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在商城|商城县论坛——河南省商城县人的网络家园(商城县门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楼主: 人在边缘

[其他] 时代的颜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38 滕固:切戒浮华 反对偏颇(2)

      不到一星期,李教授就卷起铺盖,匆匆逃走。八大教授中的其他人自知理亏,吓得纷纷躲了起来——他们真怕学生急了会采取过激行动。

      秋天,日军进攻武汉,威胁到长沙,学校奉命取道贵阳迁往昆明,大部分师生坐临时包租的汽车,李霖灿、李浴、李长白等10名学生,自己组织徒步宣传队,边走边画速写与水彩,描绘沿途风光与民俗,这段经历影响其中一些同学后来投身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如李霖灿,著作等身,成为台湾故官博物院副院长。

      参加徒步的杨云龙后来回忆沿途的经历:
      湘西,崇山峻岭很多,花几天时间才能翻过一座大山。有次我们在翻山的时候遇上了土匪,为首几个手里拿着枪阻止我们前进,并大声喝问:“干什么的?”我们回答:“学生,画画的。?经他们“检查”过后,知?没有什么“油水”,脸色反而转和缓了,枪也放下了,接着说:“没关系,咱们是兄弟。”

      当下天色已晚,他们约我们到寨子里去歇一晚,我们不推辞,亦不怕,就跟着走。寨子在山头较高处,进了寨子发现是个大院,人数也多,看来我们闯进土匪窝了。折腾半天,肚子又饿又渴,他们弄些饭食给我们吃。饭后在灯下(马灯)为一个人画像。岂知画的是他们的首领(山大王)。画好以后,大家都说“像”,“像得了不得!”首领非常高兴。他们出生以来从未照过相,更不必说画像了,便约定第二天继续为各人画像。到山寨里来看画像的人也多,十分热闹。我们不停地画,一连数日,几个头目一一画过来,每天都以酒肉款待。还挑选画几个较为有特色的形象自己留着。在人们印象中,土匪是最凶恶可怕的,但几天相处,我们却并不觉得可怕。他们同样是人,是人,就有一定的感情,如果不是为生活所逼或利欲驱使,又何必杀人放火呢?

      这样的经验与认识,如果不是步行迁徙,又怎么可能得到呢?

      而坐汽车的同学也不见得更安全与顺利,1936年高职部的学生唐冠英回忆她的遭逢:
      卡车转过一个大弯,公路更窄了,一边傍山,一边临江。有四五个持枪的人对准车头跑来?大声喊:“停车!不停车开?!”车终于停下,土匪们又围着汽车喊:“下车!不下车开枪!”跳下车,女生穿的粗毛呢大衣(校服),眨眼工夫就给拥上来的匪徒剥下,他们一人穿一件(湘西人个子都很瘦小)。接着车上所有的行李箱子都被扛走,只剩下几只盛教具的大木箱搬不动没拿。李老师的大衣、西装没了。穿件衬衫在寒风中哆嗦。幸好有个男同学的棉大衣土匪不要,连忙给李老师穿上。这时我们才看到江边还翻着一辆客车,有的旅客受了伤,说驾驶员停车慢了,一枪打在手上,车也翻了。被劫的一共有5辆车,我们的是第四辆,几乎有百多人遭难。

      就在这一年,政府开始对家在沦陷区的学生实行“贷金制”,免收学费,提供伙食,学生按月在花名册上盖章作为借据。
    新校长滕固到任时不满40岁,已有著作和译作近20本,也担任过多种行政职务,且与两所学校都没有渊源,应当说是较为合适的人选。但事情的发展还是比想象更复杂。

      就职之后,滕固就忙着调整人事、安定秩序、恢复课业,尽力图谋改进,而这些做法本身便见仁见智,乃至引起诸多纷争,艺专开创者林风眠、林文铮等都是在此时离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38 滕固:切戒浮华 反对偏颇(3)

      滕固的办学宗旨是“以平实深厚之素养为基础,以崇高伟大之体范为途辙,以期达于新时代之创造。”他主张艺术创作“切戒浮华、新奇、畸形”。显然更接近平艺专的风格,事实上他也不喜欢现代艺术。

      不同的校长给不同的艺术流派带来不同的命运。不久后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潘天寿提出中西画分科教学的设想,这个多年来在杭州艺专难以实现的愿望,得到滕固竭力支持。合并后的学校,中西画开始分科教学,国画课时得以大大增加,独立性与专业性也加强了。

      然而纷扰还是不断,滕固在向教育部呈交的工作报告中道出了办学的苦衷:
      虽十驾驽骀,力图改进,而所得结果,未能尽符预期。就校内言:艺术工作人员向与社会接触不深,个性之偏激,往往不自克制,凡溜观察,未能站在较客观之?场。职到校之始,即尽力调剂,反复规讽,虽矛盾日见减少,而和衷共济之观念,仍未能坚定。职周旋其间,未克感化其气质,而徒觉耗费时日,每一念及,深自汗颜。就校外言:地方人士,囿于自私之陋习,不但缺乏协助国家教育机关之观念,且每有设施,群起作有形无形之阻挠。即如增建教室一事,征用土地,地方政府不肯负责,地主多方为难。定购之木料砖瓦,运送之际,时被军事机关截留征购。职于处理校务之外,复须作无聊之交涉,及教室落成,开学上课,而长沙大火事起,又令人有事败垂成之痛苦。

      所有这些,非当?者是很难想象的。

      朱德群后来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北平艺专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大一的学生还没入绘画的门槛;杭州艺专招收的是初中生,大一的学生已经学了3年了;同在一起上课,水准相差太远。杭州艺专教的是最前卫的法国新潮流派,北平艺专还在古典里出不来,美学观点也是相左的。杭州艺专的人多,北平艺专只有二三十人,处在少数地位,杭州艺专的学生很瞧不起他们,相互摩擦很大。滕固当校长偏向北平艺专,当着学生也当着主张古典的常书鸿的面,说常书鸿才是中国第一流画家,引起杭州艺专的学生愤愤不平。

      诸如此类的矛盾与冲突并非不可避免,是没能避免。
      滕固终于也和他的前任林风眠一样觉得力不从心,辞去了校长一职。

      据后来成为美术史家的阮璞回忆,在滕固卸任抵重庆后,1940年夏天的一个上午,他曾与10来个艺专老同学一起去看望,那天山城气候骤然变得闷热难熬,滕固从临时住所的内室出来接待大家,神情显得有些沮丧,面容也变得苍老了许多。他在与同学们谈话和答话之中,语气虽然平静,但说到某些情节时,也不免有些激动,流露出一种懊悔和失望的情绪。使阮璞最受感动的,是滕固无限感慨地说起,他为学校聘请教师,费了不少心力,结果却每每事与愿违;一片苦衷无?见谅,有时还为此而得罪朋友。他举了聘请傅雷先生为例,说傅先生好不容易应允受聘,从上海来到昆明,可是还未到校就职,便被同学们无故起哄抵制,弄得不欢而散。说到这里,他惋叹不已地反复说道:“其实傅先生是多么好的学者呵!”阮璞当时就觉得有些内疚,因为他也是那次对傅雷起哄的附和者之一。

      更为不幸的是,离校后的滕固,不仅未能修养身心,竟突遇横祸。他身前好友吴宓在1941年5月25日的日记中载:“滕君到渝即病。半载后,甫出院回家。途中复遭……流氓毒打一顿,受重伤。再进医院,卒于本月20日上7:30逝世矣。”据说事情?因在于家庭纷争,亦可悲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1:0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38 滕固:切戒浮华 反对偏颇(4)

      钱钟书是滕固的忘年交,得其死讯后,写了《哀若渠》五言古风。

      先后两度担任过民国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悼滕固文中写道:
      若渠(腾固的本?)有用世之才,也有用世之志,如果他不死,我相信他的前途一定是非常远大的。而且他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欣赏力极高,搜集材料作研究的本领也极大,我相信他在学术上的造诣,也会很高超的。他平时脱稿的著作,才不过一鳞半爪;在他多年的计划中有一部伟大的系统性著作,而且已在开始编写,即是《中国美术史》,可惜这部书是再不让我们看见的了!

