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在商城|商城县论坛——河南省商城县人的网络家园(商城县门户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14343|回复: 4

商城皮影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4-26 15:06
  • 签到天数: 106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7-1-9 21: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张德光   叶照青

    皮影戏称“小人戏”或“皮孩子戏”。因其多为农民祭神朝圣,祈福祝寿而唱,人们又称它为“香火戏”或“还愿戏”。还由于它与其它地区在皮影制作上的质地不同,以牛皮作影,故又有人称它为“牛皮摔子戏”。

    皮影戏以其独具地方性的俗话俚语,散发乡土味的唱腔锣经以及精美造型和特殊演出方式,吸引着众多的农民观众,从而成为商城一种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一、皮影戏的产生和演变

    皮影戏是一种不为历代贵族所重视,却又为历代贵族所利用的江湖技艺。诸多史志典著均无它的地位,偶有笔记散文记载也是只言片语,很不详细,且众说纷纭终无定论。但皮影戏既经久不衰地活跃于民间,其发展史就会在艺人们的口中流传下来。虽无文字依据,但有一定的可信性,不失参考价值。

    (一)供奉戏神的传说   商城的皮影戏同豫南各县的皮影戏一样,有一个供奉戏神“老郎神”的古老习俗。戏神是个方面大耳的五六岁孩童,艺人每出箱、封箱、开戏前都要把他供在上边或前台。然后洗手净面,燃香烧纸,行三拜九叩大礼。据传这孩童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唐王登基,朝廷祝贺,文武将帅要排戏演唱,后宫嫔妃也剪纸弄影戏。因女人不便抛头露面,遂挂纱点烛以影替代。唐王看后说影戏很雅,可给世人敬神了愿。由此,影戏传入民间,就把它叫作“还愿戏”了。又因小太子看戏入迷,一日睡在戏箱里被闷死,唐王就封他为影子戏的老郎神,艺人们供奉的戏神即指老郎神。

    (二)源于汉代的传说   已故老艺人傅国友生前曾说,皮影戏早在汉代就产生了。商城传说云:汉武帝最信奉鬼神,曾为一李姓宠妃之死昼夜思念。恰有一道士从西方安息国云游至长安,说能叫死者显灵,武帝便请他进宫一试。道士问清了李妃的长相衣着,要了一间空房,答应三日后可叫皇上见到李妃。三日后,汉武帝来到房间。但见门窗紧闭,中挂薄纱,纱后燃白色蜡烛。道士在幕内作法,须臾领一美人蹒跚而来。武帝见那美人虽云鬓半掩,却与李妃相貌无异。正欲扑去时,那倩影倏忽不见。道士解释道:阴阳两条路。皇上阳气盛,心又急,把魂灵儿冲跑了。汉武帝悔占一诗云:“是假亲眼见,是真人未还。偏偏只觑半边脸,还慢吞吞地来晚。”因他总算见到了宠妃之影,就封道士做了大官,并令他设法再召倩魂。道士说李妃已入仙班,盖了一座雄伟的殿堂,在墙壁石柱上都雕刻着瑞气祥云,神车仙鹤等。再供上各色神像,各类祭品,每天三拜九叩地请神。可折腾了300余日,连神影儿也未见。武帝一怒之下,就把道士杀了。抄其府第时,搜出了一些用兽皮制作的许多人形图案,其中就有李妃之影,汉武帝方知上当。此事传开后,民间艺人便效法用羊皮制像唱以谋生,当时把安叫作“灯影戏”。这一传说恰与《汉书·外戚传》中的记载相吻合。

    据艺人王本厚听老一辈师傅传说,皮影戏源于汉元帝之时。汉元帝贪乐好色,宠信宦官弘恭、石显。二人便投其所好,选美女、征优伶、为乐府、训乐工,并遍征能工巧改建上林园。有一对石匠兄弟对宦官的溜须拍马、横征暴敛极为气愤,就在雕刻石像时,将拱肩缩背和肥关大耳的弘恭、石显雕成石人,把他俩的罪行编成戏文演唱以公之于众。后觉石人太重不便携带操作,就以布帛裱褙,刻制缀形带往民间表演。若从商城皮影的奸官脸谱和服饰形状来看,确似汉代弘恭、石显之形象,可见此传说绝非纯属虚构。

