蛇的年代,那么,一场诸侯参与的“国人暴动”迅速蔓延成燎原的大火。
司马迁在他小心的文字间,透露了这次暴动的性质:“公卿惧诛而祸作”。而公卿祸作的结果,流王于彘,召周行政。这里需要关注的是这其中有一个被历史忽略了的重要的人物的参与,他就是保卫王室的皇家卫队的首领共伯和。莫子对此特别指出,“共伯和”是一个共国、伯爵、名和的人。“召周行政”的说法是错误的,准确应是司马迁说的“共和行政”。但司马迁在理解上发生了根本性的错误,而且流毒甚广。他认为“共和行政”是由召穆公、周定公二位大臣代王行政,号曰共和。事实是“共和”就是保卫王室的皇家卫队的首领“共和伯干王位”。“干”即篡夺意。至于还有史书记载的“共和二伯行政”,即共、召、周三人共同代王行政,那便是许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共国,共工后裔,炎帝之后,属姜姓一族。共伯和在周厉王三年任司马之职,按《周官》载,司马之职当是周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那么这便有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如果他参与了“国人暴动”,他肯定就是推翻周厉王改革的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如果他没有参与,就必然会誓死捍卫周厉王;如果有司马率兵捍卫周厉王,那么谁能有胆量和力量敢贸然向天子进攻呢。无疑,周厉王被他最可信的最高军事首领共伯和出卖了。周厉王不知道,出卖他的,不排除还有召公和周公。
但这时令共伯和猝不及防的事情发生了。厉王逃走,召公和周公抢先把厉王的儿子姬靖控制在了自己的手中,并在所有诸侯都始料不及的时候,强行举行了登基大典,姬靖即天子位,是为周宣王。待共伯和得知,一切都为时已晚。
共伯和怒火中烧,愤懑不已,以他为主谋拼了身家性命发动的暴动,由于天子掌控在别人手里,他的所有努力,突然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天子在,国家就在;天子在谁的手里,国家就在谁的手里,政权就在谁的手里,天下就在谁的手里。于是,共和伯一不做、二不休,反过来开始了对公卿贵族的进攻,争夺天子。于是在“国人暴动”的第二年,即共和元年,就发生了有共伯和掌握的下层国民、公务员、服役者、以及军队官兵,即“邦人、正人、师氏人”参与的第二次“国人暴动”。这就有了后来召公将自己的儿子代天子姬靖被杀的故事发生。澄清了要害、事实和脉络,繁复的历史就不那么不可理解了。因此这也让我们看到,共伯和的决心里,不仅要驱赶走那些公卿贵族,独享暴动成果;还要直接杀死天子姬靖,不留后患。这里,未必没有取而代之的勃勃野心。而再一次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确在召公家搜捕并杀死了姬靖,但他杀死的却是一个被召公偷梁换柱的假的姬靖。这个假的姬靖,就是那个被暴动人群当场撕碎的召公的儿子。
这样一来,西安王畿几乎全部为共伯和所控制,召公和周公等一大帮公卿贵族护卫着天子就岌岌可危,于是秘密潜出西安,仓皇逃奔成周洛阳而去,先保住天子,图东山再起。
召公、周公这一大帮公卿贵族皆为姬姓一族,势力庞大,人心团聚,不久就在洛阳安定下来。这样,在当时虽是二分天下,共伯和与召伯虎二伯各自为政,但共伯和西安宗周姜姓天下显然没有对天下的号召力,尤其是在共伯和得知他上当受骗杀错了天子之后,从心理上和气势上已经服输了。故在十四年后姬靖长大成人,便与姬姓公卿贵族握手言和,在西安主动让位于姬靖,使自己也得以善终,死后封谥号为“睿圣武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22: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本帖最后由 平子1954 于 2009-11-13 22:36 编辑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那么中华文明之起源,就是我们一般所称的五千年么?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代史书能提供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即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八四一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缺失,已是难以求索考证了。但有人仅从湖南永州舜帝文化遗址发现,中国的稻作农业文化的历史就可以推前到一万年前。
其实,一万年能有多远呢,虽然不至于短暂得从春秋时代到洛阳歌厅只需六元钱的打的费就到了。但所有的历史也仿若昨天。所以春秋突兀而起的诸子百家成中国一大历史雄奇瑰丽景观,绝非偶然,可以肯定它之前,已历数千年抑或数万年历史人文的铺垫。
厉革始典,命荣夷公制《周官》,因其架构庞大,内容超前,体例完备,令后人顿生困惑与质疑,以为绝不可能;那么古老的青铜器之精美我们如何理解?三星堆奇异辉煌的器物我们如何理解?河南出土的八千年前的七孔骨笛如何理解?自女娲、伏羲始逐步完善的天文历法如何理解?甲骨文始汉字之象形、指示、会意、假借、形声、转注等所谓“六书”如此相当完备如何理解?《诗经》既可咏唱又可吟诵的诗篇韵律之美轮美奂如何理解?孔子的语言结构和表述方式,及其所论及的政治、社会、日常生活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呢?最近刚刚在浙江发现的五千年前的庞大良渚古城又怎么理解?那么,我们不妨广阔地想象揣度一下,中华文明是否从肇始起,就风光无限在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而就《周官》一书而言,的确堪称管制礼法之荟萃,名物典章之全书,以为其远远超出了那个时代的认识、观念、社会制度和性质,因此疑其为后世的学家之伪托之作。那么我们是否重新来温习一下箕子曾说过的一段话,便可与此比照,在西周末年出现《周官》这样的惊世之作一点也不奇怪。
曾记否,北中原猎猎大风,云水激扬,周武王率兵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兼周围方国部落,渡过黄河大举伐商。两军决战于距商都朝歌不足百里的牧野,结果,商纣王登鹿台自焚而死,历经六百余年的煌煌商朝自此灭亡。
战后稍事休整,周武王便去拜访商亡臣著名的箕子,向他请教治理天下安定百姓的常法伦理。箕子给了周武王一个翔实、缜密、完备的回答:

