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在商城|商城县论坛——河南省商城县人的网络家园(商城县门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68624|回复: 3

迁徙江苏句容的河南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7-8-29 08:5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6-10-25 14: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江苏句容南乡有不少河南人,他们操河南口音,行河南风俗,或与当地人杂居,或自成村落,不少方面都与当地人迥异。

    据记载,19世纪中期到本世纪初,苏南地区陆续迁入大批外地移民,这批移民的主体是河南人。他们大多来自河南东南部的光山、罗山、商城等地。光山等地旧时属光州,是灾荒频繁的地区,按当地人的说法是十年九灾,非旱即涝。为了生存,大批河南人辗转流离,其路线由北向南(近代河南人移民的基本规律是北部北移,南部南移)。当然,河南人南迁的地区并非只有苏南,也并不是只发生在19世纪以后。据史料载,早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南方一些地区就开始控制流动人口了。例如浙江、安徽曾多次对已有“棚民”进行整顿,“不允许外省棚民再行迁入”,可见当时南方已是移民“成灾”了。在句容民间,记者听到一些传说,一些人也自称河南人。但是,他们住在河南人的集聚点,在与河南人交往时讲河南话,而在家却讲当地话。如果他们真是河南人,那么极有可能是19世纪以前的移民潮中移来的,而在苏南的数量一定不多。

    自清咸丰三年(1853年)起,河南人向苏南大移动拉开了序幕。这其间,河南大部多次发生旱涝相间的特大自然灾害,田野颗粒不收,人们以树叶草皮裹腹,随之近乎草尽树绝。求生的本能迫使他们以“一副箩担”离家出走。他们也跟以往河南人一样, 出门向南,漫无目的地流浪漂泊。

    就在河南人辗转流离之时,苏南地区也在发生空前的劫难。太平天国和清军的拉锯战,使得当地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以句容为例,据清光绪年续纂《句容县志》记载:“自咸丰十年兵燹后,县之南乡户口凋零,不及平时十之二三,田地山场大半荒弃。”这种情况给了南下的河南人一个安身的机会,“光绪十四年,荆豫客民来开辟殆尽。”可见,当时这“山场大半”的占据者均为移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苏南不少地方,有一些所谓湖北人和湖南人实际上是河南人。一则这些河南人的口音基本上属于“楚语”,听起来像湖北人;再则当地人“湖”“河”不分,一些人又道听途说误把河南人当作湖南人了。当然,苏南地区还是有一些湖南人的,他们主要是当年遣散的湘军的后代,只是人数不多,且居住点分散,语言文化等均已被河南人(或当地人)同化,今已无法辨别了。河南人移入苏南也经历了艰难的过程。移民之初,尽管当时大片土地荒芜,但当地人并不让分毫,因此当时土客之间矛盾极其尖锐,械斗时有发生,以至于官府出面干预,公开驱逐。但经过河南客民无数次的争夺,最终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河南人在句容的分布


    河南人在句容的分布主要分三个类型。一是掺杂型。一些河南人来句容后跟当地人或其他移民杂居,但仍保留一些河南风俗等,还可以表明是河南人。例如句容磨盘乡的俞巷就是一个河南、湖北、广西、湖南、山东以及苏北等地移民杂处的移民点。二是孤岛型。一些河南人居住得相对集中,他们周围是本地人或其他移民,犹如大海中的一个岛屿。岛有大有小,移民岛也是如此。例如句容的磨盘、袁巷两乡就是一个较大的河南移民岛,这里的河南人有3万多;而邻近的丹阳埤城的白龙寺、东白龙寺两村则相对较小,目前河南人有800多人。三是群岛型。一个个彼此可以互相联系的移民岛就构成了移民群岛。句容的磨盘、袁巷就可以总称为河南移民群岛。

    经过有关人士长时间的考证,句容的河南人分布情况为:原磨盘乡约16000人、原袁巷乡约15000人、原天王镇约8000人、原茅西乡约4000人、原茅山乡约3500人、原春城乡约12000人、原二圣乡万岗、长里岗约800人、后白镇李家桥约800人、延福约600人、原东昌乡高仑约600人、原葛村乡虬山约700人、刘巷约500人、百里约700人、孙庄约800人、东岗约800人、西庄约700人、西地约700人。另外,邻近的丹徒上党镇谌家边约1000人,丹阳市埤城镇白龙寺约400人、东白龙约400人,镇江的韦岗镇约1100人。


    句容河南人的习俗


    尽管河南人到苏南已100多年,但由于他们居住得相对集中,加之他们为抵御当地人的排斥而增加内聚力,在文化方面至今仍保留着不少自己的特点。

    对于河南人来说,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保留最为完整。在各个方言岛内部,几乎无一例外地保留着河南话。它无疑成为辨别河南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在大一点的岛内,河南人说河南话,当地人也说河南话,以句容磨盘、袁巷两个乡为例。在这两个乡里,河南话是它们的共同语言(在乡级大会上也如此)。当地人除了在自己家里说当地话之外,均讲河南话,可见河南话影响之深。即使是文化教育部门——例如学校,人们也几乎清一色地使用河南话。