    (三)日趋完善的演变  皮影戏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民间已随处可见,更有著名弄影者流芳于世。据传那时有个秃顶艺人,性豪爽,善丑角,每遇不平之事,均借小丑之口抨击邪恶。又因其演出幽默滑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行们为了纪念他,便将他的形象搬上了纱幕。由于不知其姓名,遂戏称“小秃”,成为跑腿送信的下角了固定影身流传至今。到了隋唐时代,皮雕形,并以忠正奸邪定脸谱,演唱内容也由祭神朝圣进化到讲史说书等。这些都说明了皮影戏确源于汉,成形于南北朝,活跃于唐,完善于宋。

    唐宋元明清以来,皮影戏艺人继承发展了祖辈的技艺。无论是从制影造型、唱腔锣经方面,还是从扩大剧目、丰富表演方面,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艺术风格,并扎根乡土而日趋活跃。旧商城县志载:“明嘉靖年间,元夕作灯市,自十三至十六日,三夜游玩达旦。十六日多游俗,为走百病,暮多戏剧。”多戏剧为走百病,无疑会包括人称“香为戏”或“还愿戏”的高城皮影戏。又据老一辈回忆:凡建在观音庙、龙王庙、火神庙的村镇,始建起就有皮影戏为其演唱“全神戏”,以朝圣祭神。并党有几个戏班演对台戏,相互比较谁唱得好,演得妙,吸引了众多的观众。随着现代社会艺术形式和宣传工具的丰富,皮影戏虽较前冷淡,但仍在全县广大乡村活跃不止,为人们喜闻乐见。

    二、商城皮影戏的艺术特点

    皮影戏是融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它以戏文取材广泛、讲究词格、善用口语的文学特点;唱、帮、打三位一体的音乐特点;说、唱、表组成的表演特点;绘画、雕刻、剪纸相结合制影造型的美术特点,于诸多戏曲中别具一格。

    (一)文学特点  皮影戏一般没有文学脚本,多靠代代口授相传。即使有一些手抄本,也是错别字连篇,俗称“口条”。但其剧目的取材却相当广泛,佛经教义、神话传奇、民间故事、历史演义、武侠小说等几乎均可入戏。还演唱一些表现人情世态、乡土习俗、日常生活的小戏,堪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据《傀儡戏考源》载:皮影戏是受唐变文影响而兴起的。汉晋隋唐时代,佛教借“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神秘的佛教文化便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唐代的佛教尤为兴盛,代表佛经教义的变化活动风行流传。翻译的佛经和佛教故事,相继生发演变出大量的杂剧戏文。最早是教徒们经常逢集赶墟,搭台设栏,在寺院庵观举行俗教和表演。将《目莲救母》、《舜子变》、《降魔》等变文搬上高台宣传。以后便借助皮影戏演唱,使黎民在寓教于乐中接受佛教思想,皮影戏也随之逐渐演变为寺院祭神朝对的工具了。俗称“香火戏”的商城皮影戏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所以其剧目中仍有佛教的题材,仍是具有变文痕迹的说唱文学。后随着唐传奇文学、宋叙事文学、元明清杂剧、话本、小说的兴起和发展,才大大丰富了皮影戏的演出内容,使其剧目越来越多。

    皮影戏的剧目大致可分为四种:一是连台本戏,多演唱神话故事、历史演义、武侠传记、公案小说等大部头作品。每一作品都能演上一月半月,行称“20-30本以上”。有《封神榜》、《列国志》、《粉妆楼》、《彭公案》等数十部。二是单本戏,即只演一晚上的“草头戏”。这类戏名目繁多,常上演的有,《蟠桃会》、《下南唐》、《麻姑上寿》、《麒麟送子》、《张四姐临凡》、《李世民游阴》等数百本之多。三是垫台戏,就是演正戏多是由丑角演唱的“独角戏”或由两人演唱的“二小戏”,俗称“对扒皮”,行称“对脸子戏”。如《打帮工》、《打八行》、《打小秃》等50多个。有时也学唱民间小曲中叙事性强的风趣诙谐小段,如《卖花》、《买皇历》、《讨学钱》等30多个。以上是以戏的规模容量大小划分的。另外还有一种专为唱出了名的演员主攻某种角色而点的戏,谓之名角戏。如《反五关》、《文王跑坡》等吊须戏;《长坂坡》、《淤泥河》等生角戏;《霸王挑车》、《胡大海碰门》等净角戏;《三上楼》、《百岁挂帅》等老旦戏;《大闹相国寺》、《法门寺》等丑角戏。这类戏多是连台本戏里的一出,重在表现演员而唱。除以上四种外,还演唱移植戏。把地方花蓝戏、花鼓戏及庐剧中的“三小戏”、“二小戏”搬上纱幕。如《秧大麦》、《西楼会》、《闹书馆》、等近百出。