从前鲧堵塞洪水,把五行的次序打乱了,天帝震怒,不授予他治理国家的大法九种,常法伦理由此败坏。鲧处极刑,禹承续而兴起。上天便赐给他大法九种,常法伦理从此有序。这九种大法,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曰劝导用五福,训诫用六极。
五行:水、火、木、金、土。其物性,水滋润万物,向下走,呈现出咸味;火炎热旺盛,向上升,呈现出苦味;木则可曲可直,呈现出酸味;金能销熔变形,呈现出辛辣味;土可种植五谷,呈现出甜味。
五事:仪容、言语、观察、听闻、思维。仪容应严肃恭敬,言语应使人心悦诚服,观察要明澈透彻,听闻要明辨是非,思维要通达周密。仪容恭敬,心严肃;言语正确,国家就能治理;观察明澈,就能辨别真伪;听闻聪慧,就能分清是非,谋划得当;思维周全,处理事情就能通达。
八政:一是抓农业生产,二是抓财货流通,三是注重宗教事物和祭祀活动,四是设司空掌管土木营建,五是设司徒掌管教化教育,六是设司寇掌管社会治安,七是设礼宾官掌管诸侯朝见司仪,八是设军师掌管军事。
五纪:年、月、日、星辰、历法。
皇极:即最高的准则。君主应建立准则,集中五种幸福,布施给你的臣民,臣民才拥护君主制定的准则,君主也可以要求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凡属你的臣民,都不准结党营私;不结成私党,才会把君主建立的准则视为至高无上。凡臣民有谋略,有作为,有操守,你要牢牢记住,以备录用。有时即使与你的准则不协凋,但只要未达到犯罪程度,就要容忍他。假如有人诚恳谦恭地说“我喜欢你的原则”,你就应赐福与他。不要欺侮那些弱势群体,却畏惧豪强显贵的人。对有能力有作为的人,你要知人善任,国家便会昌盛。凡被任用的,都应赐其爵位享有俸禄。假如你不能使他们效力国家,这些人就要走上犯罪道路。对于那些不喜欢你建立的准则的人,你即使赏赐给他幸福,他们也结怨君主祸害百姓。不要偏颇,不要作恶,不要为非作歹,不要结党营私,应遵守先王的法则,遵循先王的正道,那么,君王的道路就会平坦而又宽广。所以说,君主建立的准则,臣子要广泛宣传,用它来训导百姓,是符合天意的。那么百姓按准则发表看法,君主采纳实施,以增加天子的功德荣耀。所以说,天子要像百姓的父母一样,来做天下拥戴的君王。
三德:正直、刚强、柔和。天下平安,要端正曲直;世道险恶,必峻法严刑;世道和顺,就亲善和睦。如对乱臣贼子,就必须强硬;对高明君子,就必须柔和。必须明确,只有国君有权授爵赐禄,只有国君有权决定刑罚,只有国君有权享有美食。臣子不能,如果越权,比给王室带来危害,给国家带来灾祸。臣子越权偏私邪僻,百姓就会犯上作乱。
解决疑难的方法:选择擅长卜筮的人,建立机构,叫他们卜筮。卜筮的征兆有的像下雨,有的像雨后初晴,有的像云气连绵,有的像雾气蒙蒙,有的兆相交错,有的正大光明,有的隐蔽晦暗,卦象总共七种。五种龟卜,两种筮占,如此推演变化解决疑难。任用这些卜筮之人,如果三个人占卜,就听从两个兆纹一样人的话。如果遇到重大疑难问题,你首先要独立思考,然后与卿士商量,与百姓商量,最后用占卜决断。如果你赞同,龟卜赞同,筮占赞同,卿士赞同,百姓赞同,这就叫大同。那么你一定强健安康,子孙大吉大利。你、龟卜、筮占赞同,卿士、百姓不赞同,这就吉利。卿士、龟卜、筮占赞同,你不赞同,百姓不赞同,这也吉利。百姓、龟卜、筮占赞同,你和卿士不赞同,这还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筮占、卿士、百姓不赞同,在境内办事吉利,在境外办事凶险。如果龟卜、筮占都与人的意见相违背,静守便能吉利,行动就有凶险。
各种征兆:下雨,天晴,暖和,寒冷,刮风,这五种自然气象都应按时发生;如果这五种自然气象具备,并按一定次序规律发生,各种植物就会繁茂旺盛。如果一种气象过多,或一种气象过缺,就要发生自然灾害了。关于美好的征兆:君王谦恭,天就按时下雨;君王清明,阳光就会充足;君王明智,温暖适时而来;君王智谋,寒冷就会适度;君王圣明,风就会顺应调和。关于凶恶的征兆:君王狂妄,雨水就会过多;君王僭越不轨,天就会大旱;君王贪图享乐,天就炎热;君王暴虐急躁,天就寒冷;君王昏昧不明,风就刮个不止;君王决策有失,影响一年,卿士管理有失,影响一月,官吏办事有失,影响一天。年、月、日、时令不变,庄稼丰收,政治修明,贤能的人就会得以重用,国家就会太平安康。反之亦然。百姓若天上星辰,有的喜好风,有的喜好雨。日月按规律运行,便产生了冬夏;月亮如果随星辰运行,那就风雨不定。
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有,三是康宁,四是德行美好,五是善终。
六种灾祸:一是夭折,二是多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丑陋,六是懦弱。