      滕固已出版的《中国美术小史》,写于留学日本归来之际,摆脱了旧有绘画史的藩篱,不以年代、人物为中心,而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四个时期:汉代以前的生长时代;魏晋南北朝的混交时代;隋唐五代?的昌盛时代;元明清的沉滞时代。

      这其中沉滞时代的论述最为有趣:
      历史上一盛一衰的循环律,是不尽然的;这是早经现代史学家所证明的了。然而文化进展的路程,正像流水一般,急湍回流,有迟有速,凡经过一时期的急进,而后此一时期,便稍迟缓。何以故?人类心思才力,不绝地增加,不绝地进展,这源于智识道德艺术的素养之丰富;一旦圆熟了后,又有新的素养之要求:没有新的素养,便陷于沉滞的状态了。

      至于从德国学成回国后出版的《唐宋绘画史》中可以明显看出受到沃尔夫林风格主义的影响,他认为研究艺术史更重要的是?关注着眼“作品本身之‘风格发展’(Stilentwicklung)。某一风格的发展、滋长、完成以至开拓出另一风格,自有挂在它下面的根源动力来决定。”而这种“风格的发展”是“一朝一代的帝皇易姓不足以界限它”的。

      以这样的学力,却做不好一个校长,真是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09: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本帖最后由 人在边缘 于 2014-1-4 09:30 编辑

    1939 傅雷:拒绝妥协 拂袖而去(1)

    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号怒庵。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现浦东新区航头镇)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01.jpg

          年初,大部分师生先后赶到贵阳集中,住在善道女子中学,张罗复课。不料2月4日即遇日机大轰炸,市中心变成一片火海,部分师生的行李损失殆尽。

      西画系学生杨云龙晚年回忆道:
      当时他正在一间大屋子里绘制抗日宣传画,隐约听得“呜—呜—”之声,以为隔壁音乐系的学生在练习小提琴,有同学就说:“拉得那么难听,不会拉就算了!”话音未落,“嗡嗡”的飞机声已临头,接着是震耳欲聋的大爆炸。原来先前听到的呜呜之声原来是空袭警报,大家都目瞪口呆。待解除警报以后,赶忙上街去看个究竟。只见街上已是一片火海,人声鼎沸,大哭小喊。消防救护人员也出动了,但贵阳是个山城,严重缺水,大火难以扑灭。受伤的人被用担架抬着,炸死烧死的人不计其数,尸体大部分集中在铜像台四周,惨不忍睹。这时,忽然迎面跑过来一队宪兵,押着一批人,其中竟有两艺专的教授,一个是王临乙先生,另一个是常书鸿先生,被五花大绑,说是“汉奸”。后来总算由学校向当局交涉,保释出来了。

      大家群情激奋,第二天就上街写标语、演活报剧,随即筹备与举办大型宣传画展览。到了月底,又开始向昆明转移。
      抵达后,借用昆华中学和昆华小学的校舍,恢复上课。这时候步行的同学也赶到了,沿途作品举办展览,引起轰动。

      师生一边教学,一边仍积极投身抗日宣传活动。中共云南省委(地下党)青年运动委员会利用“读书会”的形式在艺专活动,不久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到了11月底,昆明也遭到了日机轰炸,学校再度奉命撤退,迁至滇池东南岸的呈贡县安江村,借村内五座古庙为校舍。
    滕固决定请傅雷来当教务长,仅从这一点看,便可见出他想办好学校的用心之切。

      两人早就认识。1930年5月,滕固从上海乘船赴欧洲游学,途经法国巴黎时去探望刘海粟,结识了相伴刘氏左右的留学生傅雷,留下良好印象。1931年秋,两人都受聘于刘创办的上海美专,成了同事。以后,滕固分别于1935年和1936年两次请傅雷参与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工作。

      对于傅雷刚烈的个性,做事认真而不易相处,滕固不可能不了解。

      这年2月,傅雷接到滕固发来的求助电报后斟酌再三,对他而言,有个因素不能不考虑,6年前母亲病逝,他以回乡料理丧事为由辞去上海美专教职时,曾对再三挽留他的刘海粟说自己不喜欢教书,并且保证:“不但现在不教,将来也不教,若在别的学校教一节课,我对不起你。”

      傅雷是个说话算数的人,因此觉得很难下决断,但最终他还是同意应聘,随即从上海起程至香港,转道越南到昆明。
      傅雷后来在《自述》中曾以寥寥数语讲到这段往事:“未就职,仅草拟一?程纲要(曾因此请教闻一多),以学生分子复杂,主张甄别试验,淘汰一部分,与滕固意见不合,5月中离滇经原路回上海。”

      两校合并后有个很大的问题,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傅雷觉得这样很难上好课,因此提出甄别试验,通过考试或其他方法,使同一年级的学生能够有大致相当的程度。
      就教学而言,这当然是合理的,但此刻的国立艺专,某种程度上已成为战时收容所,那些不合格的学生,你把他们怎么办?
      滕固没法同意傅雷的方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09: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39 傅雷:拒绝妥协 拂袖而去(2)

      从学生方面来说,原北平艺专的学生因为建制不同、底子薄,对此肯定有意见,而原杭州艺专的学生,也对傅雷有意见,因为他十分赞赏刘海粟,而在他们看来,刘不过是个流俗的海上画家而已。

      傅雷还提出整顿教师队伍,这也让滕固感到棘手。本来诸如此类工作上的分歧,总可以通过协商找到某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或彼此做一点妥协,但傅最不愿意的就是妥协,他与滕固争执起来,乃至大吵一架,然后拂袖而去。

      事实上即使当时的环境,傅雷那种脾气也是很难入世的,正是基于对自己的认识,傅雷自此之后便一头钻入书斋,以翻译谋生,尽量避免与现实发生关系。据杨绛回忆,新中国成立后,吴晗曾通过钱钟书想请傅雷去清华教法语,但傅雷只愿教美术史,而当时清华并不开这门课,于是只能作罢。不知道是不是曲意推托?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上弥漫的理想主义与傅雷性格中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无疑是吻合的。他开始活跃起来,到农村、矿山、水库调查研究,热情洋溢地撰写调查报告,即便是厕所、除四害等问题,也一一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譬如看到一个村庄里有4个人在管理150头猪,通过严谨的观察,提出了只需要3个饲养员的建议。因为根据他的方法,3个人就可以养200头猪。

