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游 发表于 2013-11-1 10:17:36

棒喝:高考数学被“妖魔化”的背后

近日,多地高考改革方案密集酝酿或出台,一些省市调整英语等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比重,在网络上引发“数学退出高考”之争,有七成网友反对数学继续留在高考科目中。部分教育界人士和专家指出,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现行大学录取招生“唯分数论”下,学习往往“不看兴趣看分数”,数学题目甚至进入“偏、怪、难”的“奥数怪圈”。在某门户网站上进行的这项投票有超过16万网友参与,74.7%的网友认为,数学不应该继续留在高考科目中。不少网友直言,自己仅是“做题机器”,除了在菜场买菜用到数学,生活中根本不会用到苦读了13年的数学。在同一调查中,也有约4万网友认为“学习数学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应该继续停留高中阶段的学科教育中,占投票者的25.3%。被誉为“人类思维的体操”的数学,为何被吐槽?在专家看来,数学被“妖魔化”的背后,是中高考中数学成为“拉分大户”,数学题目进入“偏、怪、难”的“奥数怪圈”,也不注重应用性,学科教育异化成“填鸭式”教育,以至学数学成为不少考生共同的“难忘经历”。“现在孩子上五年级,每周都要去上补习班,不仅孩子学得累,家长[微博]也苦不堪言。”南京学生家长施建生说,学数学当然有用,但现在学校大搞应试教育,数学题越来越难,越来越偏,已经严重偏离了数学教育的初衷。同时,高烧不退的“奥数热”也助长了全社会对数学的厌烦情绪。“吐槽数学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倒未必是真的完全赞成高考取消数学。”南京一位中学数学老师说,近年来,为了满足高校选拔卓越人才的要求,加之语文、英语科目的区分度不高,高考数学题目的难度越来越大,已经远远超过世界教育相同学段的平均水平。记者了解到,国内中学数学的难度、中学生数学成绩在“世界领先”,从2009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可见一斑。这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持(OECD)、每三年评估一次的测试显示,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首次参加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全部三项评价中,均排首位。与此相对,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排名第30名,科学第20名,阅读第14名。“学科教育出现了机器式、填鸭式的倾向,扼杀了学习中本应该有的乐趣。”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科院副教授殷飞也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是社会各界对高考科目设置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难度大之余,中学数学实用性不高也备受诟病。比如,在国外中小学阶段往往有理财方面的教学活动,英国学生中学阶段学习的A-level科目中也有单独的经济学科目,对比中国中学教育则依然停留在为学数学而学数学,并没有数学的应用性教育。高考分值指挥棒如何释放正效应针对数学遭遇集体“吐槽”。部分教育界人士和专家指出,数学遭遇“妖魔化”的背后,是学科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其在高考中的不同分值挂钩,由此带来教育模式的异化。专家认为,应启动更大范围的综合改革和配套改革,释放高考“指挥棒”的正面效应。“表面上是不满具体科目,实际上是不满‘一考定终身’‘一把尺子量万人’的现行高考选拔制度。”南京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说。事实上,一些地方正试图调整考试科目和各科分数比例。在数学遭遇吐槽之前,多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对英语科目的调整也备受争议。比如,北京高考的新方案规定,2016年起高考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英语从150分下调到100分。而从2014年起,山东高考不再考英语等外语听力。“无论是降低英语分值还是不再考听力或者是不再考数学,都只能导致该科目在学校的‘学习食物链’中的重要性下降,资源和时间向‘地位重要、分值高’的其他学科倾斜。”教育专家熊丙奇表示,在“唯分数论”、招生和考试合一的高考选拔制度下,让教育注重培养创造能力、学生“减负”等目标依然遥遥无期。但专家认为,纠正学科教育异化、让教育回归本位,体现创造的导向,不仅要做好高考科目改革的“小手术”,更要启动更大范围的综合改革和配套改革。熊丙奇表示,高考科目的改革最终离不开现行大学招生考试制度的深度改革。应学习国外的大学招生经验,实行考试与招生分离的制度,确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教育从功利主义的泥淖中脱离出来,全方位深度进行以录取体制为核心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也认为,造成学习重心偏移、学生负担过重的,是由高考引发的应试教育之风,需要改变单一用分数衡量学生的评价体系,和单纯用考试选拔人才的选才方式。专家认为,相关教育改革方案更要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做到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释放高考“指挥棒”的正面效应。刚刚结束中高考改革方案意见征求的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已经收到了针对高考数学改革方面的建议,下一步将会对所有征集到的社会意见汇总,并依此对改革方案进行完善,正式方案将于年内出台。(摘自新浪教育)

漫天游 发表于 2013-11-1 10:22:46

原标题:学数学岂为数钱?(纵横)
  正当多个省市纷纷降低高考英语分值,或者调整考试内容之际,“积怨已久”的人们纷纷调转矛头,指向数学,齐呼“数学滚出高考”。更有人认为,学数学的目的只是为了数钱,当达此目的之后就不用再学了。

  高考是富有权威的指挥棒,如果数学在高考中弱化甚至“滚出”,那么它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弱化甚至“滚出”,就几乎是注定的结果。这种论调过了头。

  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就是从对应试教育的否定,走向对知识本身的否定。对许多学生来说,数学确是令人怨念丛生的 “苦学”。因为抽象而不易理解,因为严谨而不容差错,因为严密的逻辑性,所以要遵循无数的公理、定理和公式,无休止的背诵、练习和考试确实令人沮丧。但要明确的是,这里错的是应试考试,而不是数学本身,并不意味着数学真的不重要。数学的重要性,已经无需浪费笔墨去赘述。

  人们认为数学“无用”,可能由于中小学阶段所教授的代数、几何等等,都属于基础数学,而不是说明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数学。基础数学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内容,仅以纯粹的数理形式来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所以表面上看起来 “无用”。但即使“无用之学”也分两种,一种是关乎技能的“无用之学”,另一种是关乎素质的“无用之学”。对于前者大可不必学习,因为世界上的技术技能林林总总,人们只学习自己需要的部分即可。但对于后者,却是多多益善。比如哲学、文学、历史、美学等学科,对很多人来说也是“无用之学”,既看不到直接的功能,也无法收获直接的效用,但它们是国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同样,“数学是大脑的体操”,数学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精准性,对于历来相信直觉、力求大概的国人而言,恰恰是非常宝贵、非常缺少的思维训练。数学思维的训练,是民族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个缺乏数学思维训练的民族,往往只能徘徊在前现代的思维状态之中。

  更进一步说,我们对于“实用主义”的强调确实过了头。从文明的源头,我们就强调实用、强调现实世界。传统士大夫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而言之,就是处理好世俗世界的各种事务。对西方文明也一度奉行“拿来主义”,以“是否有用”决定取舍。深陷于实用主义的泥潭,就会深陷于世俗杂务而不能自拔,忽视对真理的探索求证,忽视对人类自身和精神世界的探索开拓,难以在知识和精神上,获得无限发展的空间。我们在顶级科学领域难有收获,在许多学科领域创见匮乏,这与凡事都要先问“有用没用”,能说没一点关系吗?

  (原文刊于10月28日《解放日报》,有删节,原题为《如果数学只为数钱》)

随-风 发表于 2013-11-1 10:53:30

    看贴回贴

随-风 发表于 2013-11-1 11:01:57

随-风 发表于 2013-11-1 10:5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贴回贴

一般

新人老夏 发表于 2013-11-1 15:08:41

抬头微笑 发表于 2013-12-10 18:30:56

{:soso_e10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棒喝:高考数学被“妖魔化”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