箕子这番话,条理而且现代,难道也是后人的杜撰?难道也属偶然么?如他所说,这些涉及天地人伦的法理准则在夏禹时期就有了。即使是汉代的伪托,起码也是对前人有根据的提炼、概括和总结。我们可以推想,厉王的改革大典《周官》与之相比,几乎一脉相承,我们有什么好奇怪的呢。秦汉前两千年我们先人的观念已经如此先进,而秦汉之后我们竟变得愚昧无知了呢。真是不可理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14 12:3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惠州市
热烈祝贺陈主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23: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热烈祝贺陈主席。
秋天的雨 发表于 2009-11-14 12:37

谢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7 23: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本帖最后由 平子1954 于 2009-11-17 23:56 编辑

周厉王改革失败,十四年后,召公、周公、共伯和握手言和,共同扶立姬静正式即天子位,是为周宣王。接着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宣王中兴”。如果历史还有一些公正的话,“宣王中兴”不排出是周厉王改革成效的一种延续。但厉王革典失败,发生诸侯内讧,国家积重难返,因此在宣王三十九年,千亩一战(今山西介休县南),周军败北,从此宣王一蹶不振,“宣王中兴”黯然结束。但请注意,千亩之战之后,宣王也曾进行了一次改革,恰恰就是遭到众多非议的“不藉千亩”和“太原料民”。请注意,“太原”非今山西省省会,本意乃广大高原之泛称。即把人都拉到一块平原空地上,登记人口。

我们知道周朝一直实行的井田制,一井九百亩,八户农户各得百亩私田,中间一百亩为公田,公田所得上交政府,私田所得全归农民。故又称“藉田”。“藉”,即借民力耕种之意。“不藉千亩”、“太原料民”,就是要取消早已落后于时代的“藉田制”,改以按人口收税。而这项意义同样重大的改革却被所有人都认为是千亩之败后宣王的权宜之计,甚或被认为是宣王为复仇千亩搞的一次不择手段的摊派集资,弄得历史和宣王都哭笑不得,无可奈何。周宣王为此百感交集,身心交瘁,无不暗淡地带着他的巨大遗憾,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姬宫涅即位,是为臭名昭著的周幽王。他的臭名昭著,一是任用虢石父之类奸佞;二是美人褒姒,红颜祸水,千金一笑,倾国倾城,以致“烽火戏诸侯”,命丧骊山。