      1955年,有关领导希望听取傅雷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意见。傅雷的认真劲儿让他专门找人一起来讨论,然后整理成《关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几个问题》、《关于高级知识分子的几个问题的补充材料》等报告。继而在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空气中,更撰写了关于各种问题的12篇文章,发表于《文汇报》。这样“反右”一来,他首当其冲。当时主管上海文艺工作的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还是了解傅雷的,很为他的耿直担心。委托柯灵深夜造访,要他“做个检讨、以免戴‘右派’帽子”,但傅不为所动,拒绝在为他准备好的检讨上签名,认为“人格比任何东西都可贵!我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我无法做那样的‘深刻检查’!”结局可想而知——被戴上了“右派”帽子。当时傅雷就想以死来保卫自己人格的?严,之所以没走这一步,是考虑到小儿子傅敏还在念书。

      更大的打击还在于,由于父亲的问题,当时正在波兰留学的傅聪被要求提前回国,他在并不十分明白发生了什么却感到某种威胁的情况下断然“叛逃”——去了英国。
      10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傅雷最终还是自己了断此生,就与此有关。

      因为没有“单位”,开始倒也没人来折腾他,但1966年8月30日那天,来了一帮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长达4天3夜的抄家和批斗后,9月2日夜里,傅雷和夫人从土布被单上撕下两根布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在地上铺了棉胎,然后放上方凳,以免把方凳踢倒时发出声响惊醒邻居。在给妻兄的遗书中,傅雷写道:“只是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何况光是教育出一个叛徒傅聪来,在人民面前已经死有余辜了!更何况像我们这种来自旧社会的渣滓早应该自动退出历史舞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09: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39 傅雷:拒绝妥协 拂袖而去(3)

      可以想象他灵魂的悲苦。最重人格尊严却已没有人格尊严可言,只有一死了之。

      纵观傅雷一生,当初在上海美专时就因为误解而受到学生围攻(那是1931年11月下旬,学生会向时任教务主任的傅雷提出要求,上午可以继续上课,下午则应安排他们到街上去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傅雷表示同意,但又说,抗日不应该荒废学业,原先下午的美学和美术史课程,要在晚间补上。下午2点多,傅雷正在讲课,学生会主席成家和,骨干赵丹、杨志荣等人就匆匆闯进教室,责问傅雷:“学生会的钟声已敲了一会儿了,你怎么还在讲课?应该立即停讲,让同学们到操场上去集合。”傅雷说:“今天下午提前上课,再有20分钟就讲完了,不会耽误大家上街活动的。希望不要干扰。”成家和、赵丹等有些不耐烦,和傅雷争执起来,有同学甚至动了拳头)。而置他于死地的抄家与批斗则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所为。

      前后相隔35年,其中是否有某种宿命?
      假设当年傅雷在国立艺专待下来,以他决绝的性格,恐怕也很难避免与学生发生更大的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09: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0 王子云:奔赴西北 抢救国粹(1)

    王子云 (1897--1990),原名青路,以字行。
    1897年 3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府萧县(今属安徽)城西农村大屯备庄。

    美术史家,新美术运动最早的倡导者和参加者,美术考古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和美术考古学派的先驱。
    是中国现当代开一代风气之先的著名的美学家、美学艺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画家、油画家、雕塑家、美术家、美术史论家和考古学家,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先驱。
    1990年8月16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4岁。

    01.jpg

           2月,学校在安江村复课。

      据1939级西画系学生郑为回忆:
      进村以后,学生宿舍和教室就安置在两个庙宇里,它们间距?里把路,从宿舍到教室要穿过一大片耕田和迂回曲折的田埂。新生宿舍的床铺,架搭在佛龛石坛下方的四周,床架与床架间没有空隙地连成一片。我最害怕的是屋顶上时时掉下壁虎、毛毛虫、蜘蛛或其他小生物来,还有佛龛里窜进窜出的老鼠,它们想从我们艰苦的粗粮贱食中平分秋色。为了对付这种外袭骚扰,同学们用纸或旧袖章做成床罩,把自己围在方圆仅7尺之区和周围隔离开来。由于大家都这样做,所以走进宿舍,只见其中一方方帐幔透出点点油灯的光芒来,我们的夜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自我进修的。

      没有正规教室,破庙佛殿充当教室上课,光线暗淡,除了早上4小时外,下午就很差,但我们除了上午画,下午也要画,常常是很晚才回食堂吃饭。

      吴冠中则是这样说的:
      绘画系最大的难题是寻找裸体模特儿。在杭州时,招裸体模特儿只须登个小广告,应聘者甚众,须脱光衣服当场选择体形,类似考试,因待遇高,尤其女性,每月大洋60元(20世纪30年代)。离开杭州后,迁至湖南沅陵及昆明上课,为模特儿问题就费过很大周折,不能挑三拣四了,只要有人肯干就不容易。今搬至安江村,情况更困难,女的暂时先穿短裤,将裤脚尽量卷高些,以后由女同学一步步做说服工作。男的较大方。有一?男模特全裸上了几天课,突然将阴毛全剃光,他认为那黑毛太丑。须知,课室是设在大庙里,我们当着菩萨的面画赤裸裸的男女,情况既尴尬又严峻,最后校方只得设法用木板、布幕之类将菩萨封闭起来。搞现代派,毕加索与城隍庙也许情投意合,但我们又不肯放弃裸体的写实基本功,安江村的佛寺被强迫作了巴黎的蒙马特,而其时昆明还在日机轰炸的威胁下度日。特殊的时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心态。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除了自己读好书,同学们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据刘鸿逵晚年回忆:
      我和徐永孝、虞书堂、杨得炜、马电飞、许用宝还开办?所民众夜校,招收失学儿童免费入学,每晚借用村小学教室,在汽灯下识字、教唱救亡歌曲。得到校方大力支持,也受当地士绅群众欢迎。经费是由邱玺向昆明《益世报》募集的。我担任校长,徐永孝负责教务,其他同学分担教学,学生很自觉勤奋,没有迟到早退或逃学的,下课后孩子们互相照顾排队离校回家,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也爱护学生,和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

      到了学期结束时,因为滕固校长解聘方干民而引发大规模学潮。
      8月,教育部电令:因越南局势恶化,危及滇边。国立艺专即迁四川。校方因为无力解决交通工具,决定学生每人发放旅费120元,自行前往。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招收了50多名新生。
      同月,中共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艺专地下党支部。据支部书记陈明晚年回忆,是他们组织了“国立艺专学生步行抗日宣传队”,吸引全校四分之一学生参加,“并加强统战工作,取得了校长滕固和省主席龙云的支持”,随后步行3000多里,经过50多个城镇,一路宣传抗日,最后到达四川璧山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09: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0 王子云:奔赴西北 抢救国粹(2)