    皮影戏的戏文文词格,既保存了唐变文的历史风格,又兼有戏剧和说唱文学的特色。就是说它把带有正统韵律的唐宋诗词和语体的散文化统一在一个不可分割的结构之中,是诗和白话文相结合的文学形式。其主角上场首先吟诗时不但讲究格律,上下句对称,平仄声合辙。连唱词也极讲究声韵音律,绝对不许错乱。唱词多是艺人按戏路子即兴编出来的,行称“句头”,俗称“水词”,亦叫“活口词”。词格多为二二三节数的七字和三三四节数的“巧十字”句式。特殊情况下也有三四节数的七字句,三四三节数的“拙十字”句及七字和十字的混合句,还有四四节数的八字句,二二二节数的六字赞,二三节数的五字崩、四字联、三字锦等词格。

    唱词或数板每段均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奇数句均落仄声,偶数句押在平声上。艺人教徒弟摹板儿时,让他们用“沙发林丁沙林定,沙发林定沙丁林”的仄平词格规律反复背诵。由此可见,商城皮影戏对韵文声律的重视,以突出其文学艺术特色。另外,在实际演唱中,唱词中间还加了一些衬字和习惯用语,用来填眼垫口。如起腔时爱用哎么、那个、我的、哎等;词与词之间惯用啊、啦、呀、、嗯、 、呐、哟、嗬等。

    戏文里的道白,是唱文的有效补充。词有“固定词”和“活口词”两种。固定词是经文人加工而表现特定人物或特定事物的词,又称“呆词”或“工马词”。它要求演员死记硬背,不可差错一字。活口词则是剧中的各个角色,根据戏路子的发展自编的词。这种词运用了当的群众语言,把剧中各个身份人物的对话均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对话,使老少妇孺一听主明白。那生动活泼的方言,诙谐风趣的歇后语,幽默含蓄的俏皮话极富表现力。散发出浓烈的乡土生活气息,给观众以人情味和感染力。这种使剧情越发活跃精采的再创作,充分体现了口头文学的特点,也最能体现皮影戏在高城的民间艺术风格。

    (二)音乐特点  皮影戏同其它戏曲艺术一样,唱占主要成分。其唱腔音乐同样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它与全国各地皮影戏唱腔的不同之处,是它的主调既不是各大剧种声腔的摹仿,也不是地方小戏和曲艺音乐的拼凑。它是千百年来在艺人们世世代代的传唱中,将原颂佛经、唱道情的腔调与本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相互渗透,逐渐演变成的唱腔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皮影戏音乐是由唱、帮、打三个部分组成的,即一人演唱,众人帮腔,打击乐伴奏。它大致可分“东流扣”、“西流扣”两大流派。东流扣唱腔融进了山歌、田歌、小调的成份。它旋律流畅,节奏性强,有清新优美,高亢明亮的特点。西流扣唱腔是商城的皮影戏艺人长期与光山、新县、罗山等地皮影戏的艺术交流中学来的唱腔。因这些县与湖北接壤,唱腔中吸取了楚调、花鼓戏的音乐素材。声调柔和,歌唱性强,有缠绵抒情、温厚含蓄的特点。其结构为启承转合的四句体为主,兼以曲牌连缀为辅的音乐体制。旋律以五声音阶为主,六声音阶次之,徵、羽调式占主要地位,间或有宫、角调式。节奏以剧情发展需要定速度,忧郁悲凉时为一板三眼的4/4节奏,欢快喜悦时为一板一眼的2/4节奏,紧张激愤时则变为1/4的流水板或节拍不定的滚白散板。乐句起于板,落于板,有呼应式的对称美。甩腔时常采用颤音、波音、滑音及回滑音,使唱词的韵味愈能体现出来本地语言特点,感情的表达更接近山乡风土情调。

