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 发表于 2012-7-31 16:06:17

[原创] “无字天书”毛爷山大揭秘(连载之九)

本帖最后由 剑客 于 2012-7-31 16:09 编辑



                           故纸堆中辩真相



    回溯时间的纵轴,舒展空间的横轴,毛爷的多种传说如同一幅精彩的画卷,浮现在我眼前。
    种种关于毛爷的传说,在毛爷山地区流传广泛。品读这些传说和故事,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才能继往开来。
    作为毛爷山的子民,我们当然有必要了解毛爷其人其事。
    然而,对于毛爷其人其事众说纷纭,正如胡适先生所言“历史不过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毛爷被各种脂粉涂抹得看不出真面目了,让人就像雾里看花,莫衷一是。
    可以说,毛爷成了毛爷山地区的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位历史名人。
    老一辈人口述的毛爷的来龙去脉版本较多,像神话,如演义,是传说,不仅内容各异,年代也有唐朝、明朝、中华民国等多种说法,乃至说不清何朝何代,但历史就是历史,来不得杜撰和演绎。
    对于历史的真面目,人类永远具有一探究竟的无穷热情。
    在我还是弱冠少年时,听到故老相传的多种版本的毛爷的故事,脑海中浮现着毛爷山的百年风云,就不禁产生了这样的问号:毛爷其人其事,为什么会存在多种多样的传说呢?究竟哪一种说法,说的才是真实的毛爷呢?
    古往今来,人们多是依据多种不同的民间传说,对毛爷进行解读。但考证历史的基础是文献史料,以史籍、文史工具书等记载的信史作为佐证,有凭有据才能接近历史的原貌。如果连起码的有确切记载的史料都不具备,再高明的史学家也可能会得出荒谬的无稽之谈。
    于是,近年来我试图从史书中,探究毛爷的真面目。
    令我大失所望的是,翻遍《光山县志》和《商城县志》,乃至查阅了大量史料和典籍,除了改革开放之后个别乡镇编修的史志简单地记述着一些民间传说外,皆无毛爷的只言片语的记载。
    历史上总是有这样一些英雄,还没有来得及戴上大红花,接受掌声的礼赞,就悄无声息地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
    毛爷也概莫如此。
    毛爷所处的那种兵荒马乱的年月,大概是因为缺乏司马迁这样的文化人提笔记载,毛爷落得是籍籍无名,只能活在老百姓的口碑中,成了历史的遗珠之憾,历史的这一面是不公平的!
    不过,各个传说交待的历史背景,能否与真实的历史相吻合呢?每个传说叙述的情况,能否得到真实的时代特征的印证呢?显而易见,经不起史实验证和推敲的传说,既不符合逻辑,也缺乏可信度。
    按照历史年代对毛爷的传说逐一考证,倒让我有了新的发现。
    关于毛爷的有确切朝代的传说有三种,时间最为久远的版本,当属《白雀园镇志》记述的毛爷系唐代毛将军的说法。
    为了追根溯源,我特意去河南省图书馆查阅了《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唐朝历史的权威资料。
    可是,在故纸堆里,我却没有能够找出这样一位与《白雀园镇志》记述的民间传说的情况相吻合的“毛将军”。
    继而查遍多种版本的古代史籍,乃至忠臣和奸臣的传记,能够查到的唐朝忠心报国的能臣猛将的记载较为明晰,但其姓名、事迹、作战地点、就义的场所,这些要素都与民间传说的“毛将军”对不上号。
    如果唐朝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忠心报国的姓毛的大将,官方修纂的史志中肯定不会遗漏这样一位官场的楷模,并且是位受到当朝皇帝“通报表彰”的忠臣,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史书上无疑要大书特书的,乃至对皇帝颁发的圣旨也要摘要抄录,这是官方修纂史志的通行做法。
    所以,《白雀园镇志》的记载,只能权且作为一种说法,立此存疑。这个传说查无实据,历史证据明显不足。
    另外一种年代离当下最近的版本,说毛爷是中华民国初年抵抗过境扰民的白朗的起义军的民间高人。
    记载白朗起义的史料较为翔实,史籍上确切记载着:白朗起兵讨袁后,袁世凯下令调集3万重兵进行“围剿”,白朗的起义军近万人避实击虚,突围东进。1914年1月10日,白朗率军进攻光山,得手后又突袭潢川,后佯动北上,放出风声要打项城。在北洋军队将注意力集中在项城后,白朗调转枪口,于1月17日夺取了商城,接着进入皖西,至1月下旬,攻占了六安、霍山等县城。