      1938级学生瞿蔚春后来回忆:路上有天晚上,他们赶到一个小村子,好不容易才说服一位老妇人得以留宿:“睡在火坑边的地上。没有菜也没有盐,饿极了,吃白水煮苞谷也觉得非常香。刚刚睡下,一头小猪就来拱大家的头。‘大娘,请你把猪关了,我们没法睡。’‘猪就是养在这里的,没处关,要不你们到别处去住。’”结果半夜还碰上来抓逃兵的,虚惊一场。
    也就在这一年,王子云得知他关于建立“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报告教育部已批准,给了12个编制,并由他出任团长。眼下正在战乱中,千头万绪,诸事交集,有关部门仍能关注于此并拨出经费,这让他有些感动。报端刊发广告后,报名的不少,但合格的应征者几乎没有,最后他选中的还是国立艺专刚毕业的学生,另外在日本东京高等教育学校读美术的何正璜,倒也令人满意,那时完全想不到这位小他17岁的女生后来会成为自己的妻子,相伴终身。

      早在留法期间,王子云就倾心于恩克尔曼的田野考察,并在游历欧洲的过程中看到大量流失在那里的中国文物,至于成立考察团的想法产生于抗战开始后,炮火连天,他担心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随时都会湮没。经过反复考虑,认为自己有责任向政府提出建议,进行抢救性的调查记录保护工作。正好当年师范的同学徐朗秋在社会教育司做科员,听说后十分赞同这个想法,主动提出为他递呈报告。(此人后来做了西北大学教务长,20世纪50年代末瘐死狱中。他在1955年写的“交代”里说:王子云和当时教育部上层无一人相识,被任命为考察团团长,是因为陈立夫“口袋里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

      考察团成立后先在陕、甘、青等地活动,一年后才到达千佛洞。王子云在《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里记述:由兰州去敦煌,先坐汽车经河西走廊,即经武威、张掖、酒泉。酒泉去安西约280公里,需专雇骡车走3天;安西到敦煌180公里,连骡车也难通行,只好改坐农家的木轮牛车。而等他们到达时,张大千已经在那儿了。张的做法是从青海塔尔寺雇来三位喇嘛画师,运用藏教壁画的画法和色彩,试图展现千佛洞年久褪色的壁画原来的面貌(至于是否原貌,就不得而知了),至于王子云,他说:“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保存现有面目,按照原画现有的色彩很忠实地把它摹绘下来。”这是显然是更科学,也是更辛苦的做法。除了临摹之外,据何正璜在王子云去世后写的《深切的怀念》一文中说:“他还热衷于要制作一幅敦煌石窟全图。他仔细测量每个洞窟的位置、远近、大小、高低,并密密附上清晰的编号,蔚成一幅敦煌莫高窟的全景。他为此跑东跑西地跳上跳下,用他所长的绘画手法,更用他所不长的测量手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全图绘成了,这是一幅极不寻常的长卷画,在当时是绝无可能用照相机摄下的,到今天虽有先进工具,但已非昔日原样了,因此,它是无可替代的历史资料。”就为完成此图,王子云工作了一个月。因为经费拮据,考察团前往敦煌的仅有他和雷震、邹道龙三人(何正璜因为生孩子,暂时住在兰州)。许多具体的工作都只能亲力亲为。

      考察团完成了大量工作,他带着许多资料回到重庆,所办的展览轰动了陪都,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气氛和舆论推动下,敦煌艺术研究所得以建立。王子云后来回忆:考察团在敦煌活动期间,曾经给教育部写过要求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报告,并有具的研究计划。报告书送达教育部以后,由艺术教育委员会处理,这时候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是常书鸿。报告很快得到批准,由常书鸿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王子云任副主任。王子云认为常书鸿是个专业油画家,让他来主持敦煌研究不甚合理,于是不肯居常之下,也就没有参加敦煌研究所的工作。

      王子云与常书鸿两人,当年留法时就熟悉,后来滕固当校长时都在国立艺专,分任中专部主任和大专部主任。学校要到昆明建校,就是他俩打的前站,去找云南省主席龙云帮忙。就私人关系而言,王子云对常书鸿并无訾言,他认为应该自己牵头来做敦煌研究,完全是从艺术出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09:4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0 王子云:奔赴西北 抢救国粹(3)

      考察团于1945年因为经费不能保证而撤销,此后王子云的身影就渐渐从敦煌研究中隐去和淡出。他落脚西北大学担任历史系教授兼文物研究室主任,将考察团的成果编辑成10册资料交给校方,(可惜它们此后一直躺在库房里,无人识其价值)。

      新中国成立初,徐悲鸿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的职位邀请王赴京,如果考虑个人的名誉地位,这无疑是个好去处,但王子云觉得自己身处兰州对西北文物研究更方便,因而予以婉拒。那时,他经常有机会参加川西、陇东、新疆、豫西、冀南、晋北、鲁北、陕北等地大规模的考察活动,觉得自己能为保护文物做许多工作。譬如1950年初春,在对四川芦山县进行调查时,走过一座名为广福寺的庙宇;“刚进寺门,却听见里边传出击打倒塌声,过山门,见大殿中尘土弥漫,原来是很多青年市民,为了响应破除迷信的号召,正在捣毁殿中的塑像。我急忙进去细看,所捣毁者竟是具有明代风格的菩萨像。”于是他“不加考虑,大声疾呼地加以制止,并找到一为首者加以说明”,然而“遗憾的是我来得太晚了,全大殿的塑像已经被破坏得仅仅残存有东南角隅的一身菩萨了,其他的连同后壁佛坛上的佛像,都已经一齐掀倒在地,连一躯完整的也看不见了。”

      王子云与随同他的考古工作者以文字记载、绘画、拍摄、拓印等方法留存下来许多资料,也使一些珍贵的文物得以保存。可惜的是,这么一种努力在那个时期并不被重视,不但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还在1957年因而被打为“右派”。由于20世纪40年代的考察是得到国民政府支持的,这时成了“历史问题”;而几十年来节衣缩食购买搜集文物并全数捐献给国家的行为也被污蔑为“盗卖”,他不服气,主事者的逻辑却很简单:“王子云是吃法国洋面包出来的,我是吃延安小米出来的,不打王子云难道打我?”