    皮影戏的唱腔分主腔、花腔和帮腔三大类。主腔是生腔、旦腔、净腔、丑腔等四大行当的唱腔和遗传下来的道调(“梅花格”或叫“姜尚调”)。花腔是将地方民间小唱搬来演唱的唱腔,还借用了地方小戏如花篮戏、地灯、花鼓戏等部分声腔。有时学唱京剧、曲剧、豫剧等大戏的典型乐句以充实其唱腔。帮腔则是演员唱腔句尾的接腔,别外还有打击乐伴奏。

    现在东流扣主腔为主分别作以阐述。

    生腔包括须生(俗称“白胡子”或“吊须”)腔、二生(文武“黑胡子”老生)腔、小生腔三种。它是以商城的“车水歌”、“山歌”、“田歌”为基调而发展的四句体结构唱腔。第一句叫“阳牌子”,拖腔强调“i”音,并落在下属音“i”音上,以示徵调性质。第二句叫“阴牌子”,中间耍腔上扬或下跌,意与上句呼应对称,尾音落在主音“5”上,以示徵调式。第三句叫“垛句子”,以压缩节奏与主题形成对比,尾音落在不稳定的主音上方大二度“6”音上,使全曲运动的紧张度加大以示亟待解决。第四句再重复“阴牌子”使全曲圆满终止。它的结构公式是:起板锣鼓——阳牌子——阳牌子锣鼓——阴牌子——阴牌子锣鼓——垛句子——短敲或冬大——阴牌子。如此无定次反复。若交签儿转板或道白,就以扎牙子结束。这一公式通用于各角色主腔。

    旦腔包括正旦腔和老旦腔(俗称“老妈儿”)。为了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它多吸取生活中女性常用的音韵行腔,如把“613、316、356、536、265”等音组应用到唱腔中,以突出人物的性别、性格和情感。曲调缠绵优柔,委婉抒情。

    老旦腔类似民间妇孺的大白话,是由羽调式民歌发展的,典型的六声音阶,多用于说教、陈述等。

    净腔(俗称大脸)包括黑净、白净、红净腔,五声羽调式。它与生角腔的区别是一、三句落在下属音“2”上,二、四句落在主音“6”上。旋律特点用同音重复法,使唱词铿锵有力,以显示其粗犷浑厚,雄劲豪爽的性格。

    丑腔(俗称“麻子”、“小秃”或“小喜儿”)的特点是连说带唱,唱中夹白,诙谐滑稽,多为机智物或奸邪人物使用。

    花腔   花腔主要指开正戏前或煞戏后演出杂出时所用的小调、小戏曲等。它有时结构规整,为一戏一曲的单曲体结构,有时是一戏多曲的联曲体结构。曲目由剧目来定名。它情绪活泼欢快或诙谐风趣,每一曲一戏都有短小的故事情节。

    帮腔   帮腔也叫接腔,行称“护台音”。起渲染气氛的作用。帮腔的旋律是各唱各行当的主旋,其速度、音高与演唱者呼应一致。通常在一、二、四句唱腔的后面帮腔。阳牌子的接腔叫“喊腔”,是为各角色打开嗓门而用,阴牌子的接腔才是固定的帮腔。

    打击乐   打击乐是商城皮影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有鞭鼓(反鼓)、吊板(牙子)、书鼓(战鼓)、大锣、大钹、苏锣(小锣)6样乐器。乐队由3人组成,排列于后台。司鼓者(打鼓佬)居中而坐,左手执吊板,右手执鼓槌(鼓扦),演奏鞭鼓、吊板、战鼓。为戏班里的老师傅,戏中的总指挥。左侧悬挂大锣和缚一箍存放大钹的长凳,这两件乐器由一人操作。右侧是小锣。

    商城皮影戏从头到尾全用锣鼓伴奏,所以要求艺人们都得会敲打。凡学戏者首先从敲小锣入手,死背硬记锣经。师傅教学员先打过台敲铙子,铙子即民间锣经长流水;口决为“一担一斗一升糠”,实际锣经应记为“太太t太/冬仓/”。为便于学员熟记,就把它变成“一担一斗一升糠”的俗语。读起来顺口,打起来顺手,以此要求学员们熟悉其节奏和伴奏规律,逐渐掌握速度、强弱、转板等。在伴奏唱腔时要求更为严格,起板要准确,开唱要给“肩膀头儿”,间奏要看演唱师傅的眼色而定长短等。