    《商城县志》也有“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白朗军入境”的记载,这与其他史料记载的时间没有出入。据此推算,笔者写作本书时,距白朗的人马过境商城、光山等地之时,仅过去了98年时光。
    如果真有毛爷智退白朗这回事,即使地方史志不作记载,民间只需两代人口口相传,毛爷这个人物具体的名字、确切的墓葬位置乃至更为详尽的情况就应该流传下来,其他关于毛爷的多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可是,毛爷山地区的古稀老人们也难以说清毛爷的真实情况,也不认为“毛爷智退白朗”这种说法就是关于毛爷的“正宗”的说法,这显然并不符合逻辑推理。
    再者,白朗被袁世凯派重兵围追堵截,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战事吃紧,戎马倥偬,白朗没有时间、没有心思、也没有必要为了征服一个小小的白芽山寨,而耗费3个月之久的精力,只需井水不犯河水,一走了之,双方缺乏发生决斗的可能性。
    还有一个更大的疑点是,史料上明确记载,白朗聚集人马起义之后,很快就拥有了快枪、火炮等热兵器,在1914年1月份,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相继攻克了光山、潢川、商城、六安、霍山等5座身为县城的城池,而各个版本的传说都说毛爷使用的是长矛大刀等冷兵器,借以御敌的是筑有栅栏等简易防守工事的山寨,山寨的坚固程度与城池相比,显然难以望其项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毛爷领着一群种地的农民拿着冷兵器,去对抗手握热兵器的白朗的人马,显然就如同拿鸡蛋去碰石头,胜负的天平只能一边倒地向白朗倾斜!
    即使毛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有山寨作掩体,其结果也只能像我们在《火烧圆明园》等影视剧中看到的清军或者义和团挥舞着长矛大刀,以血肉之躯对抗“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一个个成了活靶子,未到对方跟前就中弹身亡的情景。双方别说相持3个月,只需几个小时,毛爷这一方就会毫无悬念地被打得一败涂地、灰飞烟灭,传说中那个毛爷用肥猪智退白朗的妙计,根本就不可能派得上用场!
    可见,这种说法也是漏洞百出,并非真实的历史。
    说毛爷是明朝末年为阻止李自成的起义军滥杀无辜而舍生取义的,则是传说最多的一种版本。
    查阅相关历史背景,佐证的史料较多,民间的相关记忆也很深刻,证明这种说法的可信度较比较高。
    明朝末年,高迎祥、李自成、罗汝才、张献忠等人发动农民起义,所到之处进行过多次大屠杀。
    “李闯王”更是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冒天下之大不韪,遁入旁门左道走极端,变成了嗜血的“杀人狂”,疯狂地挥舞着屠刀,只杀得光州大地血流成河,原住民十不存一。
    一时间,光州充满了血雨腥风,变成了冤魂遍地、人人自危的人间地狱,变成了暗无天日的恐怖世界、悲惨世界。
    那种惨状,不是“凄凄惨惨戚戚”、“惨绝人寰”、“罄竹难书”这些词语所能够表述到位的。
    时至今日,老年人仍然经常“款古文”说光州先后被李自成的人马血洗了9次,老百姓称之为“九洗光州”。
    群众的语言往往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一个“洗”字,饱含着无尽的血泪控诉!
    “李闯王”血洗光州之后,豫南“鱼米之乡”昔日人欢马叫的繁华景象,几乎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据地方史志记载,特别是固始县南部、光山县和商城县境内,别说活人了,几乎是百里难以听见鸡鸣。
    《光山县志》则明确记载:明朝末年,白雀园境内“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清初江苏无锡人计六奇所著的史书《明季北略》,记载了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北方地区的史实,内容涉及明末农民战争、阶级矛盾、民族关系等,分年记事,取材广泛,对崇祯一朝李自成起义等历史的记述尤为详尽。该书成于康熙初年,距明朝灭亡为时不久,记述较为准确,史料价值极高,历来被史学家当成重要的史料引用。
    《明季北略》卷十一“崇祯八年乙亥”章节中,也详细记载了一次光州城被血洗的情形:

    十二月初十日乙酉,贼闯王、曹操(指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罗汝才,此人多谋善变,江湖上人送绰号“曹操”,河南一带曾有童谣云“郑台复郑台,曹操今再来”,笔者注)数十万,围光州,舁大炮二十座,攻城,燃二炮,城崩。城中顷刻火作,贼乘而入,官吏士民,屠僇无遗。
      
    这段史料明确记载,明末崇祯八年农历腊月初十这一天,李自成和罗汝才指挥着数十万人马围攻光州城,架起二十门大炮轰击。攻陷光州城后,他们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屠杀,全城从官吏到平民百姓无一人能够遗漏,真可谓鸡犬不留!
    信阳左扼两淮,右控江汉,承东启西,屏蔽中原,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自古为兵家所必争,生灵屡遭涂炭,当地死于兵燹战乱者不计其数。因此,听说有造反作乱的人马过境,当地居民常常拖儿带女闻风而逃,老一辈人称此现象为“跑反”。
    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可能很难了解何谓“跑反”。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朝代更迭,战乱频仍,老百姓为躲避兵乱或匪患而惊慌失措地逃往别处,却是家常便饭。
    毛爷山地区的老人们经常回忆说,过去战乱不断,老一辈人长年生活在恐惧之中,要不时地“跑反”,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此对“跑长矛”、“跑白朗”、“跑日本鬼子”记忆犹新,不过,最为刻骨铭心的则是李自成“三洗河南九洗光州”,这段历史成了光州人挥之不去的永远的噩梦!多年以后,提起给老百姓带来灭顶之灾的“李闯王”,老一辈人仍然会条件反射似的汗毛倒立,感到后怕和畏惧!
    还有信阳人回忆说,以前家里有小孩子哭闹,大人们如果说教无效,就会突然压低声音说:“别哭了,听说李闯王又带人杀过来了!”
    这一招往往很管用,小孩们从小就耳闻“李闯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凶神恶煞,一听此言,马上就吓得战战兢兢,不敢吱声了!
    从某种角度来看,一部中国古代历史,也是一部充满血腥的“人相食”的历史。
    可以想象的到,在走火入魔的“李闯王”眼里,褫夺生命还不像踩死个蚂蚁那样简单,老百姓的生命低贱得就像粪土,他如果不高兴,可以弃之如草芥。
    古代的史学家对李自成多贬为“贼匪”,这种评价是较为客观、公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李闯王”头上的大顺皇帝的皇冠上,不知道荼毒了多少万生灵的鲜血,说他是杀人放火的土匪、残民以逞的刽子手,绝不为过!
    人不仅是喜欢欺骗的动物,其实也是很容易被欺骗的动物。
    当年希特勒手下的“宣传的天才”、纳粹德国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保罗•约瑟夫•戈培尔就认为,“真理是无关紧要的,完全服从于策略的心理”,戈培尔还拥有一句臭名昭著的名言:“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尽管民间没齿难忘李自成“三洗河南九洗光州”,大肆屠戮人民的暴行,这段历史后来却被人有意掩盖了,少见史书记述,近世的史学家甚至还一味地给李自成唱赞歌。
    我在学校学习的历史教科书上看到,作恶多端的李自成不仅没有得到遗臭万年的针砭,反而被美化成了济世为民的英雄豪杰,课本上浓墨重彩地描述说,老百姓对“李闯王”的军队翘首以盼,称明朝末年的一首民谣唱到“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真是十足的黑色幽默!
    全面了解历史的人,绝不会认为李自成是个什么好货色,那些舞文弄墨编写历史的人却不是有一说一,而是心照不宣,有选择地做了取舍,对这个罔顾良知、心狠手辣、泯灭人性地屠杀平民百姓的刽子手欠下的累累血债避而不谈,对沸腾的民怨只字不提,这当然不可能是什么“灯下黑”之类的疏忽,而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这么做,个中原因何在呢?
    缘由其实非常简单——农民起义被认为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是正义的举动,虽然“李闯王”作下了深重的罪孽,导致无数无辜的百姓被杀戮,众多良家妇女被奸淫,可是如果直言不讳地实话实说,就会影响“李闯王”的“光辉形象”,于是就一俊遮百丑,有意地黑不提白不提了。                  
                         (未完待续,欢迎各位老乡和网友提出宝贵意见)



剑客 发表于 2012-7-31 16:10:58

本帖最后由 剑客 于 2012-7-31 16:12 编辑


   【注】光州:古州治地名,狭义的光州专指今河南潢川县,广义的光州范围包括今河南省的潢川县、光山县、固始县、淮滨县、息县、商城县、新县等地域。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在南光城郡始置光州,州治设于光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
    此后,光州地名几经变更,已有上千年历史。历史上,光州的州治所在地,主要设在今河南省潢川县和光山县。
    如今,潢川县和光山县两地仍有道路、商场、宾馆、酒店、企业等以“光州”冠名。

毅生缘 发表于 2012-7-31 17:28:14

顶过再细看

剑客 发表于 2012-8-16 10:41:16

毅生缘 发表于 2012-7-31 17:2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顶过再细看

   谢谢您的持续关注与抬爱!http://cache.soso.com/img/img/e181.gif

               细看之后还请留下宝贵意见!

灌河女侠 发表于 2012-8-17 21:46:24

          我经常在各个论坛上只围观不发言,但是这篇文章历史证据严密,有理有据,楼主严肃治学的态度打动了我,这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确实是很难得的。文章写的又是家乡古人和家乡事,不回帖支持一下,对不起楼主的辛劳和付出!
    楼主“不唯上,不唯书,只为实”的刨根问底的追问,如同拨云见日,解开了毛爷山几百年的历史迷雾,多谢老乡了!

剑客 发表于 2012-8-20 09:29:40

灌河女侠 发表于 2012-8-17 21:4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经常在各个论坛上只围观不发言,但是这篇文章历史证据严密,有理有据,楼主严肃治学的态度打动 ...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老乡能够读懂我在文字背后的付出和辛劳,我也就不觉得累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 “无字天书”毛爷山大揭秘(连载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