      就这样,一个完全不计较个人名利、不惜放下可以给自己带来声名和利益的画笔,而投身美术考古事业的艺术家,成了别有用心者。
      一家人也因此受到牵连:妻子何正璜差点自杀,大女儿被发配至陕北,大儿子初中刚毕业就被下放到农村……

      由于缺少教师,王子云倒是仍在上课,但教学过程中编写的《唐代雕塑选集》、《中国古代石刻线画》、《中国美术简史》等书稿,却因“政治问题”被屡次退回,无法出版。即使这样,他仍保持了耿直的秉性,学校领导找他谈话,叫他夹着尾巴做人,他答道:“我不翘尾巴,也不夹尾巴,照样做人。”

      这么一种个性,到了“文化大革命”中,难免受尽磨难。据和他关在同一个“牛棚”里的章青回忆:
      1968年,我记得有一次造反派让学院里王老师等5个正教授登台表演吃“忆苦饭?,那纯粹是一场恶作剧,米饭粗糙酸涩,造反派硬逼着老教授吞下。王老师苦楚地、艰难地咽下所谓的“忆苦饭”的场景,令人不忍目睹,至今仍深深地刺痛着我的心。我们被迫劳动,思想上受到大批判的大摧残,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一天,王老师惶惶不安地跑来,说有造反派的家属娃用铁锨在追打他,我连忙叫他从屋子的后门逃走,我在前面支挡,好说歹说,才算劝退了他们,使老师避免了一次皮肉之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09: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0 王子云:奔赴西北 抢救国粹(4)

      到了平反时,王子云已80岁。他痛惜失去的时间,以老迈之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人生最后的冲刺:83岁出版《中国古代雕塑百图》,88岁出版《陕西石刻雕塑》,91岁出版《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

      王子云自“反右”时就开始出现手抖的毛病,此时情况恶化,捉笔书写成为困难的事情,但多次提出希望配备一个助手,却始终不能如愿。他的外孙女任田回忆道:
      我那时候读小学,刚刚在练庞中华书法,字写得颇大颇清楚,还有些刻意的横折竖钩,他便央求我替他抄写文稿,以抽屉里深藏的酥糖和床底下又大又好的苹果做诱饵,在他看来,那是最好最好的奖励了。那时候老师布置的功课很重,我为他抄写就不免要影响作业,我又好强,好几次竟趴在他的桌子上哭了,把他的稿纸打湿一大片,他人就慌了,苹果和酥糖也不奏效了,有一次竟然给了我5块钱,并生硬地拍我的背哄我,令我受宠若惊。

      那时候家里没有暖气,没有电脑,天知道那些百万字的文稿是如何完成的。他的手,瘦削蜷曲,颤抖不已,需要左手抓住右手才能略略稳定下来,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从钢笔尖上抖出来,敲出来,甚至砸出来。我那时在外公隔壁的屋子里写功课,常听得他令人心惊肉跳的“笃笃”的写字声,有时候跑过去看看他,发现许多稿纸都给他的钢笔尖生生划烂了。

      这些惊天动地的声音,在他生前却少有回应。
      几十年来,王子云?直过着十分拮据的生活,和儿子一家挤在妻子单位分配的3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里。为了凉爽宽敞一点,经常跑到钟楼邮局,站着写作,因为那里有空调。
      直到即将90岁时,才在当时的省委书记白纪年关心下,由总书记胡耀邦批示分得一套住房。

      《从长安到雅典——中外美术考古游记》在他去世两年后面世。为自费出版此书,王子云在生前卖掉了老师、朋友和学生包括刘海粟、林风眠、刘开渠、石鲁、吴冠中等多位名画家赠送他的作品。

      然而即使今天,除了圈内,仍没有多少人知道王子云这个名字,他本是中国一流的画家,为了发掘与维护民族传统,放下身段来从事美术考古的田野调查与文字梳理,努力终身,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没有受到相应的尊敬与肯定。

      然而凡与他有过接触的人,无不为他高尚的情操感动。任田是这样描写老人的追悼会:
      每个参加吊唁的人都泣不成声:画家、学者、诗人、同事、学生,他们挨个走过躺在玻璃棺材里那个穿黑色雪花呢长大衣的瘦削老人,有的人,还小心翼翼地摸摸玻璃盖板,想尽可能地触及他的身体、须发甚至衣角,很多人哭喊出同一个称谓: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1-4 12: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受教。{: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5-7-22 10:19
  • 签到天数: 17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发表于 2014-1-4 13:5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
    {:soso_e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3: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1 吕凤子:挥毫筹款 自主办学(1)

    吕凤子(1886--1959),著名画家,书法家、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

    01.jpg

          年初,中共党员陈明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此时中共艺专党支部提出“运用合法斗争,利用矛盾,遵守校规,全面开展工作”的方针。
      2月,在璧山举行“迎春画展”(又称劳军美展),驻璧山的国民政府军训部部长白崇禧前来参观。
      本年解放区木刻展首次在重庆展出,其中有艺专校友胡一川、陈铁耕、罗工柳、力群、彦涵、王式廓等的作品。
      潘天寿回浙江探亲。

         艺专迁到璧山来,是因为吕凤子的缘故。
      本来他办的正则艺专就在此地。滕固辞职,教育部长陈立夫想到请吕凤子来接手,找吕面谈时。吕凤子提出五个条件:
      一、 请部长给我兼任聘书,不要委任状,即不要给我简任官。陈答:“那当然。”
      二、 学校要从昆明迁到璧山附近,因为?办的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在璧山。陈说:“好。”
      三、 学校用人和教书,教育部不要干预。陈答:“那当然。”
      四、 学校经费由我开支,教育部不要管。陈笑着说:“你当校长,有权处理。”
      五、 我不是国民党员,“赌咒许愿”的事,我不做!陈说:“请你讲明白一点。”吕解释是指当时盛行的“总理纪念周”活动,陈面有不快,沉默片刻,勉强说:“好吧,我派专人负责。”
      随后便有俞汝朋来担任训育主任。

          吕凤子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但无疑具备传统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士”的风骨与品格,而那个时代显然有容忍这种品格的空间,也因此才会有陈立夫的态度。
      此前吕凤子一定听到过关于国立艺专的种种传闻,知道那是个烫手山芋。但部长盛情难却,他采取的对策是:一、仍不放手正则;二、试图尽量割断国立艺专与种种复杂历史的联系。

      吕凤子执掌艺专时期,从前的教员几乎悉数离去,新聘任的大多是正则的教员;而老学生也都毕业了。新入校的和杭州还是北平均无瓜葛。这时的国立艺专,除了名称和某种隐性的传统,差不多就是一个新学校了。但吕凤子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持赞同态度,认为“是我学习的模范”。

      璧山乃隶属重庆的一个县,此前与此后都没有什么名声。而在1937至1946年这10年期间,却热闹非凡。小小的县城接纳了包括国民政府中央机关、军队及学校的70余个单位,人数达到6万多。落脚璧山的学校就有国立音乐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等。

      艺专选择在天上宫开课,这是先前正则的校址,由于地方太小,于是在青木关松岭冈又盖了一批临时木屋当教室,同时利用岭上一个古老的大碉堡作宿舍,学生每天要上山下山爬坡多次,倒是锻炼了身体,可惜不大能吃饱饭。从沅陵时期开始,教育部以贷金形式给沦陷区学生发放的每月5元生活费,因为战时物价飞涨,应付伙食越来越困难。起先开饭时大家挤成一堆争抢,因为等到添饭通常已经没了,所以都改用大碗,一碗解决,有人的碗特大,“满装着高如宝塔的饭,他坐下吃,你对面看不到他的脸”,后来就采用分桌的办法,每桌定量,男同学便拉女同学同桌,因为女生总要吃得少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3: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1 吕凤子:挥毫筹款 自主办学(2)