后世诸多学者对此早已提出质疑,其中著名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直接指出:

史公言幽王宠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举烽,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为之数举烽。及犬戎之,举烽,诸侯救不至,遂杀幽王。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

据钱穆先生之说,我们便不难猜想,以周时诸侯所居之远近,即使举烽火,各家军队怎可能像约定好的日期同时到达;即使同时到达,他们也应该来救西安,怎么就一起跑到骊山去了呢?骊山在陕西临潼。诸侯们难道知道,幽王和褒姒在那里准备“戏”他们呢。

再,军队的调动、集结、粮备、行军,赶到西安或临潼,远的如在山西、河北的诸侯不说,最近的也需要半年数月。那么幽王和褒姒在烽火台就需要绷着脸在那里好几个月的等;而且还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周幽王一定事先知道,诸侯兵一到,褒姒肯定会历史性地对天下嫣然一笑;而在诸侯兵未到之前,那只好委屈褒姒无论如何都要先把那笑忍着了。

再,周朝有否烽火台暂且不说,即使是有,那烽火台的烽烟又如何能让百里、千里外的诸侯们看到。装备现代化的望远镜怕也是很难办到。这事情实在不值得我们来这般批驳分析,故钱先生毫不客气地戏称太史公这一记载,为“委巷小人之谈”。

骊山之变,其实是一场王位之争,当然也是一场诸侯间的利益之争。

郑、晋、秦、卫、缯以及犬戎积极响应申侯,不惜代价力助周平王宜臼夺回王位,这些一个个怀有猖狂野心处事精明的家伙,他们都是反复思考过了的,如果夺权成功,他们既可受封,借机扩张势力范围;又能迅速提升政治地位和在天下的影响力,可谓一箭双雕。这时除了幽王和他的幕僚亲信要坚决拥立褒姒之子伯服为未来的周王外,另外还有一股政治势力,那就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侯所杀。”莫子在这里特别指出,鲁侯、许文公只在申帮助了申侯立平王,而未参与骊山之战。携,在西安附近,幽王子余臣为王,死后无谥号,史称携王。

这很值得我们关注。因为这正可证明,幽王也好,申侯也好,还有西虢国的虢公翰,都是为了争夺天子王位这一个目的。以致骊山之变后,周平王王成周洛阳,西虢国扶立幽王子余臣王宗周西安。这种“二王并立”的局面持续长达二十一年。这样,平王东迁就绝非如人们对历史的揣度,以为是西安宫室遭到破坏,并为避开犬戎,云云。犬戎与申侯历史渊源千丝万缕,申侯能调集犬戎的军队,兵谏天子,可见他们之间有说不清的利益和利害关系。那么可以说,申侯让他们走,他们就得走。他们是同族,也是同谋,怎能是申侯招来各路诸侯才把犬戎赶走。那么只有一个可能,骊山之变后,申侯在与犬戎利益分配上,平王东迁成周洛阳,而宗周西安为犬戎所有。

当然还有一些历史的细节是否被我们所忽略。

先说郑桓公,好端端的竟把郑国一下迁到了中原腹地,因为那时他可能已经知道了申侯即将联合诸侯国并和犬戎达成协议,为争夺天子王位,发兵进攻西安。局势非常紧张。在这个时候他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东迁郑国以自保;二是加入到申侯、平王集团。这其中幽王也正待发兵讨伐申侯,而申侯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为强,立即起兵,杀入西安。郑桓公在混战中或被周兵所杀,或被不知情的犬戎所错杀。那么进一步猜测,申侯去西北犬戎部族路过西安的时候,极有可能私下里拜访了郑桓公,并达成秘密的口头协议。另,那时伯服已被幽王立为丰王,而宜臼也在申国立为天王。申侯与幽王的对峙已公开化了。二王鼎立,天下诸侯必须根据各自利益做出选择。

如果把郑桓公划为周平王集团,那么申侯把女儿嫁给其子郑武公,结成联姻,组成铁的平王集团联盟,以及后来郑庄公对周平王的不屑态度,都可以找到合理的推测根据了。否则,你就是借给郑庄公一百个胆,他也不会那样肆无忌惮。可以想知,那个郑庄公对周天王必是常常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哼,不是我们郑国,能有你小子威风的今天!

