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客 发表于 2012-6-22 23:10:36

[原创] “无字天书”毛爷山大揭秘(连载之七)

本帖最后由 剑客 于 2012-6-22 23:09 编辑

      少寨主舍身护佑民众
   
            讲述人:耿昌军,毛爷山地区商城县观庙乡板庙村耿家湾原住民,乡土作家、河南省群众文学研究会会员,曾受商城县文化局、县文联委托,收集、调查民间故事,参与编写了《河南民间故事集成》中有关商城县的资料,现年41岁   
   
    相传明朝末年,烽火连天,战事频仍,饿殍遍野,民众流离失所。
    “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大军纵横驰骋,挥师进入战略重地河南。一路上起义军所向披靡,杀得朝廷的官兵如同开闸的洪水,没有还手之力,只得一路溃败退却。
    李自成手下的一员大将十分勇猛,他奉命率领一部分人马进入光州境内,犹如风卷残云,很快杀到如今的商城县与光山县交界处的白芽山下。
    由于起义军来得突然,对情况不甚了了的本地老百姓不知道是福是祸,以为是土匪烧杀抢劫来了,大家急忙扶老携幼,逃到白芽山上的山寨去躲避灾祸。
    山寨是中国古代乡村中一种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大多依山而建,目的是防御兵匪之祸乱。
    白芽山寨的寨主姓毛,老寨主正处于病危状态,已是朝不保夕,山寨内外的大小事务皆由少寨主毛公子主持。见老百姓纷纷涌上山来,毛公子问清了事情原委后,马上吩咐手下人大开寨门,将百姓放进寨内安置,又吩咐将经过训练的青年壮丁召集起来准备御敌,派人在寨墙上日夜巡逻,加强戒备,保境安民。
    且说李自成手下的那个部将是个鲁夫莽汉,他带着大队人马来到白芽山下,见当地的老百姓跑得无影无踪,而白芽山山寨上戒备森严,青年壮丁手持兵器严阵以待,摆出来一副对抗的阵势,马上就腾地冒出了一股无名火,认为这是一群占山为王的草寇。他一面下令让手下的士兵打扮成当地农民的模样,潜伏到山寨上去刺探军情,一面将山寨包围起来,伺机准备攻取。
可是,由于白芽山寨防守得严丝合缝,一批批派出去的探子都无功而返。
    双方相持到第三天,正当李自成的部将感到进退两难之际,白芽山上的人们却出乎意料地将寨门大开。原来,老寨主病故了,“百善孝为先”,生性至孝的少寨主为了办理父亲的丧事,就下令山寨内外准许老百姓自由出入三天。少寨主不顾大战在即,照例披麻戴孝,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为父亲送葬,将老寨主的尸骨安葬在白芽山脚下。
利用山寨出殡这个时机,起义军的部分兵丁暗藏利刃混进了山寨内。就在送葬队伍返回白芽山寨的节骨眼上,李自成的部将下令进攻,有了内线配合,他们里应外合,很快就攻进了山寨。
    见败局已是无可挽回,少寨主临危不惧,他不顾自身的安危,下令打开山寨后门,将百姓们放出去逃生,自己且战且退,充当后卫保百姓平安。
    李自成的人马终于攻克了白芽山寨,但此时的山寨只是一座空寨子,老百姓全都逃走了,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那位统军的首领觉得“战果”甚少,命兵丁四处搜寻,看能否得到什么战利品。
    一群兵丁闯进山寨的正厅,发现正堂上挂着一个斗大的“孝”字,一个身着重孝之人正庄重地跪在“孝”字下面的灵位面前,就好像一座雕塑,对于闯进来的兵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似的。
    有人认出来,此人正是那位送葬的公子、白芽山寨的少寨主。
    少寨主的沉稳气质震慑住了这群如狼似虎的兵丁,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就将情况报告了头领。
    李自成的部将闻讯赶过来,一看少寨主的这个阵势,马上就怒气冲天,他不由分说,拔出配剑,一下就砍落了少寨主的头颅。
    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头领使的力气很大,少寨主的头颅被砍掉后滚落出去很远,他的尸体却直立在原地,并没有倒下去。
    这番景象使得这个杀人如麻的部将也慌了手脚,感觉这事甚为蹊跷,询问手下人这是怎么回事,手下人也不知所终。部将只得找来留在白芽山寨上没有走脱的几个残兵败卒问话,这才知道少寨主并非什么匪首头子,而是一位扶危济困、有口皆碑的好人,本地的老百姓躲避起义军只因害怕战乱。就这样阴差阳错,导致无辜的好人被杀害。
    这个部将后悔不迭,为了表示悔意,他急忙出榜安民,下令军中的工匠按照少寨主的模样,打造了一尊铁铸的金身像,表面镀上铜水,安放在山寨正厅中,并将少寨主入土厚葬。
    奇怪的是,下葬时,有人哆哆嗦嗦去推少寨主僵硬的尸体,尸体却依然直挺不倒,吓得兵丁连连缩手,再也无人敢去碰这具似乎有神灵附体的“不倒尸”。
    少寨主的尸体一直立而不倒,这个僵局该如何收场呢?
    李自成的部将无奈,只好四处寻访,请来了一位知名度颇高的阴阳先生,问他有何法术能让少寨主的尸体倒下去。
阴阳先生在白芽山四周打探了一番,献计说:“这座山寨是老寨主所建,少寨主是个大孝子,其金身像岂能占据着山寨正厅?可将少寨主的金身像移到白芽山东山峁石之巅的厚土上,再给他盖一座庙祭祀,死者方能安眠。”
    部将马上吩咐手下人一一照办。
    就这样,少寨主被安葬在白芽山的东山顶上,此处还建了一座小庙,庙里供奉着少寨主的金身像。令人奇怪的是,兵丁们将少寨主的金身像移到东山峁上之后,少寨主的尸体很快就倒了下去。事后,本地老百姓说,白芽山东山崖状如石狮子,看来是一块风水宝地哩。
    后来,这件稀奇古怪的事情,就传到了刚刚建立了大顺王朝的李自成的耳朵里。
    李自成也感到此事堪称奇闻,便以大顺皇帝的名义,下旨封白芽山少寨主毛公子为丞相之职,并亲书“太平仙山毛公丞相之神位”的碑文,命光州地方官员镌刻了墓碑立在少寨主的墓前,将白芽山改称为“毛爷山”,命毛爷山周边的官民人等世代祭祀“毛丞相”。
    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没有支撑多长时间,就土崩瓦解了,取代明朝的大清朝的官吏们自然不会把李自成下旨封的“毛爷山”放在眼里,官府不再主持参拜,毛爷山的香火却日甚一日,周边的百姓世世代代都来祭拜“毛丞相”,俗称其为“毛爷”。
    如今,人们如果来到毛爷山上仔细观看,不仅毛爷庙还在,山寨的围墙石基遗迹尚存,毛爷当年的练兵场的轮廓也还依稀可辨呢。
   
