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溪边踏叶行 发表于 2016-1-24 20:33:21

[转载] 回家过年,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快过年了!很多远在异地的游子,或已回到故乡,或在归乡途中,他们的父母肯定在菜场和厨房之间忙碌着,等待孩子们回家。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并不认为过年回家有多重要,认为在春运这最忙乱的时节回家属文化陋习。这大概是因为,不明白过年回家对中国人的文化意味。




从我记事起,每逢过年,父亲必回太湖老家。他常带孩子们一同回去,在山林田野间赶路时,父亲会给我们说起宗族和周围村落的故事。我那时虽小,却能感到腊月的村庄是热气腾腾的,家家都在准备过年的吃食。有切冬米糖、炒红芋角的,有做豆粑、拉挂面的,有磨豆腐、蒸米粑的,有杀年猪的,样样食物的制作,在我看来都如此新奇。乡间的“还年”风俗更是隆重,在家中堂屋要摆上祀天祭祖的三牲福礼,给天地祖先行跪拜礼。




除夕之夜,全村还要在族长率领下,到公共祠堂中一同燃放鞭炮,当年有喜事的人家会“放万鞭”。应当说,幼年的我正是从这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感受到宗族的神圣和力量。在这淹没一切的轰鸣声中,人们的眼中闪着烟火的亮光,内心却是安宁祥和的,通过这宗族的集体仪式,每个人都体会到“年”的意义,那就是感恩自然、敬畏时间、缅怀先祖、礼赞生命。




过年回家对中国人来说,并不只是亲情之爱这么简单,在这个民族众多的文化仪式中,这个记忆大概保存得最为强劲了。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它早已内化为人们的情感密码,即使不明白,也会成为一种惯性行为。现在多把过年看作一种民俗,流传的也是一些民间传说。其实在古代,它首先是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宗教礼仪。




“年”这个字到周代才有,商时称年为“祀”,“祀”的意思,就是四时已过,要奉祀神灵祖先了,过年的习俗便源于此。中国是农耕古国,人们生活得好坏完全依靠天地雨水和时序的变化。中国人自古相信,只有在自然神的引领和关照下,人类才能获得有保障、有秩序的生活。“年”是一年时序变化之始,所以在这个时节祭祀天地诸神、表达对天地的敬畏,便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活动。




《礼记》记载,在立春前三天,天子便开始斋戒。立春日,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举行迎春典礼。正月第一个辛日,天子要代表国家举行祭天之礼,来祈祷天下谷物丰收。亥日,天子要带领官员一起,去亲自耕种用来祭祀天帝用的农田,用来表达对天地的敬意。




这是国家礼仪。到了民间,也有很多做法来表达对自然神和祖先的敬意。周代普通民众并不能立宗祠家庙,只能在家中祭祖,很多农村堂屋至今仍有摆设香几的习俗。随着时光流逝,村庄也可以立宗祠和家庙了,所以宗祠祭祀和祖先墓祭便成为民间过年一个重要内容。除此之外,腊月二十三祭灶王爷,除夕夜设天地桌接神,供奉天地诸神等,都是民间过年的重要礼仪。像河南等地,还把初十当作石头的生日,这一天不能用磨、碾等石制工具,人们向石头焚香致敬,设供物祭祀石头。这可能是从石器时代保存下来的礼仪。总之,过年无论国家还是民间,敬奉天地诸神和祖先的礼仪都是主要内容。




因为家族宗祠和祖先墓地都在故乡,祭祀又关系到整个家族和个人的命运,所以“过年回家”便成为很多离乡游子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和西方宗教国家不同,宗教国家认为个人生命和价值均来自于神,所以他们过节过的也是圣诞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认为,孩子只有在需要父亲养育时,才依附父母。这种需要一旦停止,自然联系也就解体,双方都恢复独立状态。如果他们继续结合在一起,便只能靠约定来维持。这种个人与家庭的契约观,是因为神是他们心目中体现了最高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生命和血缘为中心,展开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的,所以家族和父母自然被看作个人生命与价值的源头。费孝通有过一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他说“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个人就是那块石头,而家、国、天下就像一圈圈波纹,人伦可以说是中国人思考一切的起点。这种对血缘的回溯而引发的情感,是天然而真实的。




因为没有一个外在的神,在中国人观念中,必然只有家才能成为一切价值的源头。家族中既有宗庙祠堂,也有祖先的墓地,这些都代表着来自天地和远古的一种生生不息的神圣力量。有人说家就是中国人的宗教,儒家文化中确实体现了这种情怀。家族中的宗祠和祖先代表着个人与天命的关联,这种力量不仅超越了生命人世,甚至超越了天地万物,有了一种终极关怀的意味。




人们回乡祭祖与天地神,是为了感受这种关怀,从而体会到一种崇高的人生使命感。所以,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过年回家绝非看看父母那么简单,它既在表达对祖先和天地神圣力量一种敬畏和信仰,也包含着对个人生命价值的重新沉思和认定。虽然很多传统仪式已被人们遗忘,但“过年回家”作为一个强劲的文化密码却被保存下来。人们在这天也许少了一些敬神追远的念头,但歇息身心抚慰灵肉的渴望却仍然存在。这就是年年春运大军的动力,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回家。实际上,大家想回的不只是那个儿时的家,内心更渴望回到一个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种关怀是从家庭开始的,渐至邻里、亲人、朋友、乡里、社区,然后是整个国家和天下。这才是中国人“过年回家”背后的真正文化意味。

回到最初 发表于 2016-1-25 07:36:09

发微信上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 回家过年,中国人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