    商城皮影戏的锣经由起板、导板头、战场、跑马、一笼蜂、阴锣、撩子、一二三四锤、扑灯蛾、打恨头、阳牌锣鼓、阴牌锣鼓、冬大、还魂板、扎牙子、水底鱼、白鹤亮翅等20多种牌子组成。它各有各的用途,不得有丝毫的马虎。

    (三)表演特点   皮影戏的表演靠说、唱、表完成。演员虽不露面,但必须装龙像龙,装凤像凤,否则就难以和所操纵的角色之感情一致。

    说即道白,行称“白口”。白口在表演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诚如戏谚中所说的“唱是骨头说是肉”,“三分的唱家,七分的说家”。说是表演的基础,基本的功底。

    白口分韵白、口白、念白、插科打诨4种。韵白尤如朗诵,押韵和辙,抑扬顿挫,多用于自报家门、下圣旨、读书札之类。口白是一般的对话,家常话,多用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土语。念白又叫“数板”,有声韵节奏,词多诙谐风趣。插科打诨又叫“打岔”,是戏外人故意逗乐的插白,往往能产生较强的戏剧效果。这就是以上即所谓“说白半台戏”的道理。

    唱是表演的首要条件,唱功的好坏决定着演员的艺术生命。因为一出戏的唱几乎占大半,杂出更是从头唱到尾。这就要求演员一专多能,会唱各行当的唱腔,所以人说演皮影戏为“咳皮影戏”。

    唱功为民族民间唱法,分真嗓、假嗓、恨声、油腔四种。真腔即自然本嗓,称“大本腔”,为吊须、二生、老旦等角色所用,特点是高昂稳健。假嗓即尖嗓,称“二本腔”,为小生、正旦等专用。它以高八度音唱出,使小生有阳刚之气,正旦有柔婉之美。净角用肚音腹音演唱,便唱腔粗犷明亮,憨厚豪放,能声震数里,此谓恨声。而丑角则说中带唱,真假嗓混合交替运用,使人一听感到滑稽可笑。这种唱法难度较大,因尤如鸡鸣又叫“鸣音”,谓之油腔。

    表是表演的主要表现手段,它不仅需要演员的手眼身法步,还需要灵活自如地操纵皮影子,使心、口、手三者并用,相互协调。

    表演技能有模仿、传神、打签子三种。模仿就是学演剧中各种人物的声音动作。商城皮影戏的一般只有四大角,唱生角的带唱“大麻子”(胡子丑)和副签子旦角;唱旦角的带唱“小麻子”(小丑)和副签子生角;唱净角的带唱泼旦(彩旦);唱末角的带唱老旦和下角,无专唱丑角的。由于一角带多角,就要求演员具备多种模仿能力。特别是声音模仿,也称声音化妆,最能使居中人的形象和感情通过演员的语气腔调再现出来,经观众以声如其人的感觉。传神是模仿的深化,讲究声、气、神,以把角色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逼真地揭示出来。能使观众与演员一起当哭则哭,当笑则笑。打签子就是操纵皮影,支撑皮影的3根棍儿叫签子,前面支撑上肢的叫手签子,后面支撑影身的叫令签子。演员要通过3根棍儿(签子)把死物耍成活人,这正是俗话说的“皮影子好唱,3根棍难戳”。摆弄影子有一定的规矩,存放皮影分左右箱。左为大,左边和是大影箱,右边是小影箱。开戏前挂影子的规矩是左边影绳上前边挂文影子,其次序为万岁爷、王侯、九卿四相等文官;后边一影绳挂武官,其次要通过序为反王、大甲、辽襟等;右边影绳前边挂通风报信的两个下角子,接着挂女影身并按身份定前后次序。从桌椅的摆法上可见本场唱啥戏。若椅前桌后必是大出小进,即幕左出幕右进。影子出场时要从上往下落,入场时要从下往上抬。文签子讲究声形合一,念词与动作紧密配合。如整冠、捋须、捶胸、顿足、修书、作画等情绪的身势必须惟妙惟肖。武签子更是高难技术,二人交战,两军对垒,事先要熟记武打套数。双方各有什么特长,节骨眼时该输在哪一招上,绝不可错乱。刀枪棍棒并举,跳跃翻腾拚杀,加上放飞刀、扎花枪、抖法宝等特技,再伴以喊杀的助威声,惊堂木的拍击声以及增添气氛的跺脚声,犹如千军万马上阵,看得人眼花缭乱。加上骑马靠了就更神奇了!6尺纱幕恰似古战场,令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美术特点   皮影戏在制影造型上,体现了绘画、雕刻、剪纸相结合的美术特点。其质地是将刮薄的牛皮,用酒熟透亮,再按影人的尺寸规格剪成小片,画上各种所需的图形颜色。再用香油刷好晾干,然后精雕细刻,图案纹饰、盔甲蟒帔丝丝件件不得缺边掉角。每个影型由帽片、头像片、上身片、上肢片、下身片、下肢片等共14片用线联缀而成。大约有一尺五六寸高。