    毛公挺身阻止血腥杀戮   
   
    讲述人:张德炳,毛爷山地区商城县余集镇杨棚村龙潭原住民,民营企业家,博学多才之人,乡村文化“活字典”,现年55岁
   
    公元十四世纪四十年代中叶,中国历史上曾经空前强盛的大明王朝,犹如一艘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大船,船体上布满了体制性的千疮百孔。四处爆发的农民起义,犹如熊熊烈火,注定要将这艘已现倾覆之势的大船焚化得灰飞烟灭,扫进历史的博物馆中。
    有道是“得中原者得天下”,在明朝末年的风雨岁月中,农民起义军首领“闯王”李自成率领大军,辗转奔波,曾经“三洗河南,九洗光州”。
    乱世多恶鬼,相应的,乱世也多冤魂。
    从长辈们一代又一代的口述中得知,就在大明朝成为历史旧名词的前夜,在隶属于河南光州管辖的毛爷山地区,曾经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凄惨一幕——
    有一年,李自成率部杀到光州大别山腹地驻扎。没想到,刚到此地立足未稳,连日来起义军的人马在与明朝军队的战局中接连败北,恰在此时,“李闯王”的一名爱妾突然不辞而别,再也不见了踪迹。
    有道是“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不能免俗的李自成自然也离不开女人。“李闯王”是个颇要面子的人,况且李自成也跳不出中国历次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必然要称王称霸当皇帝的藩篱,他的雄心壮志是威服四海,有朝一日面南背北,建立自己的王朝。一个意欲君临天下的人,连自己的小妾都看不严管不住,怎么能够在众将士面前扬威立腕、抬得起头来呢……
    牵扯到这么多重因素,事情就变得非同小可了!李自成焦急地打发多路人马四处出击,追踪、寻找自己的爱妾。
    连续忙活了几日,却都是一无所获。
    一个大活人,怎么会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说没有就没有了呢?难道会是在人间蒸发了不成?
    种种假设一个个被提出来,又一一被排除了。苦苦思索之后,最终,李自成手下的谋士们推断,一种能够让人信服的最大可能的情况是,“李闯王”的爱妾并没有走远,而是被光州本地的老百姓隐藏起来了!
    这种论断,使心胸狭隘的李自成不禁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对光州这个地方的老百姓是恨之入骨!
    一连串的不如意,使李自成的情绪陷入了低谷。一天,他闷闷不乐地走出中军大帐外散步,支走了身边的护卫,来到一处山高林密的无人地段,独自一人仰对着苍穹长吁短叹。
    就在此时,李自成突然感到肠胃翻腾腹中不适,见四下无人,他便就地蹲在杂草丛中解大便。
    李自成“方便”完了之后,发现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摆在面前——自己身处在荒郊野外,随身没有带手纸;侍卫们奉命在离自己有很大一段距离之外的地方待命,此时召唤他们去取手纸,多有不雅……
    正在束手无策之际,李自成突然眼前一亮,他发现时值盛夏,地上的野草生长得郁郁葱葱。李自成本是贫苦农民出身,在生活上并不是十分讲究,农民在野外“方便”没有带手纸时,就地取材拔些地上的野草代替手纸是常事。李自成就伸手在地上拔了一大把茎叶细长的草本植物,权且当作手纸使用。
    岂料,这是一种光州本地人叫作“马尿”的植物,其茎叶中含有辛辣的汁液。李自成用马尿擦了几下屁股后,立马感觉到屁股上如同抹上了辣椒水一般疼痛难忍,他顿时恼羞成怒,火冒三丈地咆哮道:“这个鬼地方连野草都这么毒辣,可见人会更坏,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我要报复!我要报复!”
    天使与恶魔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这次野外的偶然遭遇如同火上浇油,使两种本来毫不相干的现象,被生拉硬拽到了一起,犹如捅了“李闯王”的肺管子!盛怒之下,杀人如麻的李自成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他亲率大军对光州一带进行血洗,所到之处皆大开杀戒。