关于褒姒和伯服,《史记》载,厉王末年,宫女怀孕,宣王三十九年千亩之战即公元前七八九年才生褒姒,一孕怀了五十一年,这肯定不是史实了;那么正常生育,幽王三年才见到褒姒,后生了伯服,那么幽王见到的褒姒起码五十四岁了;即便不是五十四岁,那么在秦襄公元年,即幽王五年,秦襄公嫁妹缪嬴给丰王伯服。伯服那时最大一二岁,如何封为丰王,又如何娶秦襄公之妹为妻。

由此推断,褒姒与申后年龄应该差不多,从伯服的“伯”子推断,伯服有可能是长子,而宜臼肯定不是。但在幽王即位之前历史上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或事件,不得而知;相信一定有一些不确定的偶然的政治因素,使宜臼代替了长子伯服的位置。而到了幽王即位,相信又有一些不确定的偶然的政治因素,幽王又使伯服取代宜臼,重新回到了他太子的位置上。宜臼被废,母亲也失去国家第一夫人的地位,即安排宜臼逃往申国在外祖父那里寻求政治避难,以图东山再起。外祖父申侯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力,威慑天下。

那么再来分析,当年宣王战千亩姜戎,就是战西北的申氏旧族。失败后,宣王无奈与申伯达成和解协议,一是加强周朝西安与戎族间的友好双边关系,签订停战条约;二是重重封赏申伯于南阳谢地,并在那里建立新的申国,代表大周王朝领导并管理南方方国。

周宣王先命召公去南阳谢地为申伯营建浩大的申国新都,再亲临西北眉县申国,隆重为申伯去南方赴任进行送行。尹吉甫作《菘高》一诗咏唱赞美。如此这般,就不难推断那协议在后来是否又增加了一个条款,就是申伯要宣王其子姬宫涅立申女为后,申后子宜臼将来立为太子。其实在当时这也就是个并未付诸实施的协议,一切都等到姬宫涅即位后正式履行。所以,姬宫涅即位时,宜臼和伯服都还不是太子。那么一直到了他即位三年时,经过反复考虑和选择,姬宫涅才决定立伯服为太子,褒姒为王后。这样,申伯——这已是信阳的申伯了,就觉得幽王篡改了当年父亲与宣王的协定,同时随着协定的被篡改,申伯的梦想也化为一片泡影。

幽王知道这件事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激怒岳父申伯还是小事,他怕被激怒的申伯还会利用他在天下的霸道和威望,逼迫他收回成命。幽王就聪明地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为了让申伯死了他重新改立的心,他在立伯服为太子的同时,直接又封了伯服为丰王。申伯立即抓住了他的这个致命的错误,在幽王八年宜臼逃往申国时,立即立宜臼为王,为区别于伯服的丰王,称天王。意思是,最大的王,真正的王!自此,历史上也因之才有了“天王”一说。

破坏朝纲,犯上作乱,罪莫大焉!连申伯自己也明白,他在冒天下之大不韪,篡夺大周王朝的权力。他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么双方接下来的一场流血的较量在所难免。申伯开始为抵御幽王讨伐和进攻西安做准备,以致后来错上加错,联合犬戎兵进西安,杀周幽王于骊山脚下,天下大乱。尽管申伯在这场权力的争夺中终于胜出,但他扶立的周平王宜臼王朝,还是在人心里被打上了伪政权的烙印;尽管胜者为王败为寇,但他为此,永远也脱不掉他“弑君”、“篡权”的历史罪名了。

我们也许不那么关心究竟谁为周朝天王,谁来把持朝政,但把迁都洛阳的周平王,理解为历史上的有着复杂背景的伪政权,你就完全理解了东周时期为什么大家不把周天王放在眼里,以致王室渐趋衰微,诸侯日益强大,天下混乱无序,血流成河,尸骨如山,烽火硝烟里,先后横空出世突兀峥嵘巍然崛起了春秋五霸。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18 09: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欣赏学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3:46: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本帖最后由 平子1954 于 2009-11-24 13:48 编辑


平王伪政权在成周洛阳建立后,固然以申侯组织的诸侯集团为支撑,但与之对峙的有西方的携王政权和占据西安的犬戎部族,在东方更有齐、鲁、宋、卫等不服新政权统治的诸侯集团。只不过当时东、西两方的集团,尚不具备与平王集团抗衡的实力,也没形成联盟。这让平王伪政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了政权的稳定和天下的和平。所以其间先有该集团中的郑国灭东虢、郐、胡等国,崛起为新兴强邦,示威于东方诸侯;再有北方晋国消灭西方携王政权,彻底肃清了西周残余势力;又有秦人在册封诸侯后举国西征犬戎,一路高奏凯歌。天下暂时平定了下来,但很快,平王集团自己内部出现了问题。晋国内部争权夺位,展开了长达六十年的相互攻伐;南方楚国迅速崛起,已危及“江汉诸姬”;秦远在西方征战犬戎,拓疆开土,不日也欲东进。大势所趋,平王集团即将走向动荡、分化和解体。