    戏班的一担箱最低要有40至60匹影子。一匹影身配三个头像,一个头像配三个帽片。男影身占三分之二,分文武影,最低要有五蟒六靠、龙剑帔巾等。女影身占三分之一,也分文武影,少不了红扑八团、宫装花身等。凡仙道等特殊人物更是复杂,十八般兵刃不可缺。道具类为桌椅车船、宫殿城门、信件佛尘、龙虎麒麟、牛马龟蛇等等,均以侧面为型。

    商城皮影是精美的工艺品,其图案不但借鉴了壁画的表现方式,脸谱也保持了汉唐时代的风貌。给图采用工笔,雕刻宛如版画,风格更类似剪纸。当它们在纱幕上显影时,镂空的眼睛和服饰花纹在灯光照耀下,灵活的身子和四肢在演员的操纵下,更比剪纸美丽生动、丰富真切,反映出民间艺人的非凡才智。

    三、商城皮影戏的活动状况

    (一)艺人是“高棚先生”传说皮影戏曾是宫庭戏,传入民间后,人们才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故从古至今,它的地位始终居百戏之首。每逢庙会节日,诸多戏班演唱,影戏台必须搭在会场左边以示为大。影戏不开锣其它戏不能开场。因此,影戏艺人被贵族称为“高棚先生”,邀请其唱戏须当上宾接送。艺人弃艺后,若科考得中可以做官,而其它艺人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只好永作优伶。生不能入仕途,死不能进祖坟,与影戏艺人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点似乎能印证其起源于汉武帝时或唐太宗时的传说,很有探讨的必要。

    商城的皮影戏艺人虽被称为“高棚先生”,而实质上是统治者利用艺人的“高台教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史著名艺人也都无资格录入史册,故只能依据艺人们口碑记录来窥见一斑。清末著名皮影戏艺人宋美髯,绰号叫宋大傻,专攻净角。肚音、腹音浑厚,唱腔声若雷鸣,能听几里路远,加上文词句头好,表达能力强,人称“盖五县”。同时还有个叫江海波的艺人,唱净角,演唱时声情并茂。有次他在《封神演义》中饰纣王,因表演得真切,使一个卖草的观众恨之入骨,竟用尖担去扎“纣王”,而捅破幕帐。民国年间有著名影戏艺人冯少堂,专唱吊须。他嗓音宏亮,唱腔优美,吐词干净利索,人称冯胡茬子,名噪鄂豫皖三省八县。李春江是生旦净丑都在行的“唱满台”,不但嗓子好,文词也好,系出名的影戏前辈。何建宇则专攻麻子(丑角)。他群众语言丰富,人物性格把握得好,以讽刺、评论、逗趣见长。群众为他编段顺口溜道:“讽刺叫人头发酥,评人评一助巴骨,劝人要你只点头,逗人笑得如同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著名艺人有陈正甫。他是冯少堂的得意门徒,专攻小生。唱腔圆润,揭示少女的内心世界尤为细腻。还有唱吊须老旦的傅国友,他以唱吟见长,声音宽厚洪亮,委婉动听,塑造人物栩栩如生。表演杂出时更是妙趣横生,豫皖交界五县的人皆称他为“傅小二”。另外还有“多面手”胡前清,“活麻子”王本厚等,他们在皮影戏的表演上均给观众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二)“一担箱”戏班   皮影戏的演出单位俗称“一担箱”,是因全戏班的道具仅装在两个梳妆台样的戏箱里,一根扁担就可挑走而得名。戏班的负责人叫“领箱”,多由戏箱主、联系写戏人或演技高超的师傅担任。领箱人组织搭班儿,一般由八个人组成,六七人也可。这就是俗话说的“七忙八不忙,六人打路趟。最少五个人,三打对脸唱”。分工是领箱扛箍竹棍,意为把一班人箍一块儿;吊须角扛亮纱(面帐);生角掌握大衣箱(大影箱)扛大影集(竹编大影匣);旦角掌握小衣箱(小影箱)扛小影集;净角扛压条;敲大锣的扛三根棍儿;打鼓的扛三根棍儿;学员打杂担影箱。