      为解决办学经费,吕凤子逐日不停地画了2500多幅以罗汉为题材的作品,馈赠于慷慨捐资的朋友。

      大体安顿下来后,艺专于1941年开春又新招了110名学生,陈立夫也来校视察,令吕凤子想不到的是,教育部长对人体写生竟大有意见。而各种情况远比他想象得更加复杂,譬如当时师生中思想非常活跃,办有各种壁报,多时达到二十几种,除宣传抗日外,也有学术问题的讨论和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引起教育部注意,认为当时学生会主席陈明(中共艺专地下党支部书记)“带头不送审壁报”起了“搞乱学生思想,不能专心学习”的作用。艺专地下党经过研究,想出“用公开的大型活动掩护撤退”的对策,并得到上级批准,即由艺专剧社在青木关镇上演出两场大型话剧《南京之夜》,用更为激烈的状态讽刺卖国贼,让壁报上的议论相对显得温和,以便于地下党员与积极分子的隐蔽。诸如此类,吕凤子当然有所察觉,但又不可能完全了然。

      陈明晚年回忆,他1942年3月底接到上级要求他转移的指令,以生活困难为由提出暂时离校就职的请求,去向吕凤子校长告假,在说到学生运动的一些情况时,吕凤子表示:“你们没有影响我。”并愿意为陈介绍中学教员的工作。

      陈明走后,中共艺专支部作为组织,也就结束了工作。
      不久吕便提出辞呈,得到陈立夫首肯,专心去办他的正则了。

      1944年,吕凤子以最高薪水每月5石米的报酬,聘请当时被贵州有关方面视为“危害分子”而受到迫害的黄齐生为正则的文史教授。不久以后,知黄齐生要去延安,亲画罗汉两尊,其中一尊题《寿者像》请转赠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后回赠当地土产的毛毯一条,亦托黄转交吕凤子。当年延安确有一种前所未见的新气象,共产党“反独裁、争民主”的口号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对社会不满的知识阶层的心声,而且让人看到了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吕凤子和许多人一样,敬仰那些住在黄土窑洞里的革命领袖。1945年日寇投降,吕凤子欣喜若狂;而随即爆发的全面内战,又让他心情沉重,乃至无所措手足。

      好在大局不久平定下来,政权易手,年事已高的他,于1951年主动将正则学校交给政府,自己移家苏州。搁置罗汉和仕女,用画笔直接来讴歌翻身做主人的劳动人民,《菜农的喜悦》获1954—1956年江苏省美术创作展览一等奖。

      1959年国庆节,他抱病画了三幅老松,其中一幅题曰:“辟地开天畅生力,谁实主之毛主席,主席其神乎?穷通一往变无极,谁使变皆成奇迹,主席其圣乎?主席非神也。从未自居是圣哲,却自喻似今而后,个个人人都得炼成的那块历劫不磨铁。不磨铁,能发奇光产奇热。光愈明,热愈炽。这便是6亿5千万人民共仰的毛主席。寿毛主席,1959年国庆日,卧病苏州,老凤。”乃成绝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3: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1 吕凤子:挥毫筹款 自主办学(3)

      当初的独立精神完全消融在对现实的首肯与希望中,吕凤子的此种心路历程,很值得后人关注与研究。

      对自己喜爱的艺术教育,吕凤子曾以充满激情的话语,表达过如下意思:
      我们的目的在造就艺术专门人才和艺术教育者。我们一向感觉以往经教育成就的人才实和我们的理想相距太远,以往艺术家不少是这样的,知道自家有己,尊重自家的己,却不知道人家有己,尊重人家的己。知道自家的己应该有异于人,己就是异,却不知道人家的己也该有异于人,也就是异。等到知道己就是异,却又忘了异就是异,异不可执。可执的己不是异。在内的一切活动无或止时,试问谁一活动是可执者。在外的现象不断成坏,试问谁一现象是可执者。执的结果必强认某一活动、某一现象可以无限延长,永久不变,而希用所有力量持之,这个希求便是所谓私欲。于是,己遂变成被道德学者所深恶痛绝的私欲的代名词了。这样的艺术家,社会当然不需要他,但他却需要社会,需要益切,社会益厌恶他,他就益仇视社会。于是这辈艺术家遂永在酝酿人间怨毒,竟成社会毒素。谁都知道人间怨毒应该消除,不应该存在,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人间怨毒之存在最后负责者都是人间教育家,尤其是艺术教育者。我们现在特设这个教育处所,能否使这处所成为人间爱的源泉,不复成为酝酿人间怨毒处所,不敢遂下断语。“一念永怀人可爱,遂教苦绝世间心”,我们亦但示流尽我们的泪与血而已。

      不只教育思想,吕凤子在人生态度上都抱着一种当代理想主义与传统儒家共通的精神,他的确有些迂,经常身穿大袍,就像自己画中的罗汉。讲演时,总是凤先生说、凤先生以为……

      因此,当年像吴冠中这样有个性的学生颇觉他有点可笑。但吕校长对吴冠中却不薄,在他临近毕业时,为其提供了留校的工作,只是当时吴冠中已另有他约,去了别处。
      那一代教育家的人格,实在不可小觑。

      吕凤子画山水笔力挺拔,墨法深沉,气魄雄厚,格局奇肆。更出名的却是人物。1933年中华书局出版《凤先生仕女册》。黄宾虹在册页后面题词:“昔阎立本观张僧繇画壁,凡经三至而后寝卧其下,流连不忍去。盖作画既难,识画尤难。由古证今,概可相见。惟古人画法,最重笔墨。唐人不逮晋魏,一至再至,尚未易知,理惑然也。今展凤子先生仕女画册,笔力圆劲,墨光翁郁,能得古人六法兼备之旨。余喜读古画,观于斯作,不胜钦佩,因题数语为之。”

      1939年,吕凤子替美国总统罗斯福作过一幅人像,栩栩如生的神态,把中国画的墨韵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罗斯福极为赞赏,除来函致谢外,还捐赠2000美元,吕凤子转手用于正则建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3: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2 陈之佛:既已上钩 脱身有术(1)

    陈之佛(1896.9.23--1962.1.15)
    余姚人。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

    01.jpg

          年初,王子云为团长的西北艺术考察团在重庆举行敦煌艺术展览会,引起轰动。这导致毕业生董希文、卢是、李浴、段文杰、凌春德、李承仙等先后奔赴敦煌,参加常书鸿为所长的研究所工作。

      7月,吕凤子辞职,随后用邓白的说法:“正在这艰危动乱的时候,教育部对陈之佛先生施加压力,强迫他出任国立艺专校长。使这位纯厚的学者经受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陈本非好事之徒,如何肯上钩?