这时,春秋初年一个伟大的风云人物郑庄公,光华四射地亮相于历史的舞台。

郑庄公顺利登上郑君君位,当时十四岁;二十二年后,克其弟段叔于鄢陵。严格考究起来,这二十二年,叔段厉兵秣马欲取郑国,郑庄公也暗下一步步实施着剿灭叔段的周密计划。结果证明了这一点。有人甚至怀疑二十二年后,条件与时机全部成熟,郑庄公主动发起了向叔段的全面进攻,并一举拿下了叔段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京城。还有人怀疑郑庄公怎会如此轻易地攻下叔段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京城,不是郑庄公兵力强大,也不是什么所谓的突然偷袭,而是在这个时候,“庄公发兵伐段,段走”,即叔段理智分析明智决断主动出走了,避免了兄弟间的一场血腥的屠戮。但“为君讳”的史家歪曲了这段事实,让叔段就那样在历史上背负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罪名,郑庄公反倒成了正义仁人的化身。叔段逃亡共地,没有死,顽强生存了下来,并把那里同样治理得很好。叔段死后谥号“共”,称共叔,“共”同“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贵义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由此再联系《诗经·郑风》中有关叔段的诗篇,都是对他的夸耀和赞美,那许多的怀疑应该是成立的。

郑庄公平息了内患之后,雄壮地转过身来,放眼天下,东方诸侯以宋、卫为代表已刀光剑影,逼近眼前。卫国公子州吁杀死兄长卫桓公自立为君后,立即联合宋、陈、蔡共同伐郑。虽然战事草草结束,但它传达给世界一个信息,那就是东方诸侯集团,开始表达他们对东周伪王朝的蔑视和不满,并开始蠢蠢欲动了。

郑庄公这时先分析了平王集团的现实状况,唏嘘感叹一番,便把目光转向东方齐、鲁两个大国。于是展开外交会盟攻势,欲实行结齐、鲁,扼宋、卫的策略。重要的有公元前七二0年冬,郑庄公与齐僖公的石门之会,后又施伎俩,拆散卫、宋、陈、蔡联盟。同时使出强硬的一手,趁州吁死,强力伐卫;又假天子之名联合齐、鲁讨伐宋国,一举攻占宋国两城。撤兵时,郑庄公断定宋会反扑报复,便做了充分的战术准备。待宋联合卫、蔡兵前来,并迅速攻下郑的属国戴国。郑庄公就选择了这个时机,令全部郑军精锐对宋、卫、蔡联军实行了包围,只血战一日,将联军悉数全歼。

至此,郑庄公就初步架构起了他称霸中原的梦想大业。

之后,意外发生的周郑交质、交恶、交战,既表现了周王朝对郑庄公这个大奸大雄的忍无可忍,也反映了郑庄公野心的极度膨胀和不可一世。尤其到了周桓王时期,周、郑两家的矛盾已发展到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地步,终于发生了繻葛之战,大夫祝聘那历史性的一箭,毫不迟疑且意义非凡地射中了大周天子的左肩!

之后,春秋时代先后出现的天下霸主有齐桓公姜小白、秦穆公嬴任好、宋襄公子兹甫、晋文公姬重耳、楚庄王芈旅、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郑庄公始终没有忝列其中,有点不公平,一般想,他应该是春秋初年第一霸主。这其中的原因是,春秋的“霸”不同于后世人对“霸”的理解,那时它是个褒义词,代表了天下的正义。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惟军事实力,更看你在诸侯中有没有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还有个前提,就是看你是否尊天王、顺天意、守周礼、服天下。按照这个标准,郑庄公就当选不上,在当时天下诸侯和世人的眼睛里,郑庄公有“威”而无“望”,以至终究不能在历史上“称霸”,真是对不起他了。

不可忽略的是,周天子的王朝日渐衰微,给南方的楚国提供了卧薪尝胆,筚路蓝缕,睡狮猛醒,一鸣惊人的时间和机会。公元前七四一年,楚君蚡冒去世,其弟熊通杀死蚡冒子而代立。正是这位果敢勇猛的熊通,带领坚忍不拔的伟大楚人,走向了楚国文明的强盛和勃兴。

那么楚人要雄心勃勃向中原挺进,首先就要冲破周王朝设置在淮河与长江间的坚固的封锁线,于是他们披坚执锐大张旗鼓开始向“汉阳诸姬”发动了强大的战争攻势。经十数年的浴血奋战,先后灭申、吕、曾、邓、应、息、道、随、唐、厉、贰、轸、郧、江、黄、弦、绞、蓼等国。其中在繻葛之战次年,熊通率军攻打汉东诸国之首的随国,欲以逼降的方式,拿下“汉阳诸姬”的半壁江山。