    戏班每到一地,第一件事是搭台。台分高低两种:高台用4张方桌,6扇门板搭成,由写戏者负责。低台在一张条桌上搁一扇门板,把压条一放再撑起面帐就行了。护台棚用8根棍儿搭成,唱猴的(演孙悟空者)捆前面3根棍以示掌握前台,乐队捆后面3根棍以示掌握后台。上搭白布谓天棚,四周搭布谓围棚。

    戏班虽然营业,但从不售票。逢庙会也好,红白事也好,均由一人来戏班写戏。或三五本,或十来本,到时由主家接去演唱。无论是朝圣、还是还愿,艺人只唱戏吃饭,资金由写戏人到各家各户“抽丰”筹集,戏罢钱粮两清。因戏班人手少,好招待,深受农民欢迎。戏班也常年不闲,四处奔波,“行千里路,吃百家饭”。

    商城皮影戏发展到清末就有10担箱之多,其中较出名的有钟铺火神庙戏箱、冯店戏箱、新店戏箱、回龙戏箱、王楼戏箱等。到了民国年间,由于时局动荡,能坚持活动的剩下6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产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民间艺术,开始由县文化馆具体管理皮影戏,并于1953年7月组织皮影戏艺人学习,要求树立为中心工作服务的思想。还排出新影戏剧目20多个人,如《杜长年参军》、《血海深仇》等。1957年皮影戏发展到12担箱,还挖掘整理剧目53个,其中较好的38个剧目在全县各地演出。1964年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对曲艺人员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整顿组织,并对皮影戏进行了改革,将12担箱并为6担箱。排演了《白毛女》、《夺印》、《两代人》等9个现代戏,深入各乡(镇)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皮影戏遭到一场浩劫。戏箱被封,皮影被毁,艺人挨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影戏艺术获得了新生。中共商城县委宣传部连续于197年、1979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民间曲艺工作的管理意见”,对全县皮影戏艺人进行了登记和必要的业务考核。合格者发给演唱证,把皮影戏班定为半职业性的集体组织。演唱对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有益无害的剧目,从而使商城的皮影戏艺术进入改革和发展时期。

    (三)现阶段的思索   商城皮影戏的活动状况,实际上也展示了它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透过这一窗口,我们可以看到它在民间艺术地位和艺术作用,同时也可看到艺人们的艺术生涯和艺术前景,对研究和发展皮影戏不无好处。

    当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和电影电视等先进的宣传形式相比,是显得陈旧了,致使有些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还有它的存在。但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这一大前提着眼,商城皮影戏既活动了上千年,必然有它深厚而广泛的传统基础,从而深扎在民间特别是广大农民之中。无论是从民族的审美意识来看,还是从传统的审美习惯来看,商城皮影戏都有继续发展的前途和改革创新的价值。探讨它的目的,正是为了了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抢救民间艺术遗产,以吸取其精华,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做出有益的贡献。(商城县政协主编《锦锈商城》)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6-12-20 19:39
  • 签到天数: 7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07-1-10 08: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现在这些都很少可以看到了,记得刚出来的时候在罗城看到了,后来就没有再见了.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22-4-26 15:06
  • 签到天数: 106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 12: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郑州市
    现在怎么把皮影戏划为罗山的民俗了,可能是我们县重视的不够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7-1-13 2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信阳市
    前年同一首歌上周涛还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是新县民歌呢,这两年我县加大了自我宣传的力度.特别是今年暑假"百家媒体齐聚商城"对商城县的旅游推介和宣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本帖最后由 七十米深蓝 于 2007-1-13 21:11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4-6-20 08: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安阳市
    求商城皮影戏的mp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商城县论坛 ( 豫ICP备19039661号-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公网安备 41152402000165号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dhwxwb@126.com 举报电话:037161530168

    GMT+8, 2024-4-25 22:26 , Processed in 0.238331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