李自成还吩咐手下人带上经过专门训练的搜山狗、卧山鹰等,开展地毯式搜查,对于见到的生灵一律格杀勿论,决心要杀得光州地面上鸡犬不留,方解心头的怨气。
    一场灭顶之灾,突然降临到光州的老百姓头上。
    据幸存者回忆,只要是李自成的人马所到之处,很快就变得人烟稀少,路不拾金,一片凄凉,当地居民十有八九都成了李自成所部的刀下冤鬼!
    就在李自成磨刀霍霍,准备进行大屠杀前不久,毛爷山地区有一位被人们尊称为“毛公”的老人,刚刚从中国道教名山之一的茅山习武学道归来。经过勤学苦练,毛公练就的武功已是炉火纯青,飞檐走壁如履平地。
    毛公喜欢独来独往,他独自住在白芽山的“跑马岭”上,以便于练习拳脚,这条山岭至今石基尚存。人们经常看到毛公将长茅插到地面上,独脚立于枪尖上练功习武,日复一日,迎来了暮色,送走了朝霞。
    且说李自成亲提一群豺狼之师,窜到白芽山脚下,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疯狂地进行杀戮。万分危急之际,附近的百姓急忙携家带口跑到白芽山上去避难。
    在当地人眼中,毛公武艺高强,浑身是胆,他平日嫉恶如仇,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此人就是正义的化身。此时此刻,只有到了毛公身边,才能够寻求到庇护。
    毛公果然不负众望,见此情景,他没有顾上自己去逃命,而是毅然挺身而出,手持长茅,担当起了大众的保护神,与涌上山坡挥刀乱砍乱杀的李自成的人马展开了殊死搏斗。
    一时间,李自成的人马被杀得尸横遍野,众多百姓也惨遭杀害。许多被追杀得走投无路的老百姓拥塞在白芽山脉的一条山沟里,被李自成的人马斩尽杀绝,尸体堆满了整条山沟,血流成河。后来,毛爷山当地的老百姓就把这条山沟叫作“黑沟”,意思是说这里曾经发生过极为血腥、黑暗的惨象。
    见毛公顽强抵抗,李自成怒不可遏,不断下令增派援兵,铁了心地要血洗白芽山。
    虽然毛公奋勇拼杀,但一只老虎再厉害,也难以招架住一群恶狼的围攻。最终,毛公还是寡不敌众,体力渐渐不支,被李自成的部卒挥刀砍下了头颅。
    出人意料的是,毛公的头虽然被砍掉了,尸体却稳稳当当地立在原地不倒。见此情景,李自成大为惊骇,急忙下令停止屠杀,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
    事态平息下来之后,幸存下来的老百姓对不惜牺牲自己、护卫百姓的毛公感激涕零,认为此人是天上的星辰下到凡间来保护老百姓的,大家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选址在毛公生前居住地白芽山东北部山巅之上的风水宝地,建了一座小庙祭祀他,庙内供奉着毛公的塑像,人们恭敬地改称毛公为“毛爷”,将其奉为神灵。
    从此以后,方圆百里的老百姓世代都有上万人自发地前往毛爷山上祭拜毛爷,久而久之,逐渐相延成俗,毛爷山上的香火几乎月月不断,尤其以正月十六等节日为甚,逐渐形成了毛爷山庙会。
    据老一辈人讲,说来也怪,自从毛爷庙建立以之后,毛爷山地区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李闯王”血洗白芽山这样大的灭顶之灾。大概是因了毛爷的灵气使然,毛爷山在方圆百里很快闻名遐迩,香火日盛。
                  (未完待续,欢迎各位老乡和网友提出宝贵意见)

千寻 发表于 2012-6-23 11:22:14

考证清楚

毅生缘 发表于 2012-6-23 12:04:05

762147848 发表于 2012-6-26 16:09:02

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逼真,我们家乡的宝库被高人发现了,谢谢!

剑客 发表于 2012-6-26 18:32:06

762147848 发表于 2012-6-26 16:0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逼真,我们家乡的宝库被高人发现了,谢谢!

         家乡倒是确实有文化宝库,但是吾哪里是什么高人,谢谢您!还请多提宝贵意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 “无字天书”毛爷山大揭秘(连载之七)