随国想,我乃大周王朝天子诸侯,你小小楚蛮,竟敢犯上作乱,便派人对熊通大加责问。熊通笑声震天,铿锵作答,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随侯一听,心便怯了,即刻使人去洛阳请周王尊楚为王。周王也低估了楚人的实力,当即拒绝。熊通黑熊一般愤然怒吼,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早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今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于是熊通自立为王,为楚国第一王——楚武王。随势如破竹,一路北上,其中信阳的固始蓼国、息县息国、潢川黄国、光山弦国、浉河区的申国自然也在其中,痛遭楚人的铁蹄践踏,生灵涂炭,终于亡国。

其实楚与申、郑、邓、随间有着复杂微妙的关系,郑庄公攻伐宋、卫,制服陈、蔡,击败犬戎,蔑视天子,已成中原霸主;而楚武王向北推进,节节胜利,俨然已成南方统领。淮汉间的争夺角逐,实际上是郑、楚南北两大势力集团的对决。

极有意思的是,郑庄公和楚武王两人既是对手,又是连襟。郑庄公曾派大夫祭足迎娶老邓侯之女为妻,楚武王的夫人恰是小邓侯的妹妹邓曼。连接在他们中间的无疑就是邓国了,而邓国是申国信阳的南大门,申国信阳是中原的南大门,素有“扼两淮而控江汉,襟荆楚而屏中原”之称。公元前七一0年,蔡侯、郑庄公前往邓国,共谋御楚;公元前七0五年春,谷侯、邓侯朝郑,寻求援助,抵御楚国侵伐。等等。但这一切都是没用的,坚忍不拔的楚人,这时已经羽翼丰满,豪情满怀,豪气冲天;在向中原的进军中,势如破竹,势不可当。转眼间,楚王挥舞的青铜长剑,锋芒所向,直指申国。

进攻申国,进逼中原,以观中国之政,但伐申在路线的选择上颇费思量。汉东诸国大多虽然已经臣服,但道路并不通畅;最为重要的是楚北申南有群山阻碍和“三关”之险。那么最后的选择我们都知道了,就是公元前六八八年,“楚文王二年伐申,过邓。”楚文王为楚武王子,是邓侯的外甥。过邓时,邓侯设宴款待,有人向邓侯提议将文王杀掉,邓侯过于心慈手软了,终于没有答应。邓侯的一次犹豫,邓国就为楚人打开了向中原长驱直入的栅栏和门户!

是年,楚军借道邓国北上伐申,大军从西申南阳入,溯唐河东上,攻取桐柏淮源地区,再借水陆交通之便,继续挥师东进,打通向信阳东申国间的要冲花蕊店,即信阳与桐柏的交界处,沿淮而下,占据申阳台,攻下宜臼当年的太子城。前后历时数月,楚军控制了“长淮古渡”两岸大片区域,选择了淮河岸东的青山绿水间,构筑宏大的“城阳”城,驻扎重兵,建立楚国根据地。而战败的申国的官员子民四散纷逃,流离失所,向南退居“三关”之内,以求自保。下一年,楚文王回过头来就讨伐邓国。公元前六八四年,伐蔡国,俘蔡侯;同年,伐息国,掳息夫人;公元前六八0年,楚军再次攻打蔡国;公元前六七八年,灭邓国,攻入郑国;公元前六七六年,楚“与巴人伐申”,彻底灭除申国余部。

之后申国、申侯尚存,但已是名存实亡,屈辱地过着傀儡的生活。而申国的妇孺百姓南北迁徙,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历经磨难,渐渐消失在历史苍茫的烟尘中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6 16:0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蔡国和地属信阳的息国的被灭。

蔡国蔡侯和息国息侯都娶了陈国陈侯之女为妻,是一对绝色姐妹花。蔡夫人是陈侯的长女,息夫人是陈侯的次女;蔡侯与息侯,两人是连襟,两国是友好。问题是息侯夫人生得太美了,肤色粉嫩,面若桃花,与文姜、夏姬、西施并列春秋四大美女,史称桃花夫人。有一年她回陈国探亲,途经蔡国看望姐姐;在姐姐为妹妹接风的家宴上,蔡侯这个色狼,见了小姨子这绝世美色,便把持不住了,两眼发直,垂涎三尺,淫心顿起,厚着脸皮当场对息夫人动手动脚,猥亵调戏。息夫人盛怒之下,拂袖而去,回去后就向自己的丈夫哭诉。息侯本来就是小肚鸡肠之人,听后便怒气顿生,郁于心中,左思右想,排遣不开,私下里决意要对蔡侯实施报复。

