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0011 发表于 2014-12-7 10:09:26

固始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固始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流经固始县域的史河是淮河的一级支流,灌河则是史河的一级支流,从平面形态上看,史灌河水系就像一个张开双臂随时准备危害人间的魔兽。而处于魔兽双臂之间的固始,得山之灵气,受水之润泽,犹如一颗镶嵌在大别山和淮水之间的明珠,历朝历代均为兵家、商家的必争之地。

凝聚着楚风遗韵的固始(注:以下内容参考摘自固始县水利局高工陈卫国文章——漫话码头河,蓼城文化,2007年2月5日),曾经历过因繁盛的商贸物经济带来的水路航运的发达历史。据史料记载,固始县历史上交通以水路为主,上连荆川,下通淮泗。陆路交通仅为民间担挑、肩扛、独轮车、平板车等等。境内水路运输有泉河、史河、石槽河、灌河、白鹭河、春河、淮河等航线。同时各条航线百余个码头星罗棋布,形成一黎、二蒋、三滩、四往等四大码头集镇。而三河尖上承诸支流,下启大蚌埠,经贸物流业更是超级繁荣。

作为航运中心,固始县城更是码头众多,船舶集聚,位于县城东关、上下贯通史河主航道的码头河(长约20华里的运河)随之应势而生了,并修建了多处航运码头。于是从“白骨坟”至武昌的这个四面环水的岛,史称“长兴岛”,成了南来北往的商船、货船、竹排的云集地,码头河因此而成为固始的黄金水道。

早在隋唐时期,县城东关沿河就形成了徐咀码头、顺河码头、迎水阁码头、神仙洞码头、大码头和小码头等六个码头。明清时期码头河更是日益繁荣昌盛,县衙为了强化管理,将码头进行了分类划段清理,发展成了六个专业性码头。徐咀码头成为以山货竹木为主的码头;顺河码头成为以粮油、水果为主的码头;迎水阁码头成为以手工业、农副产品和畜产品为主的码头;大码头成为以广货、海鲜、蔬菜为主的码头;小码头成为盐业、石器为主的码头;神仙洞码头则成为船民们的休闲码头。

航运的发达、码头的繁盛,形成了以码头河为中心,史河、淮河为纽带的航运网络及商贸经济带,并且激活催生了固始当时的手工业、加工业、纺织业、印染业、渔业和运输业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和贸易,使固始的商贸经济空前活跃,是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固始县城成为区域性商贸重镇,大码头被誉为“小蚌埠”,三河尖被誉为“小汉口”,而码头河则被誉为“小秦淮”。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固始的繁荣景象。固始能发展成为淮河岸边的一大都会,得益于码头河的开发和利用。码头河为固始的辉煌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破败的现状

可惜,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建国前夕,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水路运输日渐萧条。特别是上游梅山水库和鲇鱼山水库相继建成常年蓄水,加之森林砍伐,水土流失,河床淤塞,致使水位降低,船舶搁浅,大部分航道中断,码头河从此衰败。1954年大洪灾,县政府出于防汛需要,在徐咀处筑起砂坝,将码头河与史河分开,截断了入水口,昔日喧闹的码头河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销声匿迹。1967年码头河中下游河滩被国营农场垦滩造田千余亩,上游河段经改线开挖导渠,建立武昌闸,成为县城桃花坞水库的泄洪道及城关的排水沟,被市民谬称“小史河”。随着污水、生活垃圾不断排入河中,今日的码头河已是满目苍痍,不堪入目,又被市民称为下水道、垃圾沟。

3.再展雄风

用“成也萧何,败也萧河”来形容码头河因水而兴,又因水而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固始县城的发展何尝不是如此呢!在当今城市规划建设中,决策者们无不把水环境水生态建设作为提高城市品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固始有得天独厚的水系和水资源条件,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治水理念既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更不能复兴固始曾经辉煌的历史,必须彻底摒弃。

    史灌河运河水库调蓄工程将使固始县域的防洪标准提高到数千年一遇,治涝标准、供水保证率、灌溉保证率大幅提高,水资源得以集约利用;固始县域水路网工程将使固始拥有约300公里的快速航道,使其成为真正的北国江南水乡.





多情大别山 发表于 2014-12-7 12:07:40

呵呵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固始的历史,现状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