    地名也是河南方言岛的一种文化标记。由于河南人初到苏南时多以棚子为居所,以后就留下了一大批以棚子命名的村子。在句容市磨盘乡,有16个以“X棚”为名的村子(例如胡棚、王棚),均是河南人的居住点。句容市天王、袁巷、磨盘等乡共有142个以“棚”或“X家棚子”命名的村子,均为移民,其中绝大多数是河南人。此外,地名为“X边”或“X家边”的村子亦多是河南移民,因为他们当初到这里是大多居住在边远或交界地带。1949年以后,中国农村经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河南人的居住点的名称也有所变动,但在总体上还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

    河南人认为他们跟当地人存在着心理上的差异。他们确实具有北方人的性格:豪爽、直率、淳朴、热情、诚恳。他们把自己的一些风俗习惯看成是豪爽的标志。例如,他们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招待客人:每一道菜都要上两份;喝酒要“双一下”(连喝两杯,以示真诚)。有的地方还有“扣饭”的习俗(当客人吃完饭时,突然再扣一碗饭在客人碗中,以让客人饱餐)。一些年长的老人告诉我,河南人最初和当地人合不来,双方不能通婚,也互不来往。他们称当地人“蛮子”,当地人则称他们为“河南佬”或“河南侉子”。后来,他们逐步开始通婚,关系也日渐融洽。

    河南人确实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河南人所保留的各种风俗习惯,尽管不同居住点的河南人保留的程度不同。例如,他们的亲属称谓、他们的婚丧礼俗、他们的年节庆祝方式等等,这些也可以作为他们的文化标记。不过这些大都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例如,河南人过年不仅过正月初一,过正月十五,而且还把正月十五作为大年。河南人的坟(他们称为老坟)也跟当地人不同。他们的坟大多都是长的,且是一头大,一头小。如果一个村子附近有这样的坟,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村子有河南人。又比如,河南人贴春联时件数比当地人多。当地人一般只在门上贴两个对称的长条,而河南人则把长条贴在门框上。除此以外,还要在门上贴门神(或长方形对联),门框的上方还要加一横批,横批的内容多是画龙点睛之笔。在同一个村子里,我们可以据此很容易地把当地人的住家和河南人的住家区别开来。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山区交通条件的改善,居住在封闭棚户山村的河南人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许多人通过网络、电话找到了自己的“根”,河南、句容两地家族的谱也续上了。原磨盘乡一位姓叶的老人,他的爷爷单身来到句容,几代人一直感到孤单,通过电话他们找到了在河南的老家,了了自己的寻根梦。现在逢年过节,他都要和远在河南的叔伯兄弟们打打电话,相互了解一下各自的生活。

    现在生活在句容南乡的河南人后代的生活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居住的方山、磨盘山、瓦屋山由于自然风光旖旎,生态保持完好,不仅被列为了省级有机农业圈的范围,还被辟为风景区进行开发。他们种植的有机农产品不仅产量比原来高出了数倍,还不用出门销售,游客上门前来采摘,成了旅游的一个项目。许多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利用自己的土地建起了采摘园,利用自己的住房办起了“农家乐”。原袁巷乡的祝行礼在瓦屋山风景区内承包了300多亩山地,种植了板栗、桃、枣等果品,还办起“农家乐”餐馆,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光,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天王农林、马埂等地的河南人还喜欢种植黄心、红心山芋,每年冬天,他们都带着自己自制的火炉到城市里烤出香喷喷的山芋。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7-8-29 08:5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5 14: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江苏南部不少地方河南人,其实主要来自罗山、光山、商城。

    看了一些介绍江苏南部的来自商城、光山、罗山一带移民的情况,感觉风俗习惯就是商城西南部吴河、冯店、余集一带的风俗。招待客人风俗规矩、大年三十中午过年、正月十五比过大年还热闹、把“什么”说成为“么斯”、堂屋贴“祖宗昭穆神位”、坟墓一头大一头小……等。当然,光山南部、新县人也这么个风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1-10-7 10:46
  • 签到天数: 1607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6-10-25 14: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应该是的,不过我们商城人本来就是从江西南昌迁移来的,如果时间段错开也不是没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7-8-29 08:55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6 11: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转载的这篇文章实际上有不准确的地方。

    据网络上转载的史料,太平天国以后,苏南、浙江北部人口锐减,很多田地荒芜,豫南的商城、光山、罗山等地也是水稻种植区,气候同苏南、浙北一带,政府于是在豫南的商城、光山、罗山等地张榜贴告示,招募无地少地的人去苏南、浙北居住。也就是说,商城、光山、罗山人迁往苏南、浙北,大部分是政府组织的,少部分是自发去的。该文把清朝末年所有迁往苏南、浙北的人都说成逃荒去的,是不准确的,自发流浪去的是少数,大部分是政府组织去的。

    江西人迁往商城,绝大部分也是政府组织的,少数人是自发过来的。

    奇怪的是,苏南、浙北的罗山人、光山人在网络上认祖的多,而很少有商城认祖的,这可能与罗山、光山人外向喜欢团体活动交际,而商城人则内向不喜欢聚会交际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商城县论坛 ( 豫ICP备1903966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2402000165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hwxwb@126.com 举报电话:037161530168

    GMT+8, 2024-4-25 14:28 , Processed in 0.363299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