息侯所谓的报复,其手段太过卑鄙了。他既没有率军队直接讨伐蔡国,也没有进行外交上的努力和交涉,譬如对蔡侯训斥、责罚、索赔等等。息侯竟派人去了楚国,密告楚王曰:“蔡恃中国,不肯纳款。若楚兵加我,我因救于蔡,蔡君勇而往,必亲来相救。我国与楚合兵攻之,献舞(蔡侯)可虏也。即掳献舞,不患蔡不朝贡矣。”这个秘策,正中楚文王下怀,立即起兵伐息。息侯佯装向蔡求救;蔡侯好色是好色,姊妹弟兄有急,他还是要义无反顾拔刀相助的。但不知是计,领兵到息后,就被楚军包围;急奔息城,大门紧闭,调头便逃,楚军紧追。至莘野,蔡侯被楚军活活生擒。

楚文王回去后,欲杀蔡侯以飨太庙。这是历史上就站出了一个叫鬻拳的人,他是楚文王手下一个的忠耿大臣。鬻拳谏曰:“王方有事于中原,若杀蔡侯,他国皆惧矣!不如释之,而为盟友。”

文王不听,仍坚持烹杀蔡侯。鬻拳彼时一急,便顾不得君臣礼节,怒不可遏一步冲到楚文王座前,左手拉住楚文王袍袖,右手拔出佩剑厉声道:“臣当与王俱死,不忍见王之失诸侯也!”

文王大惊,连连说:“孤从汝!孤从汝!”下令赦了蔡侯。

鬻拳跪了下来,对文王说:“大王幸听臣言,乃楚国之福,然臣而劫君,罪当万死,请伏斧钺。”

文王曰:“卿忠心贯日月,孤不罪汝!”

鬻拳曰:“大王虽赦臣,然臣何敢自赦!”说完,倏然拔出剑来,向自己腿部砍去,一足应声而断。大呼,“人臣有无礼于君者当视此!”

但后来事情的发展让鬻拳那一足断得毫无意义。文王果然也放了蔡侯,蔡侯却反过来生了报复息侯之心。在与文王辞行的席间,心怀叵测地向文王大加渲染息夫人的美貌,撩拨得文王最后万般感叹,痛下决心,不得息夫人,死不瞑目!接着就出动三军,挟持了息侯,将息夫人带回楚国,据为己有。之后,息侯被安置在汝水,封其食十家之邑,使守息祀,终郁郁而死,息国灭亡。息夫人终日以泪洗面,怀念故国和夫君,被逼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但三年不语,最终自尽而死。

息夫人引得历朝历代的诗人为之叹息扼腕,写下无数诗章,著名的当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袭人之口引用的清人诗句:

千古艰难维一死,

伤心岂独息夫人!


申、息两地南倚关山,北接中原,东连淮夷,先后被楚所灭之后,便成了楚国北疆的坚固防线,成了逐鹿中原的战略要塞。申国和息国的后人逐渐成为强大楚国的兵民,南北征战前赴后继中,诞生了一支战无不胜风靡春秋、战国时代的著名的“申、息之师”。同时楚文化也深深渗透了江淮间的每一寸土地,绵延生长着楚国的精神,无尽浪漫着楚国的风韵。

那么历史究竟是什么?

张爱玲说,历史是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雪莱说,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上的回旋诗歌。

阿克顿说,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詹姆斯·乔伊斯说:历史是我正努力从中醒来的一场噩梦。

黑格尔说,历史是隐藏的一种力量。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说,历史是生命绚烂……

莫子说到这,声音断了,接着就是一阵短促关机的音乐。我一看,手机没电了。赶紧换电池,再给莫子打过去,里面却是电脑语音提示,说该手机欠费停机。立即大呼,我的天呀,这个电话我打了多久啊,昨天我才去电信局充了五百块钱的话费,给莫子这一个电话就打完了。五百块啊,心疼死我了。

唉,你心疼也好,你骂莫子祖宗八代也好,五百块钱没了。

转瞬即成过去,而那就是历史。


2006年9月初稿


2008年8月改定于信阳



(全文完·谢大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1-27 0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平子老师的小说是一种探索,赞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商城县论坛 ( 豫ICP备1903966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2402000165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hwxwb@126.com 举报电话:037161530168

GMT+8, 2024-4-20 01:02 , Processed in 0.378072 second(s), 2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