      说起来,这中间还有段故事。陈之佛素不愿意涉足行政工作,无奈经不住教育部长陈立夫一再劝说,于是借口回去考虑考虑再作答复。当时陈之佛与傅抱石来往较多,就找他商量如何方能推辞。傅抱石说,不妨提出苛刻的条件,不答应正好推掉。于是两人经过商议,提出3个他们认为教育部难以解决的要求:迁校到重庆沙坪坝磐溪,增加经费,改艺专为学院。不料陈立夫竟一口答应,7月份发来聘书。陈之佛骑虎难下,只好走马上任。

      所以才有了又一次搬迁,看起来,这像是仅仅为了陈之佛本人的方便,因为磐溪就在沙坪坝对面。借用了龙脊山麓的果家园,学校本部就设在那个叫“黑院墙”的大四合院,正房作礼堂和图书馆,另外在半山坡刨出一块平地,盖几栋草房作为教室与食堂。

      当年的学生孙鼎铭后来回忆,大家称“粗竹扎架,竹篾编墙,抹泥刷灰,稻草盖顶,再按明瓦”而成的素描画室为“抗战画室”。

      素描老师张宗?先生深厚的轻声细语不时被试炮声打断。足证“抗战教室”名实相符。靶场跟画室相距多远呢?不远,只隔一层竹篾泥巴墙。其实,画室就搭在靶场上。不过炮弹从不打中教室,炮弹落地也不开花。试炮用的是空心弹。起初有点紧张,炮弹从高空栽下,钻进黄土地“卟”“卟”有声,近在咫尺。万一瞄准出现误差,稻草顶当然挡不了驾,全班24颗脑袋说不定哪颗挨砸。李林说:“放心,别担忧。兵工厂就归咱们班小张爸爸管。他送儿子来这儿学画,不就是给咱上了保险。放炮的哪敢疏忽。”于是大家跟小张开玩笑,要他转告兵工厂“炮下留情”。有一天小张没来上?(他不住校),李林悄声跟我说:“今天可得当心!一定是试炮的换了新手,炮打不准,所以小张不来啦。不够义气,也不打招呼。”说完就去画他的素描,李林开玩笑有“言若非是,说是若非”的俳优之风,往往让人真假难辨。画画中间想松懈一下的时候,就跳到山坡捡迫击炮空弹壳玩。晚饭之后更是大胆地去捡。已考据不出是哪位聪明的同学第一个将弹壳倒过来变成漂亮的花瓶。不久只要信步课堂、寝室,到处可见摆着的炮弹壳花瓶,也有炮弹笔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3: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2 陈之佛:既已上钩 脱身有术(2)

      当时日常生活相当艰苦,大家管吃的叫“八宝饭”(霉米里面有谷子、纰子、砂子等杂物),早餐一碗咸菜,中晚餐三碗素菜而已。至于绘画材料,像颜料、木炭纸等都只能靠代用品。当年学生徐焕如回忆他参加勤工俭学:给沙坪坝消费合作社画广告、图表,还到邻近田野上一座暴露在地面上的汉墓中去,拓墓室壁上的石刻,由吕霞光老师托他在法国大使馆工作的妻子卖给同事,以得到一些收入,作为购买绘画材料的费用。

      陈之佛请好友丰子恺出任教务长,由傅抱石任校长秘书兼中国画史、画论教授,黄君璧任国画科主任,王道平任应用美术科主任,秦宣夫任西画科主任,实力也还雄厚,艺专旧班底则所剩无几。

      这时校内矛盾与前些年合并引发的冲突已不是一回事儿,渗进了新的内容,更多与政治相关。这一年,重庆发生了“校场口事件”,郭沫若等人被国民党特务殴打。《新华日报》发表了《文艺界对时局的进言》,陈之佛毅然签名,于是种种麻烦接踵而来。有关方面三番五次威胁他,要他登报声明“退出”。后来,当局又在《中央日报》上发起一个反签名运动,也来找他签名,却被严词拒绝。

      而教育部答应的三项条件,除搬迁得以实施,其余都迟迟得不到兑现,下拨经费还是不足,陈之佛不得不把自己卖画的收入全部贴进去。

      情况既是这样,请来的丰子恺又一走了之,于是陈之佛提出辞职。但教育部却迟迟没有回应,于是第二次、第三次……陈之佛接连递了6次辞呈,仍无消息,正值痔疮大量出血,身心俱疲,他于是在家治疗,不再到校办公。这样教育部才不得不于1944年4月同意他辞去艺专校长职务。

      自1931年起,陈之佛在教学之余挤出时间专攻工笔花鸟画,当时他已入不惑之年,而在工艺美术上颇负盛名,毅然改变方向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
      陈之佛的工笔花鸟画,继承了五代时徐熙、黄筌的优良传统,又广泛汲取了宋元时期钱选等诸家之长,并受明代吕纪、清代恽南田的影响,既博采众家之长,又独树一帜,把传统的工笔花鸟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1935年,他以“雪翁”署名的花鸟画在南京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1942年3月1日,又在重庆首次举办了个人作品展。
      画展的影响与抗战进入持久阶段,人们需要一种定力来平衡心境恐怕有潜在关系,不少高官都纷纷来买他的画,这也成了教育部选中他出掌艺专的原因之一。

      陈之佛师德高尚,有两件小事可作佐证。
      当年的新生叶文西晚年回忆起自己投考艺专的往事,仍感慨不已。他是1942年在綦江南桐煤矿从报纸上看到国立艺专招生消息的,马上写信给在沙坪坝工业专科学校读书的中学同学代为报名,自己随即赶往重庆,因为交通不便,赶到时文化课考试已开始了,而那个中学同学等他不来,已先回磁器口家里去了。与学校招考处交涉无果,有人建议他直接找校长,于是径直寻到陈寓所,诉说自己的情况。谁知陈竟异常痛快,说你立刻去磁器口取准考证,然后先参加素描和创作考试,文化课可以再个别补考。叶文西连夜步行40里路去拿来准考证,第二天参加了那两门考试,第三天再到陈家中补考文化课,结果以排名第二的成绩录取。

      吴冠中也说起过一件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3: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2 陈之佛:既已上钩 脱身有术(3)

      1946年,陈之佛正是官费出国留学考试艺术类的主考官,他在阅卷时读到吴冠中的试卷,十分欣赏,竟不辞辛劳,用小楷把长达1715字的卷子全文抄录下来。由于考卷姓名是密封的,陈之佛并不知考生是谁。后来吴冠中被录取后,到陈家去报喜,陈之佛请他背诵美术史答题,这才确认吴冠中正是那份最优卷的作者,但对亲手抄录考卷的事仍绝口不提。直至2006年2月,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陈修范教授夫妇写信给吴冠中,说他们在整理先父陈之佛遗稿时,发现了一份父亲当年抄录的名为“(民国)35年官费留学考试美术史最优试卷”的手札,一直不知原作者是谁,读了吴冠中有关陈之佛的回忆文章后,才想到就此请教于他。吴一眼认出这份考卷就是当年本人的,不禁感慨万分。

      多年来,陈之佛对吴冠中一直很欣赏,在吴冠中出国前举办的婚礼上,身为校长的陈之佛不但亲自当证婚人,还赠送了一张自己的作品给两位新人。

      但即使这样热爱教书育人,仍不得不挂职而去,艺专在抗战时期的命运,想起来真是让人欷歔不已。叫人想不通的是,其时也在大后方的西南联大,亦由多校组成,却保持了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和相对和谐的氛围,内中原因不知何在。
      艺专历任校长中,陈之佛的人生可以说是最安稳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几成例外。这与他能够潜心工笔画的沉着性格显然大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3: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本帖最后由 人在边缘 于 2014-1-8 13:49 编辑

    1943 傅抱石:感应时代 施展抱负(1)

