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哲图文 发表于 2011-9-12 18:13:10

秋语

http://player.56.com/deux_110980348.swf      
       不知不觉中,天已慢慢转冷了,才发现已经是秋天了。把头探出窗外,发现满地霜露,路边的野菊花、矮牵牛都沐浴在晨露里,在阳光的映照下,露水泛着点点清光,叫人顿生凉意。抬头四望,发现树上的叶子也已经干枯泛黄。曾听许多人说过,秋天的颜色是金黄色。秋天是丰收的季节,金黄色更能代表一种潜意识中的喜悦。而且,落叶的黄色,有时也成了秋天的代表色。这当然是大多数人的观点,有时候,多数人认同的事情,就相当于正确答案。不过,也总会有少数人不这么看,不愿也不想将观点屈从于人群之中。我,刚好就是这样的人。古人有许多伤春悲秋的诗句,在我看来,伤春的少,悲秋的多。
       秋天还是一个使你不自觉地往心海钩沉的季节。美好的景物往往在秋天经历了跃上一年中的顶点并从顶点滑落的过程,“最好的却又是你即将失去的”,秋天常会带给人们这种感觉。对应人的一生,春天应该是人的少儿时期,夏天是人的青壮年时期,秋天是人的中老年时期,冬天则是人的晚年。如果说怀缅往事是人在晚年的典型心理特征的话,那么这种心理特征往往是在人生的秋天逐渐形成的。“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初唐诗人陈子昂的诗句正好能够代表大多数中老年人的心境:大好的年华都已经逝去了,当年那些美好的愿望究竟又有哪样能够达成的呢?!
       秋天,更是一个离别的季节:叶子离别树梢,学子离别母校,游子离别父母,情侣也依依惜别。从客观上来说,秋天身上所背负的浓重的离别色彩,与秋天的气候适宜人们出行有关,而这种客观现象又反过来加深了人们对秋天的主观印象。其实,细想想,秋的来临真的会产生许多伤心的事情。雁会离过故乡,向南飞去,留于空中阵阵悲鸣。而成熟的果实,也会离开自己的母体,不知化做谁人腹中之餐。树叶会随风飘零,从此不知去向。而秋月下的寒蝉凄切,声声算做生命终结时的离歌。也难怪这么多人会为秋感伤,秋风的萧瑟,秋夜中的孤寂与寒凉,相信只要是有情之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心有戚戚。
      有时候我常常想:是否就是因为秋天是一个充满离愁别绪的季节,所以先民们才会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定为期盼、庆贺亲友团圆的“中秋节”,要不每年都有十二个月圆之夜,为何就偏偏挑选秋月圆满之夜定为节日呢?就连以洒脱豁达著称的苏东坡面对秋月也发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千古慨叹。似乎是唯恐后人无法体会他在中秋之夜内心的郁闷,苏东坡还有“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的词句。无独有偶,宋词豪放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辛弃疾也叹道:“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影片《云水谣》的编剧似乎也有这样的思维定势,以致影片里一别永诀的痴男怨女分别叫作陈秋水和王碧云,淼淼水云间,孤影空留痕,如此看来,陈秋水和王碧云在秋天上演的爱情悲剧其实在他们相识的春天就已经注定了。
       该逝去的,无须努力挽回;而该遗忘的,也应试着去遗忘。古人有忘情之句,而秋天中的伤情,却从古至今,难以消缺。秋之伤,秋之悲,似已经为永恒。
永恒的伤悲,或许也是好的。正因为有了秋之伤,人们才会怀念春的生机,夏的繁茂。也正因为有了秋之伤,人们才懂的珍惜四季中快乐的时光。其实,秋何曾伤,秋何曾悲呢?
或许,这,就是生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