    傅抱石(1904~1965),画家。号抱石斋主人。江西新余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
    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
    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人物画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

    01.jpg

           年初,因物价飞涨,学校经费困难,师生生活困苦,教学条件下降,连画人体的木炭费也无法开支。学生自治会召开全体大会,推举王辰、李玄剑等10人,成立“学生生活促进会”,与校方交涉,并引发罢课。教育部派高教司、总务司代表及督学来校调查,最后答允学生提出的全部要求。

      冯玉祥将军来校演讲,有人边听讲,边画了一张他的速写,冯看后在上面题了“像冯玉祥”四个字。

      1943级五年制的唐友于晚年仍记得这样一个细节:
      艺专图书室的画册多,也精致。图书馆每天下午开放,看书的人很多。每个同学都很爱护图书。学校有个不成文的“校规”:谁偷图书或撕走画页就开除学籍。犯了其他校规被开除尚可保留学籍,但是偷书被开除绝不保留学籍。因为这些图书画册是杭州艺专向大后方迁校时分发给同学,大家冒着日寇飞机轰炸的危险,辗转赣、湘、滇、黔、川,千辛万苦背到重庆的,因而大家格外珍惜。

      丰子恺不久便辞去教务长,改由傅抱石接任。

    傅抱石出身贫寒,父亲是伞匠,自小在私塾“附读”,即不交钱旁听而得启蒙。13岁才经邻居张先生帮助,免费进小学读书。4年后,以名列榜首的成绩,免试进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当时读师范不要钱),初选英文科,后发现与自己的性情不合,改读艺术科。校长看他好学而家贫,让他在图书馆打工。(凡此种种,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皆不大可能)。

      此时傅?石靠自学习练出来的治印技艺已略有小名。学校门房张老头怂恿他仿刻赵子谦的章,由自己代售。傅抱石接连刻了十几枚,从印文到款识,都没什么破绽。但后来真相还是泄露了,当事者来讨说法,张逃之夭夭。傅抱石这才知道,自己只得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钱。

      校长出于爱才,帮他平息了这场风波,建议他不如自己开张:“既然那么多懂行的人都鉴别不了,又何必造假?”傅抱石乃以“抱石斋主人”的名义在报上发布公告,招揽生意,一时声名大振。

      到1931年傅抱石辞去教职专门治印时,每字已可卖5块银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以结识徐悲鸿,徐激赏其才,找到南昌行营参谋长熊式辉,建议省里官费派傅抱石出国留学。熊那时并无行政职务,从自己名下拿出一笔钱给傅,原拟去欧洲学雕塑,因经费不足,改赴日本“考察改良瓷器”。

      在千叶县,傅抱石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相识,此后两人的友谊维持了几十年。他最早的“金石书画个展”就是郭沫若帮着筹办的。展览会上篆刻作品最抢手,傅抱石会微雕,一方鸡血石白文印“采芳洲兮杜若”的边款可以刻下屈原《离骚》全文和序、跋共2765字,须用高倍放大镜才看得分明。

      1935年9月,傅抱石学成回国,应徐悲鸿邀请,到南京中?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任教。这时熊式辉当了省长,愿意给傅抱石一个县长的位子,但傅无意仕途,以一方“不求闻达”的闲章婉谢。抗战爆发后,他从报纸上读到郭沫若《轰炸中来去》一文,知道郭已回国,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任一职,并在找他,于是率全家赶到武汉,在郭手下做抗日宣传工作。

      1939年4月傅抱石随政治部一起抵重庆,住在沙坪坝金刚坡,除作画外,再度开始美术史论研究。看到日本《改造》杂志上横山大观《日本美术的精神》一文,针对其中“圣战”的言论他撰写了《从中国美术的精神来看抗战的必胜》,提出“中国美术是‘日本美术的母亲’,并指出中国美术有三种伟大的精神:‘第一,中国美术最重作者人格的修养;第二,中国美术在与外族、外国的交接上,最能吸收,同时又最能抵抗;第三,中国美术的表现,是‘雄浑’‘朴茂’,如天马行空,夭娇不群,含有沉着的、潜行的积极性。这三种特性,扩展到全民的民族抗战上,便是胜利的因素。’”这种说法,对民族自信心无疑也是一种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2-10-28 01:01
  • 签到天数: 90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1-8 13: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1943 傅抱石:感应时代 施展抱负(2)

      1943年,国立艺专迁到重庆,陈之佛请傅抱石担任中国画科主任兼校长秘书,后者相当于教务长的角色。
      那时傅抱石去学校,得先从金刚坡步行两小时到沙坪坝陈家稍事休息,再走到磁器口乘小船渡过嘉陵江,之后还得步行半小时方可到达。

      在1939级国画系学生赫石林眼中:
      傅师中长身材,面白皙,经常穿一身半旧洗褪色的长衫,右边口袋里,总装着香烟和火柴,显出一副不修边幅、落拓不羁的潇洒学者风度。他不但是著名的书画家,而且文章也写得好,有才华,所以讲课很受学生欢迎。

      我记得有一次听他讲课,他对国画系全体同学作关于清朝三高僧之一石涛的名著《画语录》的学术报告。他有理有据地说明了石涛反对保守,反对画法必出某家的风气,力倡画必师造化,来源于生活,更主张要“搜尽奇峰打草稿”。傅师明确指出石涛的主张是正确的。他引用石涛的名言:“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人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人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以此强调初学画时,必要做到不仅要懂得“无法之法乃为至法”的真正含义。循规蹈矩,是在未掌握技法之前的学习阶段。“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讲的是掌握技法之后,发挥技术的创作阶段。前后是辩证关系而不是矛盾的。

      傅先生进一步谈个人的领悟:石涛自认为通过数十年的实践,“搜尽奇峰打草稿”,能使山川和他神遇而迹化,好像山川使他代山川说话,山川脱胎于他自己,他自己也脱胎于山川。这即是说他作画已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傅先生感受颇深地启发我们:“石涛的画是富于创造性的,处处都表现了他的心灵人格与自然山水的交流。他的画不只是‘写生’,简直是‘写神’。”此时他提高了声调说:“石涛的伟大精神在此,石涛明确的态度亦在此。”

      因傅先生满腹经纶,每讲到关键处,他常常旁征博引,情绪激动。不但额头汗津津,而且因他好用手势助教学,竟把放在他面前的茶杯弄倒了。茶水流到桌前,他却没有注意到。
      当时傅抱石主要给旧制三班上山水课,其他班学生也挤进去听。

      傅抱石在课堂上作画,行笔快而富有激情,惯用长锋羊毫散锋画法和破墨点法。在用大斗笔画泼墨时,常常一口气画下去,直到黑枯锋散,却不再蘸墨和水,使纸上的效果由水分极大的泼墨渐渐转向散锋乱皴渴墨,这种只从真山石感受效果出发的皴法,是傅抱石独创的,故现在人称之为“抱石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商城县论坛 ( 豫ICP备1903966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2402000165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hwxwb@126.com 举报电话:037161530168

    GMT+8, 2024-3-29 02:56 , Processed in 0.236689 second(s), 30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